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式各樣的古裝影視劇中,我們在沉浸於精彩劇情的同時,往往也會被影片中各種華美的服飾所吸引,像皇帝身着的黃金色龍袍,皇宮後宮嬪妃們的各色長擺華裙。
就好比前些年大火的《琅琊榜》,劇中梅長蘇身穿的那一身狐裘毛領披風便引得大眾關注,胡歌精緻的面容和精湛演技,更是使得梅長蘇的那身扮相帶來了磅礴市場。
當然同樣具有市場影響力,能被大眾所追崇的古裝華服自然也不在少數。
而相比之下,那些主角團體之外的,配角們、龍套群演們的服飾和扮相,往往就沒有那麼高的關注度了。
古裝題材電視劇造成的信息誤導
相信大家也一定在古裝劇中,看到過各種各樣的穿幫鏡頭,身穿士兵服的龍套群演的手中掐着還未熄滅的香煙,衝鋒陷陣時不光臉上笑意盈盈,連腳下都還踩着一雙系帶的運動鞋...
畢竟影視作品的拍攝同樣受到成本計劃的限制,將更多地投入放在主角團體中,群演演員的質量,以及細節上的管控的處理自然也會有上幾分折損。
但畢竟在現代社會中,人們開始更願意從書本之外獲取未知的信息和知識,而部分古裝劇中的不嚴謹,就難免會誤導大家產生錯誤的認知,在腦中儲備進不正確的知識。
所以今天,我們便從細小環節抓起,以清朝士兵服飾制度、清朝兵制為主題核心,傳達給大家正確的,符合歷史真實的相關知識內容。
大家不妨回憶清宮劇,劇中的士兵、侍衛都是穿着怎麼的制式裝備呢?相信已經有不少畫面和形象湧入大家的腦海了吧。
同樣也相信,定然都是不出像中開式,寫有“兵”、“勇”、“卒”、“丁”等字樣的士兵衣服,亦或是一個由淡藍內襯,搭配刻有與前述同樣字樣馬甲的兩件套之類的服裝。
清代士兵服裝演變史
依照歷史真實情況,這些服裝的制式的確是真實存在的,但卻少有是出現在,與影視劇故事相對應的正確時代之中的。
在清朝早期時,不論是士兵還是將領,他們身着的制式裝備都是以“盔甲”為主要,根據軍中等級和地位的不同,盔甲及頭盔的材質和制式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
因為清朝歷史冗長,且經歷了閉關鎖國與世界發展脫節的特殊時期,盲目地固步自封導致了病態的和平景象,這導致清朝內部的兵馬實力大大縮減,制式服裝的發展也不進反退。
與此同時,因為熱武器的問世,這使得轉為抵禦冷兵器而存在的盔甲失去了作用,所以因為朝廷腐敗及時代所需的兩大原因,清朝早期的盔甲也被廢除,由綿甲代替。
而為了儘可能地提高綿甲的強度,便會將一件“背心”樣式的盔甲披掛在綿甲之外,而這也是大家最長在清宮劇中看到了士兵服裝的制式。
清朝兵制的變化
而至於印刻在綿甲及外馬甲上的“兵”、“勇”、“卒”、“丁”四個大字,則不具備有多高的考證性,因為在清朝兵制的歷史信息中,並沒有關於這四個字的詳細記載。
而現代學者給出的解釋,則是根據現有清朝兵制中的信息為根本最終給出的推斷,“勇“和“兵”兩字,是八旗兵才能使用的兩種字號。
而“卒”和“丁”,則為後勤士兵和守庫士兵的專屬,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四個字的所區別劃分的,並不單純是士兵職能上的區別。
雖然在廣義上,身披這四字的,都是軍旅中位階最低職的士兵,但是這士兵與士兵之間,卻也有着等級和地位上的區別。
而他們之間相差的,也並非僅僅是字樣上的不同,他們相差的,是彼時兩個民族之間的遙遠隔閡。
能身披“兵”兩字的八旗兵,是滿族最早建立部隊的士兵,是滿族打下清朝國基的根本力量,是滿清軍旅中資質最老、功勞最大的最高等級士兵。
而在清軍入關立國之後,為了能快速填補因戰爭損失的戰力,便開始了一次大規模的募兵,想以此來補充提高軍力。
而這批加入軍旅的新兵,並沒有直接被填充進八旗兵群體中,而是以“綠營兵”為新的名號,同樣也身披“兵”字。
至於為何不將這批士兵加入八旗兵營,是因為綠營兵是一支依照明朝兵制而組建的,以漢人為主要成員的軍隊,雖然民族不同,但綠營兵也為清朝入關後扎穩腳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之後,清朝的軍旅武力便進入到了逐年衰弱的階段,腐敗和病弱在漫長的時間裡將八旗和綠營的根基完全腐蝕朽化。
直至太平軍起義之時,曾經兩支強悍的隊伍,如今已經虛軟到觸之即倒的程度,為了對抗地方,清軍臨時組建新的軍隊——“勇營”。
顧名思義,勇營士兵便會身披“勇”字,大多也是由漢人組成,但不同於八旗和綠營,勇營並沒有被賦予獨自作戰的權力,僅是用以配合八旗和綠營的行動。
而“卒”和“丁”字自始至終也多由漢人組成,並且從頭到尾都是做着戰場的二線工作,做着守衛糧草,輸送物資的工作。
對比起來,從“兵”字到“丁”和“卒”,不同等級士兵們所享受的待遇和俸祿是逐級遞減,以八旗和綠營為例子,不光是銀薪的口糧,就連定期得到的武器也都是前者更為優厚。
而這種兵制也一直延續到甲午海戰之後,太平軍事件之後,朝廷發現勇營遠比八旗和綠營更具生氣,所以便開始以勇營的模式訓練新軍。
但卻是始終難以逃離民族觀念的限制,難以擺脫朝廷內部腐敗的拖累和影響,所以新軍僅閃耀不多時,便也同樣步入了黑暗陰濕的腐敗泥潭。
直到清政府放棄新軍,開始仿照西方兵制再練軍伍時,被“兵”、“勇”、“卒”、“丁”四個大字籠罩的粘稠兵制才終於落幕,但是彼時的清政府已經瀕臨崩塌,對於混亂局面已經毫無回天之力了。
結語
四種字樣,象徵著清朝兵制的變化,也昭顯出彼時朝代的最大硬傷,或許在這種兵制誕生的那一刻起,清朝兵制的最終破落也已經註定了吧。
說到底,團結才永遠是一個國家永恆的課題,只有將國家、民族的內部緊結一氣,才能使得一個國家得到足以使自身穩固發展的最基本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