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殺手不太冷》, 這個大叔“12歲”, 這個反派很致命

電影快訊 1810℃

這部電影在我的片單中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奇葩的存在:豆瓣榜單第4,149萬人打出9.4的高分,幾乎是個看過電影的人,都聽說過它的大名,然而這樣一部電影,作為一個每年少說也要看個300來部電影的死忠影迷,長久以來,它卻靜靜地躺在我的片單里,時至今日方才初見。如果天下間的殺手電影分兩種,那一種叫“其它電影”,而另一種則是獨一檔的——

《殺手萊昂》

《這個殺手不太冷》, 這個大叔“12歲”, 這個反派很致命 - 陸劇吧

其實,我每次跟朋友說起,我竟然沒看過《這個殺手不太冷》時,朋友也是一臉吃驚的表情,這就像是一盤無上珍饈擺在面前,我卻遲遲不動筷子,直到它變成了殘羹冷炙,着實有暴殄天物的嫌疑。

《這個殺手不太冷》, 這個大叔“12歲”, 這個反派很致命 - 陸劇吧

但反過來說,如果是我十幾歲,是只會以打打殺殺的動作鏡頭來評判電影好不好看的青蔥年紀,未嘗不會把它歸為不知所云的無聊電影。有些電影之所以經典,就在於你看過的電影越多,回過頭來,驀然發現,那部你心目中的最佳,永遠停留在燈火闌珊處。

《這個殺手不太冷》, 這個大叔“12歲”, 這個反派很致命 - 陸劇吧

因此,《殺手萊昂》,對很多人來說,就像是必吃的正餐,但對於我來說,卻像是數十年窖藏的陳年佳釀,一朝啟封酒香四溢,讓我肚子里的饞蟲大動,貪杯不止,頭一次相逢,一刷就是兩遍。

一遍刷給“男孩”和女孩的“愛情”,一遍刷給邪魅又迷人的反派角色:

這個大叔“12歲”:殺手界的扛把子和他的“壓寨夫人”

46歲的讓·雷諾和13歲的娜塔莉·波特曼,殺手萊昂和他的“小拖油瓶”瑪蒂爾達,銀幕最經典的大叔蘿莉、殺手組合,亦或是亡命情侶之一,以及一手打造出這對“鴛鴦大盜”的大導演呂克·貝松,有關他們的故事,自1994年電影誕生以來,就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影迷回味挖掘,樂此不疲。光是萊昂的側臉海報,紅的、白的、明的、暗的、潑墨的、線條的、寫實的、卡通的,就被影迷們玩出了不下數十種風格。

這部電影對影迷來說,儼然已經是一個符號,一種文化。而殺手大叔和“致命蘿莉”之間所擦出的火花,則是這種文化中最燦爛的歌謠。

瑪蒂爾達的蘿莉身御姐心,自打邁進了萊昂家門,就是一副“我說了算”的架子,“變裝女王”那段戲,十個男人看了怕是有十一個都會心動。坐在一旁的殺手界NO.1萊昂大叔到底有沒有把她娶回家當“壓寨夫人”的想法,我個人是一百個認定他有這個動機的。因為,我覺得他是真的信瑪蒂爾達有18歲。

萊昂除了“工作”時業務熟練度加滿,威風凜凜外,在對世界的認知上,其實就是一個小男孩,比如他教育瑪蒂爾達,做殺手,一定要低調,不能太招搖,理論是這麼個理論,然而回過頭來一看他自己的打扮:鬍子拉碴,頭上一頂別緻的小氈帽,戴個歪歪扭扭的仿古墨鏡,大太陽下穿着個厚厚的呢子大衣,再抱一盆綠植,大街上還有比你更搶眼的嗎?萊昂所謂的“低調”,大概就是裹得嚴實一點,“不想讓自己感冒”。你說他不是和12歲的瑪蒂爾達同歲?

無數人希望這樣一對搞怪組合能有個完美的結局,一起遊山玩水,笑傲江湖,但就像是我們普通人喜歡看殺手電影,夢想着成為富豪一樣,電影中那些我們夢想着想要成為的人物,他們想要過普通人的生活,也同樣是求而不得。哪怕你從未聽聞過這部電影,但無論是瑪蒂爾達問出的那句“生活總是如此艱難嗎”,還是萊昂看似身手不凡,實則內心笨拙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的基調,幾乎已經註定了二人的歡樂時光後,必然是一個悲傷的結局。

普通人想成為身手高超的殺手,和殺手想成為平平無奇的普通人,我們與嚮往中美好生活的距離永遠都是一樣遠,無分貴賤。

配角定理:邪性迷人的反派角色

我經常在我之前的文章中說,一部電影的好壞,至少50%要看配角,我把它稱為“配角定理”。我不得不承認,第一遍看,我就被加里·奧德曼飾演的大反派斯坦斯菲爾德搶走至少一半的注意力,為了他,我直接連刷第二遍。

正派的角色到了最後總是難免千篇一律的偉光正,而反派的壞卻可以壞得花樣百出。《蝙蝠俠:黑暗騎士》、《沉默的羔羊》、《肖申克的救贖》,有多少經典電影是靠着配角或反派的精彩“搶戲”,互相成就,才把電影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的?遠得不提,就說DC的新作《小丑》,不僅問鼎金獅獎,上映之後,至今已在全球範圍內豪取大約10億美元的票房。如今,是一個“反派崛起”的電影時代,我喜歡配角,喜歡反派。

《殺手萊昂》中的反派“斯坦”真的是壞得不用掐也溢出滿屏的壞水來。散亂的頭髮,鬆鬆垮垮的西裝,敞開領口的白襯衫隨意的塞在褲子里,蓬鬆出好大一團,從他的衣着打扮,就透露出他的神經散漫、行事喜怒無常。再加上他喜歡“殺人識音樂”的怪癖,一個邪性的反派角色瞬間搶鏡。

整部電影,我印象最深的鏡頭,不是萊昂手持匕首從陰影中出現,也不是瑪蒂爾達坐在樓梯邊的我見猶憐,而是這個反派斯坦嗑藥的場面,滿面潮紅,大汗淋漓,渾身抽搐,鏡頭自上而下一個俯拍特寫,全身關節好似違反人類構造的異樣扭曲,加里·奧德曼這段“變形”式演繹,放眼世界影壇,恐怕也沒有幾個人能做到。

恰巧,前一篇文章中,我剛推薦過他主演的《鍋匠、裁縫、士兵、間諜》,有人評價說,他在這部間諜電影中的演繹就像“空氣”,看似平平淡淡,似乎沒有特色,沒有存在感,但正是在他的返璞歸真之上,才襯托出了科林·費爾斯的儒雅、本尼迪克特的青澀、湯姆·哈迪的驕縱,沒有他,所有的這些角色都失去了綻放的空氣,無法呼吸。

如果說加里·奧德曼在《鍋匠、裁縫、士兵、間諜》中是努力飾演一個“隱形人”的話,那他在《殺手萊昂》中,則是彰顯出最強烈的存在感。就像是安東尼·霍普金斯在《沉默的羔羊》中僅僅出演十幾分鐘卻拿下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一樣,由奧德曼飾演的斯坦雖然總出場時間並不長,但他卻在一開場,就用一段由他主導的血腥屠殺,把反派的力量和分量拉滿,讓萊昂畏懼不出,讓瑪蒂爾達痛失至親。他是瑪蒂爾達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魘,他是籠罩在萊昂和瑪蒂爾達“過家家”美夢上的陰雲,他也註定將毀掉這段童話。

當影片最後萊昂一步之遙就走向光明,卻被他老謀深算一槍打入地獄時,觀者無不扼腕嘆息,而當他落入萊昂的“戒指遊戲”中,粉身碎骨時,又如此的令人感覺極度舒適,大快人心。如果一個演員的演技不出彩,反派不能被詮釋得如此可恨,想必這也不會是一段讓人感同身受的精彩故事。

《殺手萊昂》毫無疑問值得五星推薦,但有很多時刻加里·奧德曼的反派光環似乎都讓人感覺蓋過了主角的風采,萊昂和小蘿莉合得3星,而反派斯坦獨得2星。不過,經典電影總是值得一刷再刷,也許在我未來再把它拿出來看時,又會看到其它不同的東西,推翻今天的看法,一部電影中可以看見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不正是好電影的魅力所在嗎?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