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片黑馬! 少年的你十億票房背後: 流量明星的冰與火之歌

電影快訊 1726℃
青春片黑馬! 少年的你十億票房背後: 流量明星的冰與火之歌 - 陸劇吧

本文共4291字,推薦閱讀時間11分鐘

文 | 葉灰燼

高考試卷開封,下一秒,就是挖掘機刨出欺凌者屍體。

這種多重隱喻的剪輯如同影片主題一樣,《少年的你》出乎意外地切開了國內院線的題材可能性。

當觀影者奔着海報上的小鮮肉小仙女進入影院,打算看一部塞滿“癌症、墮胎、車禍”的青春片,他們將註定收穫的是震驚:我真的是在看一部青春片嘛?

沒有人能否認,這部電影在華語青春電影史上划下的分水嶺。之前的青春片大多是建立在虛幻之中的美好夢境,而之後以《少年的你》作為軸點,劃開現實血淋淋的傷口,讓正在青春或是曾經青春的觀眾們,不得不直視現實。

追溯到2013年趙薇導演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當時7億元的高票房讓青春片在電影市場中逐漸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一改之前沒有“青春片”的單獨分類的窘境。

歲月如歌,青春是人類永遠不過時的主題。青春片的發展經歷了怎樣一條曲折的路線。青春片里,真的只有青春嗎?

01

與時代血脈相連的青春片

1905年電影進入中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電影發展到一個嶄新時期,花前月下、武俠情緣等脫離生活實際的影片逐漸被觀眾摒棄,反映民族危亡、高呼救國的影片成為時代和人民的需求。湧現出大量具有濃厚社會批判和高呼救亡圖存的影片。

如應雲衛1934年作品《桃李劫》、沈西苓1937年作品《十字街頭》、袁牧之1937年作品《馬路天使》等這些影片,可謂名副其實的成長寫照。

這一時期的青春電影儘管主人公是青年人,講述的也是年輕人的故事,但更多的是將青年放置在時代的大洪流中,青年的個人成長與國家命運被緊密聯繫。這一時代的個體存在價值往往通過找到集體歸宿、投身革命戰火來實現。

青春片黑馬! 少年的你十億票房背後: 流量明星的冰與火之歌 - 陸劇吧

《十字街頭》講述了幾個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在社會中艱難創業的過程,這正是三十年代中國青年的真實寫照。“十字街頭”是個含意深遠的象徵,喻示着人生的選擇,站在這個路口,老趙、阿唐、小楊曾經舉棋不定、孤立無助,他們的內心有着揮之不去的迷茫。

小徐的自殺使他們震驚,劉大哥回北方老家參加抗戰並成了民族勇士,這讓他們覺醒:知識青年不應該成為時代無謂的犧牲品。

片尾,青年們聚集在一起,在一個遠景長鏡頭中,四個並肩前行的背影勇敢地迎着旭日走向遠方,蘊含著導演的深意:青年們應該如何找到實現自己理想的出路。

抗日戰爭結束,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的青春電影開始以弘揚集體精神為代表,選取青年人為主角,表現他們在特定時代氛圍下的人生狀態。在這個時代下,青春被定義為個體為了至高無上的神聖事業自我完善的一個階段。這批電影在國內也具有一定的影響,比如《紅色娘子軍》《柳堡的故事》《青春之歌》等。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原本有着一個看似溫暖、舒適的小資家庭。余永澤救了他的命,他溫柔寬厚的微笑和北大的學歷,讓劫後的林道靜重見天日,於是他們相愛了。

但對革命的態度使他們很快決裂,林道靜依然融入革命的滾滾洪流。她孤獨、盲目、幼稚,甚至被人三番五次的利用,但在共產黨員盧嘉川、江華的啟迪下,她排除了自身局限,從一個缺乏政治覺悟的個體,變成了目標明確、意志堅強的革命者。

青春片黑馬! 少年的你十億票房背後: 流量明星的冰與火之歌 - 陸劇吧

青年一代走出過往時代所烙下的命運悲劇,尋找自己的歷史使命,雖然那時候的青春片以集體主義作為基底,但是依然透露那個時代年輕人的精神面貌。

可以說,最早的青春片並不只有青春。少年強則國強,早期的青春片更多懷揣的是青少年渴望強國,渴望改變時代的心情。

隨着與市場結合的電影產業的發展,這種意氣風發,充滿反思的青春結束了。青年們不得不走向動物兇猛的荒蕪年代。

02

與個體相連的殘酷青春

1976年結束,中國電影有了很大的發展,這一階段以人性呼喚和批判姿態亮相的“傷痕電影”可謂開啟了新時期中國電影的大門,無處安放的夢想成為電影創作的主要潮流。

1994年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根據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改編而成。但在這部影片里所展現的是一段完全不同於以往電影作品的歷史。影片中,主角沒有苦難與創傷。有的是高亢的革命歌曲,燦爛的陽光,和不真切的愛情,這是導演的少年時代的青春記憶。

影片運用男主角第一人稱敘述的方式,從他的視角出發我們可以看出那個時代的特徵,影片中主角平常讀的書也只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牛虻》等幾本,可見當時文化生活的貧乏。“你覺得這樣有勁嗎?”“有勁!”馬小軍和米蘭的一場衝突中歇斯底里的對話成為大時代下情感真實而殘酷的註腳。

正是當時情感的匱乏,才使得馬小軍那一代人的愛情成為了時代的犧牲品。《陽光燦爛的日子》不是純粹意義上的愛情電影。和姜文所喜愛的美國電影《美國往事》一樣,一群無法按照社會常理定義,甚至無法定義善惡的年輕人,在青春的道路上逐漸迷失,走向虛無。這個時期的青春電影越發個體化,複雜化。

燦爛陽光照不到的小山溝里,一個叫做賈樟柯的年輕人獨自走着憂鬱的道路。他的《小武》《站台》《任逍遙》被稱為“青春三部曲”。

影片以真誠的視角關注着邊緣人的生存和夢想,不同程度地對處在社會轉型期青年們的精神狀態做了客觀展示。《站台》講述的故事發生在1979年這個特殊時期,商品經濟的來臨,使置身其中的人們不知所措。

崔明亮等人都是普通的文工團員工,他們對沉悶的小縣城生活感到不滿,嚮往山外的花花世界。但他們只能隨着藝術團坐着貨車離開汾陽老家,到偏僻的鄉鎮、荒蕪的礦場演出,之後又坐着貨車回來。穿喇叭褲、留長發、走穴不過從外在形式改變了他們的生活,聽見鳴笛跑上鐵軌,面對咆哮而來的貨車盡情大叫只能是一時的情緒宣洩,最終他們只能同縣城裡的大部分人一樣,過着庸碌的生活。

夢想從未實現,但傷痛卻讓那詩意的鏡頭沁入到每一個人的心脾。

相比於大洋彼岸的《少年派》《猜火車》《夢之安魂曲》等反映美國青年切身碰到的困惑的電影,由於創作意識的問題,中國青春片導演還過於沉浸在個人的追憶當中,作品更可以稱之為“作者電影”,並不能有力地回答變革年代的一系列問題,也並不能充分地喚起觀眾對於青春的共鳴。

中國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尹鴻曾經道出了第六代導演青春電影叫好不叫座的原因,“作品最大的問題就是自我滿足,自我封閉,展示的社會生活未免過於狹窄且脫離普通人的現實生活,光靠技巧和手法去支撐一部電影。”造成的結果便是“個人小風景有餘,但時代大風貌卻不足。”青春電影曲高和寡,成為新生代導演面臨的最大問題。

市場呼喚着更加商業化,更多與消費群體相承接的青春電影。

03

與大眾相連的青春電影

隨着趙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上映,男生群架、女生夜話、借酒消愁、階梯教室自習、畢業時的歇斯底里,這些中國70後、80後甚至90後對青春記憶的元素又回到大眾視野。

自從2013年後,嘗到《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票房奇蹟的甜頭,青春片市場開始呈現井噴之勢。在過去的7年間,中國電影市場飛速發展,影片數量從2013年的300多部一躍增長到2019年的500多部,而能被稱之為“青春片”的影片,只是每年300~500中的十幾部。2017年數量最多時的21部,在全年影片總數量佔比也僅僅4%。

2015年,一部《夏洛特煩惱》就以14.41億元的票房位列年度票房第5名。隨後2016年,青春片就出現衰弱之勢,16部影片中6部票房過千萬,青春片在2016年的總票房19.46億元,相比2015年減少了近半。2017年,20多部青春片集中上映,但總票房卻只有1.66億元。這直接造成了2018年青春片市場的冷淡。

不過有趣的是,雖然2018年青春片數量銳減到8部,但出現了黑馬影片《後來的我們》,又重新拉高市場的期待值。

商業上賺的盆滿缽滿的時候,藝術上的評價卻很尷尬,7年42部票房超千萬,僅16部豆瓣評分及格。而豆瓣評分最低的影片則為《誰說我們不會愛》,評分3.5分;將近62%的青春片豆瓣評分不及格。

這個時候,郭敬明矮子裡面拔將軍。2013年~2019年,郭敬明憑藉“小時代”系列影片成為目前青春片電影中累計票房最高的導演,4部“小時代”影片累計票房近18億元。不過在口碑方面,4部小時代系列影片豆瓣平均分為4.6分,均不及格。

整體來看,由曾國祥擔任導演的《少年的你》《七月與安生》兩部青春片,目前累計票房近9億,在票房上雖不及郭敬明,但在口碑方面卻遠超小時代系列。《少年的你》《七月與安生》兩部影片的豆瓣平均分為8分。

2013年~2019年,最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是劉若英執導的《後來的我們》,累計票房超13億元;而在口碑方面,豆瓣評分最高的則為趙薇執導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豆瓣評分6.6分,徐靜蕾、蘇有朋和何炅等執導的影片,口碑均不及格。

青春片的導演很多是由當紅演員轉型。導演專業和經驗的缺乏,也成為影片失利的重要因素。而老導演馮小剛帶來的《芳華》短暫的絢爛,終究敵不過青春片頹唐的姿態。

就在這青黃不接的檔口,藉助網絡電影興起的風潮,一批草根創作者在青春片賽道上,以獨特的創意和視角脫穎而出。

青春系列電影《老男孩》曾經風靡一時。《老男孩》是筷子兄弟的成名作,懷舊的校園故事、幽默詼諧的表現手法以及催人淚下的音樂,顯示了80後一代人在現實壓迫下對青春的無奈和對理想的堅守。

它的成功之一就是準確的把握了對“青春”的理解。作為針對年輕受眾的電影,對傑克遜的痴迷、歡樂男生選秀等細節展現對青春的懷念,把握了年輕人的審美,反而在眾多青春片中殺出一條血道。

青春題材電影走俏與製片方在前期策劃方面考慮年輕觀眾的審美情趣和價值標準,同時注重影片的市場營銷分不開的。老男孩一不依靠顏值,二不依靠明星,光憑講述時代的共性、安置熟悉的事物、喚醒記憶的碎片、引起青春的共鳴,在互聯網這種比起影院更適合交互探討的環境里,迅速引爆話題。

這反映了新生代的青春電影開始重新重視時代的共性,以懷舊、愛情、友情、夢想等為基調,點燃觀眾內心的共鳴。

為什麼青春片會火爆,不妨給出這樣一個解釋:人的成長,是不斷自我毀滅和自我重建的過程。青春,也是如此。

當你正在體驗它的時候,感受到的也許是沉重,無聊,無趣甚至壓迫,但當你回頭望去的時候,記憶像一層濾鏡自動美化許多東西。青春片就像是這層濾鏡的大集合,讓人們願意一遍遍地去叩首,去追憶,去流淚。讓被都市生活麻木的心重新波動,讓人感受到自己真切地愛過,哭過,活過。即便這只是大銀幕上一段虛構的青春,卻真實地連接了每一個觀眾的過往。

但是在這層幻境過後,人依然要面對現實。《少年的你》正是通過直面現實,而創造了更廣闊更真實的創作體驗,獲得了觀眾的共鳴而獲得成功。未來的青春電影,將一面海水一面火,一面唯美一面現實。

而如何讓濾鏡後更加重要寶貴的東西帶給觀眾,成了叩問新時代青春電影更重要的問題。讓我們拭目以待。

(完)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