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泛亞洲劇集公司?陳可辛的第三次創作遷徙

電影快訊 1438℃

開創泛亞洲劇集公司?陳可辛的第三次創作遷徙 - 陸劇吧

開創泛亞洲劇集公司?陳可辛的第三次創作遷徙 - 陸劇吧

導語

近日,導演陳可辛有了新動向。他宣布成立泛亞洲製片公司Changin’Picture,不依靠內娛資本和平台,而是從亞洲渠道籌集資金,用來開發和製作原創內容,並將其售賣給流媒體平台。目前該公司已與多位亞洲影視創作人簽約,預計在公司成立的頭4年,拍攝5部劇集,而陳可辛執導、章子怡主演的5集短劇《醬園弄殺夫案》,就是其中一部。


- 流媒體的亞太成績+韓流的強輸出性 -

改編自蔣峰小說《翻案》的電影《醬園弄殺夫案》曾兩度立項,卻在2017年時被陳可辛叫停,他給出的理由是:“現在不是拍大成本文藝片的時機,無法保證票房”。本次改編成懸疑驚悚短劇,或許可以令陳可辛省去很多後顧之憂,不再束手束腳。

開創泛亞洲劇集公司?陳可辛的第三次創作遷徙 - 陸劇吧

Changin’Picture另一部備受關注的作品則是甄子丹主演的奇幻動作劇《敗北之人,隱藏大師》,講述的是一個亞裔美國人發現香港武術家通過將他們的記憶、武術技巧印刻在陌生人身上,隱秘延續血統的故事。甄子丹對這次合作相當興奮,他將在該劇中擔任製片人和動作執導。而這個跨文化基因中帶着華人印記的奇幻故事,讓人聯想到了楊紫瓊吳彥祖Disney+拍的新劇《美生中國人》,該類題材的市場空間愈發被流媒體平台重視。

不過在這兩部作品面世之前,Changin’Picture將率先推出兩部改編自網絡漫畫的韓劇,一部是高中生動作劇《ONE:high school heroes》,一部是符合當下流行趨勢的BL題材劇《2班李喜舒》。顯而易見,陳可辛的內容戰略是從韓劇啟航,最近他亮相了釜山國際電影節,談到韓國的作品時,表示自己很喜歡《DP:逃兵追緝令》和《彈子球遊戲》,前者由Netflix推出,後者則在Apple TV+上線。

開創泛亞洲劇集公司?陳可辛的第三次創作遷徙 - 陸劇吧

開創泛亞洲劇集公司?陳可辛的第三次創作遷徙 - 陸劇吧

釜山電影節的陳可辛

韓國影視的強輸出性我們有目共睹,近年來在流媒體平台的加持下,韓國影視在歐美市場乃至全球市場得到推廣和認同,《寄生蟲》獲奧斯卡,《魷魚遊戲》全球大爆,大花們基本均無新作面世時,湯唯卻憑藉《分手的決心》收穫了相當成功的跨文化體驗。對此,陳可辛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韓劇已經證明了,全世界的人不是只看英文的,如果看韓劇,那為何不看中文劇?其實韓劇以前的市場就是港產片的市場,我們為什麼不可以拿回韓劇的市場呢?”

開創泛亞洲劇集公司?陳可辛的第三次創作遷徙 - 陸劇吧

對比沒落的港劇與港片,台劇的變革與復興同樣離不開HBO與Netflix等流媒體平台的進入,《我們與惡的距離》《華燈初上》等劇集均是這一時期的產物。其實五年前,陳可辛就有拍網劇的想法了,畢竟網劇可以繞過院線排片,還擁有多元市場、低試錯成本和悠長的敘事空間等諸多優點,後疫情時代,網劇受觀看時空限制小的優勢更是得以放大,而亞洲內容在流媒體平台上受歡迎則給了陳可辛以中國文化和中文為基底向外輸出的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陳可辛的製作公司目前規劃拍攝劇集類型為版權劇,即在拍攝完成後售賣給流媒體平台,而非平台投錢說了算的定製劇,每集預算高達250萬美元,這樣創作自主性大,但也面臨收不回成本的風險,當然,好劇本和創作人才的嚴格篩選和儲備可以一定程度上對衝風險,最終考驗的還是內容的優質性、國際化水平和獨特性。

- 遷徙與華語劇的可能性 -

陳可辛開泛亞洲製作公司這件事,令人驚喜卻並不意外。2000年,陳可辛就成立了走泛亞洲路線的製作公司Applause Pictures,出品了《見鬼》三部曲、《金雞》、《晚娘》、《春逝》等電影,陳可辛還想過拍哈金的小說《等待》,一個文革時期的愛情故事,因作品未能獲批作罷。此外,陳可辛是一個一直在身心遷徙的導演,從泰國到香港,從香港北上,這次轉向,是他的第三次創作遷徙

每一次遷徙,都帶來風格的變化和語境轉換,而充滿遷徙和漂泊的成長也是陳可辛流淌在血液里的創作母題。雙城故事》發生在香港和美國兩地,《甜蜜蜜》講的是從中國內地到香港打拚的兩個年輕男女的他鄉愛情,《如果·愛》的男女主一個是來北京學導演的香港青年,一個是做着演員夢北漂的湖南女孩,早期的主角身上有着很強的陳可辛成長印記,陳可辛也在現實的愛情、時代與社會的折射、文藝懷舊的質感組成的三角空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可想而知,陳可辛是會喜歡《彈子球遊戲》這部韓劇的人,這部劇講述的正是韓裔移民家庭從韓國、日本再到美國的漫長遷徙之路。

開創泛亞洲劇集公司?陳可辛的第三次創作遷徙 - 陸劇吧

2002年,《英雄》票房達2.5億後,陳可辛看到了內地市場之大,開始動心起念,放棄泛亞洲路線,籌謀着北上,2007年拍了古裝大片《投名狀》,隨後監製了《十月圍城》,沒多久《武俠》就遭遇了滑鐵盧,當時導演們都被大片裹挾,禍兮福兮,失敗的陳可辛脫了身,轉而和內地編劇合作,拍了自己更得心應手、也更接內地地氣的現實題材影片《中國合伙人》和《親愛的》。

同時陳可辛也在做自己的監製事業,2009年,陳可辛成立了“我們製作”,孵化出了如同雙生子般的兩個“Derek”——導演曾國祥許宏宇,《七月與安生》《喜歡你》等片均為該公司出品。陳可辛的第二次遷徙之旅收穫了很多成績,而體育電影的結構性困境也給他拍片帶來了諸多消耗,2014年至今,陳可辛只有一部《奪冠》跟觀眾見面。

而現在,流媒體大潮之下,陳可辛兜兜轉轉又拾起了自己曾設想過的泛亞洲路線,只不過,這一次是從類型劇着手,一個他未曾踏足的領域。“現在到了分叉路口,娛樂觀眾和作者表達兩條路只能選一條”,陳可辛在採訪中表達了諸多對前者的肯定,但問題是,在電影領域,陳可辛的考量從來都是商業、文藝表達和時代社會感“全都想要”,他是永遠糾結的中間派,即使在中國電影票房動輒幾十億的大片時代,他的電影也沒有過10億,中產出身的陳可辛無法與下沉市場小鎮青年的喜好完全情投意合。理想很好,令人擔心的是,永遠處於“中間”的陳可辛,是否能突破“極致”且成熟的類型韓劇的包圍,以及拍電影多年,思維和語境轉換到劇集需要多久的過渡期。

當然陳可辛有自己的獨特優勢,那就是開放融合,日本導演岩井俊二登陸中國的首部作品《你好,之華》便是受陳可辛邀請鼓勵的結果,上世紀九十年代岩井就是參與陳可辛泛亞洲路線的導演之一,而陳可辛輾轉多地的生活經歷和多語言溝通也讓他可以聯合更多亞洲創作者,三位知名的泰國導演班庄·比辛達拿剛(《靈媒》),納塔吾·彭皮里亞(《天才槍手》)和柏德潘·王般(《仇恨標籤》),兩位韓國導演金知雲(《薔花,紅蓮》)和許秦豪(《春逝》),都是陳可辛的合作對象。

作為“過來者”,韓劇和台劇都成功地擺脫了浪漫愛情偶像劇的路徑依賴,進化出了現實題材、類型劇的觸角,而國產劇依舊走不出甜寵、古偶的套路循環。如果此次Changin’Picture 的劇集突圍能夠成功,那麼不論對於陳可辛還是對於華語劇集而言,無疑都是個好消息。

開創泛亞洲劇集公司?陳可辛的第三次創作遷徙 - 陸劇吧


作 者

開創泛亞洲劇集公司?陳可辛的第三次創作遷徙 - 陸劇吧

富 婆

記者

電視劇愛好者

一切為了HE


主編:栗子

排版:央央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