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影視作品《錦衣之下》劇照
說起嘉靖皇帝,人們總要聯想到“清官”海瑞和“奸相”嚴嵩,再者則要數這位大明皇帝不理朝政,“沉迷修仙無法自拔”的種種事迹了。嘉靖皇帝是著名的“崇道”皇帝,他寵信的道士除了邵元節、陶仲文這樣大名鼎鼎的道教人物外,一位叫藍道行的道士也因電視劇《錦衣之下》的熱播而火了一把。
歷史上的藍道行,籍貫山東,在當時頗有名氣。而根據規律,自古及今,每一位在“江湖上行走”的道士都必然有“專修特長”。這位藍道士也不例外,他的“專修特長”是一項叫做“扶鸞(扶乩)”的方術。憑藉著扶鸞預言的神奇本領,藍道士在京城混得風生水起,並如願見到了嘉靖皇帝,很快地,他得到了皇帝的信任。
註:台灣地區的乩壇
到此,似有必要插敘一段扶鸞“小科普”:扶鸞也叫扶乩。扶,指扶架子;乩,為占卜問疑,是占卜預測術的一種。此術於魏晉時大量湧現,歷宋元明清而扶乩之風愈盛。扶乩的人叫做乩童、乩手或鸞生等,“神靈”以乩童為“媒介”來降下“神諭”。扶乩的形式不一,通常乩童被“神靈附體”後會用錐在沙盤上記錄下“神靈的啟示”,以此來解答疑惑或是宣揚教化等等。乩童的通神本領,是扶乩成敗的關鍵。從史料的敘述來看,藍道士極有可能是一位“很靈”的乩童。
在一場有皇帝參與的扶乩中,史料中記錄的“正片”就這樣上演了:
這日,皇帝在收到“神靈”的答覆後十分歡喜,繼續提問更為深入的問題:“今天下何以不治?”藍道行轉達“神靈”的回復說:“賢不竟用,不肖不退耳。”這類“親賢臣,遠小人”式的勸導型答覆我們並不新奇了。奇的是,在嘉靖皇帝的繼續追問下,“神靈”竟毫不諱言地數落起嚴嵩父子的斑斑罪行來。按照正常的人間邏輯來推論,沒說清楚的事會留下“美妙的闡釋空間”,而這落實到“板上釘釘”的事就只剩下得罪人了,而且對方還是深受聖眷的權貴。
皇帝邏輯清晰地問“神靈”:“果真如此,您為何不滅了他們(果爾,上仙何不殛之)?”
“神靈”則回答說:“就是要等着皇帝您親自處治呀(留待皇帝自殛)!”
嘉靖皇帝剛愎自用,但對待“神靈”給予的建議卻很是上心。恰巧御史鄒應龍上疏彈劾嚴嵩父子,皇帝便下旨令嚴嵩退休,並將其子嚴世蕃、親信羅龍文等人流放。朝堂的形勢突變,曾經權勢熏天的嚴嵩終於開啟了噩夢之旅。嚴氏父子儘管心有不甘,雖汲汲於“翻盤”,卻最終也以失敗告終。
註:嚴嵩畫像
後人在講述這段往事時,紛紛對這次離奇又戲劇性的扭轉朝勢的扶乩事件表達了看法。《明史》記載的原話是“道行故惡嚴嵩,假乩仙言嵩奸罪。”說藍道行因為嫉恨嚴嵩,所以假借“神靈”之口來揭發他的罪行。還有人說,藍道行原是嚴嵩的“政敵”徐階一營的人,乃至推薦藍道士入宮也是老謀深算的徐階利用嘉靖的喜好而制定的“倒嚴”計劃的一步。這樣在扶乩結束後,御史鄒應龍能夠“非常及時”地跳出來彈劾嚴嵩就很能說得通了。
“言嵩奸罪”的究竟是人還是仙?我們在這裡不好判斷,但嘉靖皇帝則篤信是為“上仙”之言。這裡,又要再說說扶乩了。其實,道教的祖師並不提倡玄門弟子學習或參與扶乩。首先在“道術本末”的層面上講,扶乩是“術”而非“道”,不是修道之根本。古往今來,太多修道之人因追求“術”而偏離大道越來越遠,更不乏以此沽名釣譽、騙財害命者,更是墮入了末流。
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在《道門十規》中說,“圓光、附體、降將、附箕、扶鸞(乩)、照水諸項邪說,行持正法之士所不宜道,亦不得蔽惑邪言,誘眾害道。”道經《道法會元》中也有類似的論述:“附體、開光、降將、折指、照水、封臂、攝亡、墜旛,其鬼不神,其事不應,皆術數也,非道法也。知此者,可明神道設教耳,知道者不為是也。”
自古扶乩等術究竟是真是假,從後世角度來看可能並非十分重要。比之更值得探討的,是通過乩壇和乩童而應化人間的是什麼樣的教化。善惡、是非與黑白,便在這番大道教化中得以顯現。而如果過分強調乩壇上的神仙法術,就難免會被人抓住一些把柄。即便如藍道行這樣的高道,其扶乩的行為也多被後人認定是“造假”。由此也可見人心之一斑。而回歸到《錦衣之下》這部劇中,以藍道行為歷史原型的道士藍青玄則以“騙子”身份登場,大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人們對扶乩乃至道教和道人的某種態度吧。
無論如何,藍道行的作為都是扳倒嚴嵩的關鍵一舉,藍道行本人也因此付出了性命:受到處分的嚴嵩還是賄賂了皇帝的親信來“揭發”他的“劣跡”,以致藍道行“下詔獄,坐斬,死獄中”。朝堂的爭鬥是風雲詭譎的,是非亦自有後人評說。但就事件本身而言,無論是“上仙降諭”,還是藍道行不過假借了“上仙”之名來對皇帝揭露嚴嵩父子罪過,這在當時都是需要極大的勇氣與魄力的。若他是為了民心所嚮往的公義而拚命一搏,就更為可敬可嘆了。
其實,到了明朝末年,人們依舊在緬懷這段曲折離奇的過往,詩人張穆特地作了一首題為《分宜之敗不敗於徐階而敗於藍道行,有感其事,詩以美之》的古詩,從另一視角記述了古人的觀點,本文也以此詩作結,姑且作為評議吧:
驪龍痴卧喚不醒,老豺橫噬無敢攖。方士俱有旋乾手,憣校權豪猶鼠狗。渺渺箕仙帝所神,箕仙有言帝不嗔。冤氣摶成三字讞,斑斑恨血揉宮輦。太阿拗折玉斧摧,仙言未罄帝意轉。卻看舊日青詞草,鵩臆鵂鳴成懊惱。不須更引羅龍文,一席已褫奸人魂。吁嗟乎!劾揭紛紛杖戍死,山圮樓傾乃胎此。請酤美酒擷園菁,家家綉祀藍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