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崟欣
核心閱讀
藝術形式多樣化的今天,傳統戲曲如何打開市場?本地劇種已經遍地開花,外來劇種如何發揚壯大?觀眾喜歡“角兒”,年輕演員怎樣成長?如何將藝術送到更多群眾的身邊?讓我們走進福建芳華越劇院,去找找答案。
華燈初上,福州煙台山人潮湧動。這裡“藏”着一處古色古香的戲台。每周,婉轉優美的越劇都會在這裡準時唱響。《花中君子·爬堂》《胭脂·慎思》《包公賠情》等經典唱段餘音繞梁,演出團隊正是福建芳華越劇院青年志願服務隊。
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養老院……多年來,福建芳華越劇院(原福建省芳華越劇團)每年平均開展志願服務上百場。在一場場志願服務中,他們將發源於浙江的越劇帶入八閩大地,為戲迷帶來獨特的藝術享受。
藝術形式多樣化的今天,傳統戲曲如何打開市場?本地劇種已經遍地開花,外來劇種如何發揚壯大?觀眾喜歡“角兒”,年輕演員怎樣成長?如何將藝術送到更多群眾的身邊?讓我們走進福建芳華越劇院,去找找答案。
60多年間,芳華人的足跡遍布八閩大地,將越劇的種子播撒在福建的山山水水
循着絲竹之聲,我走進位於煙台山的安瀾會館。一眼便看到那雕樑畫棟的古戲台。戲台上,幾名越劇演員正甩着水袖,拿捏唱腔。
小小空間,古韻與新潮碰撞。台下,觀眾或站或坐,圍得水泄不通。
這是福建芳華越劇院志願服務的一幕。“無論年齡,不論來處,只要你來,越劇的大門便向你敞開。”參加此次演出的青年演員對我說。
事實上,對福建芳華越劇院而言,志願的火種早已埋下。它的誕生,就源於一次志願服務。
1946年,“芳華越劇團”在上海成立。創始人尹桂芳是越劇小生流派——“尹派”創始人。因為在《紅樓夢》《西廂記》《沙漠王子》《盤妻索妻》《屈原》劇目中塑造了賈寶玉、張生、羅蘭、梁玉書、屈原等角色,尹桂芳紅遍了上海灘。1959年,為響應號召,尹桂芳毅然率“芳華”奔赴福建,同行劇團成員連同家屬共計83人。芳華越劇團此後改名為福建省芳華越劇團。
60多年間,芳華人的足跡遍布八閩大地,將越劇的種子播撒在福建的山山水水。如今,年輕的芳華人成為志願服務的主力軍。
2016年3月,為更好發揮年輕演員在志願服務中的作用,福建省芳華越劇團在原先志願服務隊的基礎上,召集全團35周歲以下的人員組成青年志願服務隊。
現在的志願服務隊有41人。“別看主體成員只有41人,編製卻很齊全,集納演員、樂團成員、舞美等院內所有部門的青年人才。不僅如此,只要志願服務對象有需要,青年志願服務隊就能夠協調全院人員參與,甚至是梅花獎得主。”“芳華青年文明號”號長張海燕介紹,“全院100多人,實際都是青年志願服務隊的支撐。”
有了專門的志願組織,芳華人開始有計劃、更頻繁地開展志願服務。與需要上百人的大型舞台演出不同,每一次志願服務前,青年志願服務隊都會提前考察場地,按需組成10—20人的志願小分隊,既不耽誤日常演出,又能保證服務效果。
2023年9月,福建芳華越劇院青年志願服務隊獲評一星級全國青年文明號。
為群眾送去喜聞樂見的表演,青年傳承人和越劇都在成長
閩劇、梨園戲、南音、木偶戲……在福建,這些地方劇種都有自己的戲迷。芳華人來到福建之前,這裡幾乎沒有越劇的土壤。
語言不通、水土不服,人們對越劇這一外來劇種並不看好。可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芳華人在福建紮下了根。多年來不僅獲得各種獎項,還走出了王君安、李敏、陳麗宇、鄭全等一批知名越劇藝術家,培養出4位梅花獎得主。
“藝術的本質是美,而美是沒有邊界的。”這是在芳華人中流傳已久的一句話。把越劇的美傳播出去,志願服務就成了打開市場的關鍵一招。從送戲下鄉、送戲進社區、進校園等志願服務做起,芳華人逐漸在福建這樣一個地方劇種遍地開花的地方站穩了腳跟。
觀眾成了戲迷,越劇有了市場,演員也獲得了成長。“誰能想到,戲台上拱手而立的俊俏小生,竟是一名00後姑娘!”一名福州觀眾在看完當晚的表演後,驚訝之情溢於言表。兩年前,浙江姑娘邢碧爾從嵊州越劇藝術學校畢業後加入芳華。從進團之日起,志願活動便成了她的必修課。歲末年關,從廈門到三明,再回到福州,安瀾會館這一場已經是她本周的第三場演出。
“年輕演員登台機會少,志願服務給了我們機會,讓我們錘鍊本領,積累經驗。”邢碧爾說,正是在一場場志願服務中,年輕演員練就“功夫在身,隨時上場”的本領。
不僅是演員,越劇也在豐富發展。“志願活動打破了傳統戲劇表演中舞台的限制,演員得以直接接收觀眾反饋,從而改進表演。”青年演員湯婉瑩對此感受深切,“為群眾送去喜聞樂見的表演的同時,我們和越劇都在成長。”
志願服務的場地在哪裡,哪裡就是芳華人的舞台
地鐵站、校園、公園、社區食堂,志願服務的場地在哪裡,哪裡就是芳華人的舞台。“傳統的舞台邊界被打破,表演形式更貼近觀眾、貼近人民。”湯婉瑩說。
結合志願服務要求,福建芳華越劇院青年志願服務隊還根據公益宣傳教育熱點,創新編排出一個個主題小戲。近年來,隨着主題志願服務的開展,《萬嬰之母》《包公淚》《江姐》等一批符合時代主題、有教育意義的劇目與觀眾見面了。
更讓人驚喜的是,他們還“玩”起了跨界。一出《紅樓夢·讀西廂》的經典折子戲,讓閩劇和越劇實現了跨界融合。舞台上,男小生來自福州閩劇院,女花旦則來自福建芳華越劇院。台下,不少觀眾直呼“大開眼界、大飽眼福”。2024年元旦,“芳華里”文化集市開業了。觀眾看戲前,到集市與演員互動,體驗一把“越劇裝”,淘一些戲劇文創產品,讓傳統越劇走進現代人的日常生活。
拓展主題、變換形式、跨界嘗試……“‘變化’之外,什麼是福建芳華越劇院‘不變’的內核?”我好奇地問。院長鄭全沒有直接回答,而是領我走進一場演出。這是一場《盤妻索妻》的經典折子戲。
“娘子……”四周靜默。台上,邢碧爾一聲清唱,婉轉悠長。台下,觀眾閉着眼睛,側耳細細品咂。起腔結束,掌聲響起。
“就是這個味道!尹派越劇,最獨特的就是起腔。”現場一名老戲迷告訴我,“深沉婉轉,清麗高雅,纏綿柔和,再多的形容詞都不足以概括現場的感受,尹派越劇藝術,就蘊藏在一句句唱腔與一個個肢體動作里。”
形式在變,可始終不變的,是尹派越劇那一種獨特的味道。2008年,“越劇(尹派)”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2012年,福建省芳華越劇團被確立為福建尹派越劇藝術傳承保護中心。
“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堅守。”在鄭全看來,正是在一次次志願服務的積累中,福建芳華越劇院不斷壯大,演員獲得成長。尹派越劇的觀眾越來越多,迎來了又一個繁花似錦的春天。
版式設計:趙偲汝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18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