兩個季節,兩次開機
為了做到前後13年的嚴格區分,《塵封十三載》經歷了兩次開機。第一次開機在2022年1月,拍攝劇中1997年時空的冬季戲份。8個月後,第二次開機,拍攝劇中2010年時空的夏季戲份。經歷了冬季和夏季,角色外形也發生了明顯變化。
1997年的追兇,衛崢嶸和陸行知一個穿着標誌性的皮夾克,一個裹着羊羔絨領的夾襖,在南都老城區的大街小巷穿梭。這個時空里滿是冬天的潮濕、氤氳,偏黃綠的色調既有懷舊的年代質感,又突出了空間的陳舊、破敗。
2010年再發案時,時節轉換到了夏季,色調也變成了香檳色的暖調,老城區改造完畢,城市面貌煥然一新,陸行知一件軍綠襯衫加t恤的造型,少了文氣多了老練。而當年風風火火的衛崢嶸則退居二線,穿着老頭衫、七分涼褲,戴着一副老花鏡,完全沒有了當年的稜角。
每集一“楔子”,每集一線索
《塵封十三載》在鋪陳跨越13年探查塵封懸案真相的過程中,採用雙線混剪並行的敘事方式,一個疑點的追查要在13年前後來回切換好幾輪。為了避免時間線的交錯給觀眾造成混亂和割裂感,每一集的開頭都有一段小劇場式的片花即“楔子”,交代當集出現的重要線索,如鉛筆、櫻桃頭飾、手錶、鳥人面具等關鍵物證,用來引出當集要追查的一條重要線索;開頭系扣,結尾解扣,每集排查一個線索,讓觀眾和劇中警察一起抽絲剝繭、追尋真相。
比如,第四集的“楔子”中,罪犯雖然沒露臉,但腕上的手錶相當搶戲。到了正劇部分,出場就顯露出斯文又偏執、自卑又自負的楊哲戴着同款手錶出場。懸念就在一場看似過場的家宴戲上,不動聲色地浮出了水面。
點滴細節表現人物變化
為了把兩條時間線的故事區分得很清晰,《塵封十三載》還讓衛崢嶸和陸行知師徒分別成為兩個時間節點上的故事講述者,通過視角的轉換,讓兩條線互為伏筆。
1997年是師父帶徒弟查案。彼時衛崢嶸是雷厲風行的“暴躁師父”,陸行知是菜鳥警察。2010年是徒弟找師父幫忙查案,這時候的陸行知已經成為獨當一面的刑警隊長,衛崢嶸則在派出所的圖書館做起了內勤,用他妻子的話說“像個小老頭”。
師徒倆性格不同,辦案手法也刻有鮮明的時代烙印。1997年前後,dna檢測技術尚未普及,以衛崢嶸為代表的老一代刑警辦案全憑人力,練就非凡的走訪調查和對細節的敏銳感知;而2010年,陸行知擺在案頭的書里,已經出現了“犯罪心理學”等門類。
1997年,衛崢嶸懟陸行知別把家人的照片壓在辦公桌的玻璃板下;2010年,衛崢嶸每天提着個印滿家人大頭貼的保溫杯四處溜達。1997年,衛崢嶸吃面倒一瓶辣椒油;2010年,衛崢嶸沾不了辣,換陸行知的麵湯上“滿江紅”……這點點滴滴的細節里,都藏着人物的變化和師徒間的相互影響。
作者 梁娟(《上海電視》獨家稿件,轉載請聯繫《上海電視》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