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三大隊》,心中滿是敬意。
一件震驚社會的兇案,一次改變人生的意外,一場堅持多年的追兇,一份觸人心弦的信念,構築成一部令人感動又敬佩的電影。
其中張譯飾演的角色,是全片的靈魂。他的細膩刻畫,令“程兵”成為了銀幕上又一個深入人心的人物。
而影片所具備的高質量視聽表達與高濃度的情感表達,則讓其成為了賀歲檔第一梯隊的電影。
在我個人看來,《三大隊》會是我心目中的年度前三佳作,因為它的後勁大到讓人無法自拔。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三大隊》由真實事件改編,其所敘述的故事和描繪的人物本身就具備很強的真實性。
在影片紀實風格的視聽呈現下,更凸顯了一種現實質感。它不像以往大多數警匪電影那樣強調動作場面,而是更注重人物的經歷與內心感受。
當我們跟隨着主人公程兵的腳步踏上12年的追兇之旅時,那種輾轉不同省市地區的奔波生活、那個穿梭在人群中的瘦弱身影、那份深藏在胸間的正義心與責任心,看起來是那樣的樸實無華,卻又那樣的觸動人心。
影片摒棄了類型化的“爽”,選擇了平心靜氣的“實”,貼地氣的敘事增強了真實感和現實感,令觀眾能夠沉浸到故事裡,代入到人物的情感之中,由此蕩漾出強烈的後勁。
其次,《三大隊》聚焦的人物,很有感染力。
起初,三大隊的成員們意氣風發,誓要破案將真兇緝拿歸案。
但是,一場意外,讓三大隊所有人的人生遭遇巨變。他們被脫掉了警服,也蛻掉了銳氣,甚至為了生存而各種奔勞。
他們每個人所展現的個體命運,在時代的變遷中,顯得頗為無力。
那一聲聲的歡笑與歌唱,其實包含着對生活的妥協。我們會從中體會到深深的共情,並由此產生感動。
但最打動人心的,卻是他們的堅持。
警服雖未穿在身,警魂卻時刻相伴。為了抓到潛逃多年的真兇,三大隊的成員們先後輾轉多地,從事多份工作,為的就是心中那份堅守的正義。
儘管有隊員先後因生活原因而選擇退出,但也由此涉及了關於家庭、親子、愛情等元素的探討。而程兵的堅持,反倒也讓這趟追兇之路變得更為令人敬佩。
《三大隊》對群像人物的描繪,沒有流於形式,而是扎紮實實地塑造了每一個角色,讓我們印象深刻。
我會深深地記得三大隊的隊員們重新集結在老馬夜宵攤的那場戲,當他們舉杯唱起《少年壯志不言愁》時,鏡頭給到每一個人的臉,想想他們剛剛經歷過的事情,想想他們此刻流淌的兄弟般的情誼,眼淚就奪眶而出;
我也會記得張譯在墓地上表示要去追兇的決心,還有其他隊員紛紛加入時的鏗鏘言語,聲聲句句,熱血又感動;
我更會記得王驍在車站猛然轉身時的那個神情、記得張子賢在雪夜煙花下的吶喊、記得魏晨喊出的那聲“師傅”、記得曹炳琨那個帶着無奈和無力的笑、記得張譯獨自一人的身影!
幾乎每一個人物,都極具情緒感染力,由此增強了影片的後勁。
最後,三大隊的精神,很有力量。
12年,走遍7個省,跨越11785公里,漫長的追兇之路,令人敬佩的正義之心。
尤其是程兵的堅持,想想都不容易:一開始他還有隊友的鼎力相助,後來卻只剩自己單槍匹馬,最終找到兇手時,已然兩鬢斑白。
如此艱難、如此艱苦的追兇過程,他是靠什麼支撐着自己呢?
我想,他靠的是其內心對正義的追逐與信仰,靠的是他對犯罪分子必須被法律懲處的堅持,靠的是他對受害者及其家屬的一種責任心,以及他對過世的師父、對整個三大隊的一個交代。
雖然影片涵蓋了對友情、親情甚至愛情的描繪,但是最能擊中觀眾淚點的,還得是程兵所代表的“三大隊精神”:認真負責、不畏困難、堅持正義、打擊犯罪、不忘初心。
這精神看似很樸素,實則不易做到。程兵也是用了很多年的時間,走了很遠的路,才終於將犯罪嫌疑人繩之於法。
他所經歷的痛苦,我們很難感同身受,但他最後那句“請轉告局長,三大隊任務完成了”,我們卻可以很直觀地體會到背後蘊藏的精神力量。
它的底色是滄桑的、是悲壯的,卻又是有英雄氣概的。
這力量,足以令人心生敬畏與感動。同時也能讓身處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收穫到一種鼓舞。
無論我們從事何種行業,其實都或多或少的要面對一些阻礙。到底是迎難而上、繼續前行,還是輕言放棄、做出妥協,往往都需要我們從內心做出選擇。
我的理解是:程兵所代表的“三大隊精神”的核心,在於堅持,在於不忘初心。
投射到我們觀者的心裡,會涌動出一股鼓舞人心的力量。
面對生活中的現實困境,我們應該有所堅持,可以試着堅持我們所追之夢想,堅持我們內心之善良,堅持我們肩負之責任,堅持我們認為正確的事情,去直面生活中的艱難、去釋放我們的善意、去抵抗人性里的自私與醜惡。
在看完電影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難以忘懷片中三大隊成員們的面孔,難以忘懷他們所付出的努力與堅持。
我會因此而備受觸動,儘管我可能做不到像程兵那樣堅持數年去追兇,但我會警醒自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更會鞭策自己“要為所愛之人、信我之人負起責任”
哪怕現實洶湧,也要不忘初心。
這,是《三大隊》帶給我的後勁。
聲明:本文來源於用戶投稿,如果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權益,可通過郵箱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