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王家衛的《繁花》完結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是討論度還是很高。今天這裡主要是聊聊原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電視劇播出之前,小說《繁花》單行本面世十年來累計銷量已經破了百萬冊。
這已經屬於非常成功的嚴肅小說了,而《繁花》也被譽為新上海小說代表。
但問題在於,百萬本好像挺多,但是以中國人口體量似乎又不是太多。流行文化當中以最簡單的電影論,目前觀影量最高的《戰狼2》是1.6億,那就是十個中國人里差不多有一個中國人就看過。
當然電影和小說不同,《繁花》原著已經夠成功了,而最成功的是劉慈欣《三體》2020年的數據銷售量2100萬,這就是目前頂級文學的情況。別說嚴肅文學了,通俗文學和嚴肅文學就一直有很大的爭議。
比如網絡小說成績動不動就比《繁花》好得多,便是我們怎麼看待這種現象呢。
網文沒深度,嚴肅文學要死了?你怎麼看
的確,網文開創了無數新風格,但也只是為大眾娛樂而服務的,網文上限或許是比傳統文學高,那也與普世無太大關係。教我們如何做人的是傳統文學,教我們如何成長的是傳統文學,教我們如何面對困境的也是傳統文學,它滲透盡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相比之下其實傳統比網文更加普世,它好歹歷經風霜。
沒有大海的廣度就不可能有馬里亞納海溝的深度,沒有龐大的讀者群,就養不起這麼多的作者,從概率上來說,就不會有那麼多天才作者投入這個事業。傑出的作者不是空中樓閣,必然有從大基數讀者中成長起來的老讀者對套路失去興趣,才催生更高層次的需求,才有去研究套路之外作者生存的空間。
為什麼在網文興起之前,傳統文學就已經失去創造力了么?就是因為它失去了廣大讀者,失去了首先應該滿足作品“有趣”這個天職,而去追求你說的這些東西。一部作品如果不能做到讓讀者有興趣看下去,裡面說的再有道理,也等於無。
如果不想讓別人去讀,為何不關起門來寫日記呢?如果要讓人願意讀,首先必須有趣。這些網文都會有,或者就是已經有了。網絡文學最優越的地方就是它是最接地氣的,作者是知道自己吃這碗飯是讀者賞的。
就像天橋底下說相聲的,而不是春晚舞台上說相聲的。最後你會發現,改變這個世界的只會是這些願意寫給普通人看的東西,而不是那些已經無人問津的所謂傳統文學。傳統文學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留下了璀璨的遺產。
但那就是遺產,不會再有發展,只會被吸收消化繼承,長成新的樣子。
但這只是其中一方面,文學確實又不只是為讀者服務的吧,我覺得文學作品的一個重要內涵是作者感受的抒發,很多閱讀門檻較高(可能開始比較無聊)的作品像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還有很多追求文學概念的作品對大部分讀者並不友好但不影響其價值。
我覺得面向大眾的、以讀者接受度為基礎的網文寫作確實代表了一種發展趨勢,但“傳統文學”也在持續發展並表現出蓬勃的生命力。我也不認為“有趣”就是作品的天職,文學它是一個很多樣化的東西,不能用一個有趣去評價它是否具有創造力。
而且,道理難道就不是有趣嗎?在追求真理的人眼中,有道理那便就是有趣,便值得讓他看下去,不同的人對於有趣是有着不同見解的。傳統文學所追求的道理,那恰恰是人民所需要的,因為這些讓人民有了靈魂,有了尊嚴,有了審美,讓他們去追求自己所想要的。可以說傳統文學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但他也會像一個老者一樣,向新世紀的文化傳授自己的經驗。
並且,傳統文化並不只有道理,並不只有說教,也並不只有嚴肅。
網文就是個網文,之前傳統文人寫的那幾個文章那個劇情和現在網文沒差多少,你見他流傳了嗎?網文就一個快餐文化,你捧着它當正餐,啊?要說接地氣鄉土文學不比它接地氣呀,現在網文要麼就是雙方小康,要麼就是雙方富豪,你見過有幾個寫農村的火的一塌糊塗的啊?
和《繁花》相比,網絡文學為何沒有深度?
我認為網文興起,中國傳統文學失去創造力。但我不承認,現在的網文可以產生藝術作品。
我也是一個老網絡讀者。如果網文是指以網絡為載體的文學作品。那麼現在的網文是產生不了藝術作品的,準確的來講,是在資本的力量下沒有網文能夠具有藝術資質。在資產社會大眾的審美下,所有人將通向感 官刺激這條不歸路。
當然,或許有人可以用愛發電發布在網絡上成為藝術作品,可是也出不了《繁花》。
大家不要看不起歷史的大浪淘沙,文學從來不僅僅止步於滿足人的趣味心理,你不能說現代的“有趣”的作品讀者很多,現代能看見的“經典”的作品讀者很少,就覺得現代的作品是因為“有趣”所以被世人選擇。
縱觀古代文學史,“接地氣”的、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有趣”的作品真的太多太多太多了,元明清時期街坊勾闌里無數無數無數的說書人說話本,現在傳下來幾本呢?
《四大名著》為什麼會成為《四大名著》?文無第一,怎麼它四個就出頭代表了?因為四大名著單獨就文學性它也是最強的,它本身的質量足夠高,但之所以稱四大,和文學性是離不開關係的,這個道理現在的影視作品也是一樣的。
很多人的思維誤區就在於認為好的作品就是當下,沒有考慮過時間,又舉個當代的例子,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當年絕對是火遍大江南北,現在的00後、10後甚至以後的20後,又有多少人看過原著呢?
相比十多年前的網文,現在的網文雖說劇情上大多千篇一律,只有很少一部分具有獨創性,但在文筆和藝術表達上有了很大進步,以及能在短短几段中表達大量信息,這是以前絕大多數網文做不到的。
拿網文經典《花千骨》來說,現在我們看它,和當下出名的仙俠小說相比,就會覺得語言並不是有多麼優美,大白話有點多,但在以前確實是因為人設和劇情打動了很多人,這也是網文初期可貴的一點。
現在有個詞叫融梗,我們也能發現在故事情節的塑造上,作者們的創造力大不如以前,那麼對於文筆的追求就是現如今以至未來網文界的一個趨勢,這也算是一件好事吧。同樣的劇情,就看你的文字如何更打動人心,如何讓人覺得即使是老梗也依舊精彩。
電視劇之前,《繁花》原著只賣百萬冊?嚴肅文學有自己定位
我是個寫過網絡小說的,事實上所謂“文學”一樣正在經歷這個過程,文學不是正在死去,而是通往最輝煌的路上。創作和傳播方式的改變正在徹底改變我們的文化基因,不僅是傳播模式的改變也是創作模式的改變。
我從1997年開始上網看小說,感觸最深的是,網絡文學正在用幾十年走完過去文學創作上千年走過的路。網絡文學不斷的重新發明着已經有過的東西,如果你是一名傳統文學愛好者,那看起來就是“文學已死”,因為你會發現創作者的水平是如此底下,文筆只要通順就行,內涵只要爽就夠了。
但是你沒有看到的是,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文學的地基正在重構。讀者在看過大量的爽文之後,會產生更高的藝術要求,小眾作者的作品逐漸出頭,作者開始吸收傳統的創作手法,作品內涵更加豐富、更加深入。
實際上沒有海量的底層作品,沒有文藝的爆髮式塑造的社會環境不可能有經典。唐宋之後還有這個高度的詩詞嗎?李白李煜如果離開這個社會環境能寫出唐詩宋詞嗎?京劇戲曲在現代還有經典嗎?
喜歡經典的讀者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沒有有趣的作品把人領進門,優秀的小眾作品永遠養不活自己,最後就是傳統文學的下場,淪為花瓶和玩物了。
但確實,現在傳統文學已經快要死了,因為這些吸收和再發明都是以網絡文學為主的。它創造出來的作品,整個邏輯、視角、方式,甚至用“典”,都是符合網絡時代傳播和受眾要求的。
它的讀者不再是“讀書人”,甚至不再只是“文學愛好者”,重構之後的文學需要時間和不斷的迭代才能重新達到傳統文學的高度,它的上限可能會比傳統文學更高,因為它生來就是要服務更廣大人群的,更“普世”的。
問題是現在還沒有大量出現這樣的作品,而嚴肅文學何時能更好,當有更多的《繁花》才能說一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