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笑有力量,讓喜劇有溫度|對話馬東

電影快訊 1800℃

作者|肉鬆

對很多觀眾來說,為“逐夢亞軍”“皓史成雙”上頭彷彿還是昨天的事,一眨眼,《一年一度喜劇大賽2》(下文簡稱《二喜》)就掀開了帷幕。而真正發生在前天的,是《二喜》的初舞台排位賽的結束。

過去三周,隨着這檔節目的回歸,觀眾的快樂回來了。第一賽段中,已經出現了不少有意思的作品:《排練瘋雲》《黑夜裡的脆弱》《少爺和我》《男紙漢》《媽媽的味道》……而在它們背後,也能看到一些有趣的變化。

除了第一季的sketch、漫才等,這個舞台上又有新的喜劇形式:黑場劇、偶劇;25支喜劇小隊構建出的喜劇人圖譜也更為層次豐富:曾做過洗澡堂老闆的脫口秀演員、來自中戲偶劇系的畢業生、有十多年舞台經驗的30+話劇女演員……

在這個過程中,《二喜》的豆瓣開分達到8.8分,超過了第一季從8.0一路上漲到8.5的成績,數據表現也頗為亮眼。從這個維度來說,很多現象級IP都經歷過的第二季瓶頸被突破了。

讓大笑有力量,讓喜劇有溫度|對話馬東 - 陸劇吧

那麼讓人好奇的是,面對之前的成績,製作團隊是如何開啟第二季的?為什麼做出爆款的總是米未?

帶着這些問題,娛樂資本論在米未的辦公室見到了馬東。他告訴我們,第一季結束後,團隊用了很長的時間做復盤,大家經常在開會時哭成一片,“因為沒想到做喜劇難度那麼大,點燈熬油的,團隊付出了極大的煎熬。”

但繼續做下去是毫無糾結的事,釋放了此前9個月累積下的疲憊與情緒後,他們又投入到第二季的籌備當中。馬東回憶,“當時就在反覆提‘空杯’,它是一種很難達到的狀態。”站在製作團隊的視角,他們不希望被第一季的框架及其取得的成績所束縛。

與此同時,當然也不乏一貫的堅持。而在馬東看來,其中尤為關鍵的一點是從善意的角度出發,做有溫度的喜劇,他肯定道,“沒有溫度的喜劇再厲害也不是我們的方向。”

讓大笑有力量,讓喜劇有溫度|對話馬東 - 陸劇吧

大笑有力量

“這都超出《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的範圍了,應該去參加世界大賽。”看完一群00後的作品後,飛行會長那英不由感慨道。

除此之外,《二喜》讓她覺得新鮮、沒見過、好玩的時刻還有很多。其主要原因在於,和此前一樣,第二季也保持了喜劇形式的多樣性。除了sketch、漫才、獨角戲等,又有新的喜劇類型出現在這裡。

這也是讓馬東及團隊感到欣慰的地方,“我們還是看到了喜劇這件事,在共創邏輯下有種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感覺。”

驚艷到那英及眾人的《男紙漢》是一出偶劇,大家以往看到這個詞,第一反應會想到套在手上表演的手偶,但中戲偶劇系老師解釋,偶劇的真正魅力在於,把舞台上一切沒有生命的東西轉化成有生命的角色。《男紙漢》的主要角色來自牛皮紙,而除此之外,任何一個東西、材料都可能經演員之手成為角色。

讓大笑有力量,讓喜劇有溫度|對話馬東 - 陸劇吧

儘管第一季就有音樂劇相關作品,但《最好的房子》找到了更適合這個舞台的呈現方式,其作品風格被周可人和周仕麒兩位演員命名為“Songketch”,即song和sketch的結合。

讓大笑有力量,讓喜劇有溫度|對話馬東 - 陸劇吧

再比如第一期的《全民運動會》,在這個作品中,演員們不斷上場又下場,每一幕的橋段之間沒有任何關聯,笑點來自於表演和旁白的反差。這種超短喜劇形式名為黑場劇,其特點是一次只製造一個包袱。

除了形式,內容的取材和表達也是決定作品質量的關鍵。

從觀眾的反饋來看,第二季在取材和表達離普通人更近了一步。回想第一季,節目中有不少作品都在關注生活的橫截面,如《互聯網體檢》對應的視頻網站付費,都是平常所見但未必有親身體驗過的現象。

而看第二季中的很多作品,觀眾都會產生一種“這不就是在演我”的感覺。

比如《排練瘋雲》,大部分人都不會經歷視頻排練這種極端的情況,但在當前時代,語音、視頻等線上溝通方式成為常態,或多或少都被信號卡殼、中斷折磨過;《黑夜裡的脆弱》的設定則戳中打工人表面陽光、背地emo的微妙情緒與心態。

同時,也有不少作品擊中了更普世的情感共鳴。一個側面證明是,不再只有于和偉容易被感動落淚,其他會長也更多地使用“笑中帶淚”這個詞。比如《媽媽的味道》,以一家名為“媽媽的味道”的餐館為背景,只講了點菜這一件小事,但借用顧客、服務員和經理的角色,還原了女兒、媽媽和姥姥的關係與日常狀態。

看完第一賽段的所有作品,不難理解節目海報上的幾個字,在會長們的笑臉旁寫着:大笑有力量。但為了實現這一點,又存在觀眾無法想象的難題。

讓大笑有力量,讓喜劇有溫度|對話馬東 - 陸劇吧

先空杯再出發

在第一季開始前,米未就確定了至少做三年的目標。第一季還在播出時,從第3期開始,導演組在節目開頭插入了第二季的招募信息。

對製作團隊來說,問題在於怎麼做。尤其是當第一季的口碑與熱度達到一定的高度後,如何保持水準、甚至更上一層樓成為關鍵,同時也是外界所期待的。過去大半年裡,觀眾一直催更心切,業內的呼聲同樣強烈,小娛注意到,在不久前的愛奇藝悅享會上,當米未聯合創始人、CMO劉煦上台推介《二喜》時,現場爆發出幾乎是當天最熱烈的掌聲。

而熟悉綜藝的人都知道,第一季表現突出的節目,往往會在第二季中面臨壓力,需要思考如何保持水準,甚至有所超越,所以較為常見的策略是升級。但對此,米未給出的答案是另外兩個字:空杯。

馬東告訴小娛,第一季結束後,米未內部開了很久的復盤會,製造並見證了諸多快樂的製作團隊的同事們經常在會上哭成一片,超出預期的難度讓大家積累了太多的情緒。

他覺得這個過程就像健身後分泌內啡肽,累得坐在地上哭,但也能收穫大量的幸福感。也是從那個時候起,團隊開始反覆提“空杯”的概念,“第一季的墨太濃,很容易浸到紙的背面去,就怕帶着這個東西去做第二季。”

首先便是不去試圖複製成功經驗。第一季時,從蔣龍、張弛等人身上延伸出關於腰部演員的探討是出圈點之一,那麼自然而然地,大家會好奇第二季能提煉出什麼樣的話題。

事實上,第二季喜劇人身上並不乏話題空間,比如來米未找工作的畢業生、被取消畢業大戲的第一屆中戲偶劇系學生、30+話劇女演員……但馬東的答案是“不知道”。

讓大笑有力量,讓喜劇有溫度|對話馬東 - 陸劇吧

因為腰部演員的點也不是事先設計的,而是現場聊出來的。在他看來,非虛構綜藝最大的魅力就在於此,“我們做節目這麼多年總結出來,非虛構的核心就是放手讓觀眾和輿論自己去找,我們能做的是及時跟進、快速反應,這是米未的核心能力。”

其次,《二喜》也沒有追求所謂的“升級”,比如在形式、呈現上做過多的調整。觀眾打開節目,仍然能看到一幅熟悉的畫面:馬東、黃渤等五位會長坐鎮現場,為作品笑到飆淚、起立鼓掌,在評價環節一邊真情輸出一邊插科打諢、互相“挖坑”……

更多的變化發生在外部,這些變化會反向作用於節目。基於第一季的影響力,報名的演員和編劇人數分別達到3800和1800。馬東能明顯感覺到,選手的整體素質上了一個台階,“第一季還有些帶着業餘范兒的,第二季專業演員更多,很多都是有多年舞台經驗的。”

開放報名後,編劇也比之前更“富裕”,最終入選的25組喜劇小隊每隊都有一個編劇。這對強調共創模式、講究作品打磨的節目來說,無疑是一種加持。所以在首期開播後,就有觀眾在豆瓣評論道,“第一期,幾乎每個作品都是上一季的前五水平。”

在這之中,《全員運動會》中的一個包袱讓很多觀眾印象深刻:兩位演員看似在擊劍,實則是核酸互測。看到這一幕時,大家在爆笑之餘會對其反應現實程度感到幾分驚訝,“這是可以演的嗎?”

讓大笑有力量,讓喜劇有溫度|對話馬東 - 陸劇吧

這涉及內容議題的表達主題和方式,也關乎《二喜》的另一點堅持:做有溫度的喜劇。

在馬東看來,這其中很重要的判斷標準是看出發點是否善意,“冷嘲和熱諷是完全不一樣的喜劇手段,聊同一件事,冷嘲會讓你有疏離感,熱諷是有溫度的,米未的喜劇框架里,有溫度特別重要,沒有溫度的喜劇再厲害也不是我們的方向。”

讓大笑有力量,讓喜劇有溫度|對話馬東 - 陸劇吧

“你可以永遠相信米未”

事實證明,空杯之後再出發的《二喜》突破了第二季瓶頸。第二期播出的第二天,節目的豆瓣條目就以8.8的成績開分,高於第一季的任何一個階段。

很顯然,空杯理論不是米未的唯一“武器”。

在第一季播出的過程中,觀眾看到了卧虎藏龍的腰部演員,這些演員在業內的認知度也有所上升,近期有媒體統計過他們過去一年的發展狀況,蔣龍、張弛、王皓、史策蔣詩萌等熱門選手有了更多的工作機會,出現在不同的影視劇中。

此外,雖然難以直接躍升頭部,但大家一致感受到值得欣喜的變化。在項目中,不論作為編劇還是演員,他們的話語權更大了一些,創作上的想法也更多被聆聽。從這個角度來說,需要這檔節目的不僅是觀眾,還有喜劇行業及身在其中的人。

通過這些變化,更廣泛的從業者也能收穫更充足的信心,這會反過來為節目注入力量。

所以,有越來越多的專業演員願意加入,編劇的開放招募得到了熱情回應。馬東提到,去年在節目里嶄露頭角的編劇也漲價了,按理說都可以去市場上接活,但他們還是願意花幾個月的時間泡在米未,像之前一樣經歷從工作坊到舞台的過程。

讓大笑有力量,讓喜劇有溫度|對話馬東 - 陸劇吧

從第一季開始,《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就以共創為主要創作模式,每一部作品中,演員、導演和編劇都是“裹在一塊兒”的,人人都貢獻想法,也一起承擔不論好壞的結果。某種程度上,喜劇作品和節目之間也是類似的邏輯。喜劇作品始終是節目的一部分,節目便相當於喜劇人和製作團隊共創的產物。

當大家對一件事更為篤定時,就會投入更多的熱情、產生更好的結果。

毫無疑問,包括觀眾、從業者在內的很多人都希望這個IP的“一年一度”能持續實現,大家在社交平台上毫不掩飾這種憧憬。馬東坦言,團隊並沒有對IP發展做預期,“肯定希望一直往下做,但我們不會做長遠的預期,難道有了一個十年規劃就能讓每一季都變得更好嗎?它其實是一種ego,要控制,但可以有期待,節目是要靠一期一期做的。”

如果供給出現問題節目就會暫停,就像《樂隊的夏天》,也曾因樂隊資源問題而決定去休息一“夏”,直到最近才官宣開啟第三季的樂隊招募。

也是因為這種本着為內容負責的韌性,在根本上保證了米未的出品質量。在《二喜》播出之後,除了對喜劇作品和節目整體表現的評價,觀眾的聲音中更不乏對米未的認可,匯聚成一句“你可以永遠相信米未”,也有人問,從《奇葩說》《樂隊的夏天》到《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為什麼米未總是出爆款?

讓大笑有力量,讓喜劇有溫度|對話馬東 - 陸劇吧

單論做節目,答案可以是實踐多年的製作體系,選角、製作及後期的各個環節都由內部把控的完整生態鏈;也可以是尋找選題時的靈敏嗅覺,從辯論、樂隊到喜劇,一踩一個準。

往大了說,則與做公司的方法論有關。馬東在很多場合都被品牌方問到過類似的問題:我們每年投放那麼多綜藝做廣告,應該怎麼投?怎麼判斷哪個題材會火?而他的答案往往是,“根本就不該判斷題材,得看團隊靠不靠譜。”

和很多公司一樣,米未也有一套形而上的理論指導:使命、願景和價值觀,這些內容在米未的辦公區隨處可見,其中,以“讓世界更快樂”為公司的使命。馬東告訴小娛,每做完一個項目後,整個公司都會坐下來重新討論、進行修改。他說道,“這一套東西不是為了做節目,拿去做一家餐館也能做得好,關鍵是能不能凝聚到這麼多人。”

很難說這是個玩笑,畢竟在他看來,如果說《奇葩說》《樂隊的夏天》是預製菜,那《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就是自己種地、收成,再把菜做好端上桌。而可以肯定的是,我們有理由期待《二喜》後續的精彩以及米未的更多可能性。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