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茗茗送來的時候,透析次數做得不夠,也沒有做父母配型。肖硯帶的女醫生唐畫急得不行吐槽家屬,而肖硯很冷靜,她在觀察病患家屬,在唐畫的刺激下說出了真相。
余茗茗是收養的孩子,病患背後的隱私,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
余茗茗是一個醫術完全失效的存在。“來不及了”,是最可怕的判決。這話可以對余茗茗的父親說,但是卻不能直接告訴余茗茗。
雖然這是因為意外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的悲劇,卻閃耀着人性的光芒。
每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被告知註定死亡所帶來的結局也截然不同。
因為人們對死亡是充斥着恐懼的,對剩餘的生命提心弔膽,從而加速死亡。其實死亡是一件必然的事,如果“死亡教育”從小在青少年展開,教導人正視人生,做到“不輕視生命,不曲解死亡,不恐懼死亡”,使人能坦然面對死亡現象。
那麼被告知死亡將是一件不值得畏懼的事,因為你將可以利用剩下的時間去和珍惜的人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而不是渾渾噩噩的離開人間。
當然不是說死不重要,如果當死亡必將到來時,我們應該學會如何面對死亡,不要因為死亡而焦躁恐懼,學會利用最後的時間去和珍視的人一起留下一些美好的回憶,而不是留下遺憾。
劇里的茗茗歷經苦難,她足夠堅強,擁有面對死亡的勇氣,在最後的生命里做了一些自己一直渴望而隱藏在心底的願望,彌補了一些遺憾。
但我們生活的環境很少教育給孩子正確的生死觀,難以像茗茗這般,哪怕活了大半輩子的人也是難以直視死亡的。
“死亡教育”是一場終身教育,當面對死亡不再恐懼,那麼當明白死亡來臨時,就儘可能的利用剩餘的生命去陪伴自己珍惜的人,留下一些美好的回憶。
以往我們認為醫療劇都一定是高精尖的,絕對意義上的精英存在讓醫院變得猶如遙不可及的聖殿。無休止喧鬧的病患,讓醫生的處境如同聖人被玷污一般不能被容忍。這個戲把醫生請下了神壇,他們不僅不是神,他們也是凡人,甚至還要以更謙卑的姿態,尊重具備偉大人格的病患。
醫術只能幫病患與死神一戰,而面對死神的進攻,最主要的抗擊着依然是病患自己,也就是人。最偉大的醫術可以拯救你一時,但是最勇敢的心足以震撼在場的所有人,包括死神。
一個人一生中會死三次,第一次是腦死亡,意味着身體死了。第二次是葬禮,意味着在社會中死了。第三次是遺忘,這世上再也沒有人想起你了,那就是完完全全地死透了。
最後,願天堂沒有苦難和病痛。那張近景從鮮活變成黑白的時候,我都頓時覺得死亡並沒有那麼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