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中國戰爭電影史詩巨制, 真炮彈用了1萬發, 加炸藥160噸

電影快訊 1283℃

新中國電影70年,稱得上戰爭史詩巨制的,要數電影《大決戰》了,三部曲《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是膠片電影造就的一個大片時代,成為規模宏偉、戰爭場面逼真的戰爭史詩經典。

整個拍攝用了真炮彈1萬多,炸彈3500個,TN炸藥160噸,黑白煙幕70噸,用於戰爭場面,演員傷亡效果的血漿,就有700多公斤。

現在有了特效技術,但膠片拍攝的真槍實彈的戰爭場面,你再也不可複製了,這也是電影《大決戰》拍攝的空前絕後的經典性。

這部拍攝於上世紀90年的中國式戰爭大片,將鏡頭對準著名的“三大戰役”。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並取得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神奇大勝利。

這部中國戰爭電影史詩巨制, 真炮彈用了1萬發, 加炸藥160噸 - 陸劇吧

歷時142天的決戰,殲滅國民黨正規軍,加上起義、投誠還有接受和平解放,總共173個師,合計154萬人,成為新中國成立的決勝之戰。

早在1985年,中央領導就對軍事題材電影在新時期的創作拍攝提出了要求,指出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是中國歷史上偉大轉折的一年,是震撼世界的一年,這一年本身就是非常富有戲劇性的。

胡耀邦同志特別指出:要完整記錄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只要拍好三部電影就可以了。一部是《風雨下鐘山》,一部是描寫“轉戰陝北”,還有一部就是“三大戰役”,而且應該一氣呵成的寫出來。

這部中國戰爭電影史詩巨制, 真炮彈用了1萬發, 加炸藥160噸 - 陸劇吧

只有把三大戰役的內在聯繫寫出來,才能充分的表現出毛主席高超的軍事戰略思想,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宏大氣魄。楊尚昆同志也支持推進了“三大戰役”電影的拍攝。(戰爭史詩〈大決戰〉的創作和拍攝)。

這項任務交給了當時的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總導演李俊,三個分導演楊光遠,蔡繼渭,韋廉。三部片子分成三個大組同時拍攝,實際拍攝過程中又分成了10個攝製組齊頭並進。

影片中出場的歷史人物多達238人,其中主要演員50多人,八一廠800多人參與了拍攝,而參加拍攝的官兵約13萬人,群眾演員15萬人次。真的坦克裝甲車用了70輛,可炸汽車100輛,空炮彈170多萬發,攝製組在全國13個省市自治區,采景、實景拍攝。

這部中國戰爭電影史詩巨制, 真炮彈用了1萬發, 加炸藥160噸 - 陸劇吧

早在上世紀50年代,八一廠1952年8月1日成立時,當時名稱為解放軍電影製片廠,就曾醞釀過拍“三大戰役”,但是由於條件不成熟,最終未能上馬。

總導演李俊在八一廠拍了第一部故事片《回民支隊》,又與黃宗江合作拍了經典黑白故事片《農奴》,文革後又拍了《閃閃的紅星》《南海長城》以及《歸心似箭》等優秀影片。

接受《大決戰》總導演的任務後,李俊於1987年12月8日,拿出了拍這部空前巨制的“導演自問自答”,闡述了影片的樣式,風格技巧,導演和演員以及各專業工種的要求,各個方面50個問題。

他的導演闡述對《大決戰》的樣式定位是:影片為政論性的歷史片。“三大戰役”不光是軍事力量的大決戰,而是政治經濟人心的大決戰。通過真實的歷史揭示出國民黨失敗、共產黨勝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強調了影片應該具有宏觀視野,既要描寫戰爭因素又應着眼政治、經濟、人心等因素,使影片具有思想的深度和廣度。同時應精選加工,使之具有觀賞性。

李俊導演是非常看重表現生活的真實感,氛圍的時代感,鏡頭畫面藝術的衝擊力,“刀削斧砍”不失其細,精雕細刻不失其雄。

影片應是大筆揮灑出來的一幅巨大畫卷,有分量,有氣勢,有力度,有視覺衝擊力(李俊傳《從士兵到導演》)。

《大決戰》這部電影的鴻篇巨製從藝術上確實達到了,如觀萬里長城,金字塔,引起觀眾的崇敬感與驚嘆,又能感人入肺腑,有血有肉的,掀動情感上的衝擊波。

對影片的真實性,李俊也有獨到見解,在影像呈現上,對我不褒,對敵不貶,把國共兩黨軍隊的將領刻畫,置於生活化的層面上,在交待戰爭的同時,不忘刻畫人物的個性,真實到參戰的雙方都能承認。

首先在人物塑造上,能夠站立起來,站得住,最終才得以將影片宏大的畫面支撐起來。他說:“《大決戰》是一部歷史故事片,不是一張功臣榜。”

《大決戰》以影像記錄了新中國成立前夕的戰爭畫卷。在建國70周年的時候,回顧這部宏大史詩級的電影創作,對於戰爭巨片的拍攝是很好的借鑒,對革命烈士也是一個很好的紀念。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