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不是潘金蓮》: 真真假假, 孰真孰假, 刺何辨別

電影快訊 1504℃

《我不是潘金蓮》由著名導演馮小剛執導,電影用寫實的手法講述了一個極具諷刺意味的荒誕故事 。在視覺展現上,從圓形到方形再到正常的畫面比例,畫幅上的變化不僅給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新奇的體驗,也對電影的敘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而更加有力地表達了電影“無規矩不成方圓”的主題。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 真真假假, 孰真孰假, 刺何辨別 - 陸劇吧

電影一開始,一改之前正常的電影畫面比例,圓形畫幅的運用給觀眾視覺上帶來了一種強烈的陌生感。這種使觀眾瞬間從中抽離出來的觀感體驗從電影敘事的角度來說,更像是一種第三者的視角,意要表達“我”的故事要開始了,純屬虛構,這是一層。從敘事環境氛圍的營造來看,電影所表現出的那種極具韻味的東方美,通過精緻巧妙的圓形構圖展現得淋漓盡致,這是築二層,隨着故事的發展,周繞着主人公李雪蓮“假離婚”事件的展開,李雪蓮打官司告狀,從法官到院長,從縣裡到市裡,一路求下來,告狀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各級官員們的層層推脫,以及透過他們的行為所反映出的那種圓滑的群像與圓形畫幅的外在表現形式相得益彰。李雪蓮告了十年,十年後,告與被告之間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從十年前“求着告”到之後被“彼求者不要告”,百姓求着官員到官員求着百姓,從起點繞了一圈又回到原點,這個過程的變化從敘事時間上來看本就是一個圓,這是第三層,從敘事角度到敘事環境的營造再到敘事時間的變化,圓形畫輻對此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 真真假假, 孰真孰假, 刺何辨別 - 陸劇吧

此外,電影中還大量使用了方形的畫幅。圓形畫幅下極具寫意的江南水鄉以及圓滑的各級官員的層層推脫在李雪蓮進京的這一刻發生了轉變。 其一,從圓到方,從江南小鎮到象徵著權威的京城,這是敘事空間的轉變,亦是畫幅變化對敘事的影響之一。 其二,畫幅的轉變也推動着劇情的發展,從縣到市再到京城,當李雪蓮來到北京攔截首長的那一刻,故事達到了高潮,各級官員的命運被推到了懸崖邊緣。而從這一刻開始,李雪蓮究竟真冤假冤,各級官員的態度等問題開始進入到了更深一層。其三,方形畫幅的使用在敘事上的加強。兩次進京均採用了方形畫幅,方方正正,稜角分明。 北京不僅代表着權威,更是政治、法則等的象徵。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 真真假假, 孰真孰假, 刺何辨別 - 陸劇吧

李雪蓮第一次進京成功攔截到首長,首長為她申冤,她得以“獲救”,但之後她仍在接着告,雖然懲罰了各級官員,但並沒有真正解決病根“秦玉河”,而這個恰恰是不能解決的,“假離婚”變成“真離婚”,李雪蓮有錯在先,所以在公平、權威、法則面前,根本無解。而之後第二次進京,時間已是十年後,李雪蓮接着告,各級官員想盡一切辦法阻撓,均無效,最後李雪蓮在得知秦玉河已死的消息後停止了十年上告,使官員們不得不真正開始反省,為什麼李雪蓮錯了卻告嬴了,又為什麼自己沒錯卻害怕被告。 從第一次用法則“申冤”到真正開始去思考人情與法則的關係,方形所代表的對法則權威的理解發生了變化。 兩次進京,兩次從圓形到方形的轉變,在敘事表達上所起的作用也在逐漸加強。

電影最後,畫幅回到正常,無方無圓。 此時在北京開飯館的李雪蓮再次遇到了很多年前因她而被辭的史縣長,兩人聊到往事,像是談論別人的故事那般雲淡風輕。 他們的視角更像是戲眾此時此刻的視角,這個極具諷刺意味的荒誕喜劇講到這裡就結束了。 這只是個故事,正如一開始那般,此時剛好首尾呼應。

“假離婚”和“真離婚”,“李雪蓮”和“潘金蓮”,“真竇娥”和“假冤屈”,真真假假,孰真孰假,刺何辨別,這是電影真正想要表達的。李雪蓮“假離婚”事件本有錯在先,到後來卻佔了頭理,各取官員從為百姓着想到聰明反被聰明誤,問題出在哪,在“方”“圓”度的把握上,把握好便是有城矩,便是辦好事,把控不好反倒一團糟。“無規矩不成方圓”,電影通過外在形式上畫幅的變化,內容上的巧妙結合完美地詮釋了這一主題,形神合一,妙哉妙哉!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