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學了7年法律,當年以高分分別通過末屆律考和首屆司法考試、北京高院組織的法官招聘考試,畢業後卻從未從事過半點法律專業工作的半個“法律人”,我個人覺得靳東主演的《底線》是一部現實主義普法好劇。
拋開演員的表現先不談,這部劇主要就好在符合我國現有法律規範和法治體系,而且案子的細節都經過精心設計,既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又保持了足夠的戲劇衝突性。老百姓如果在現實中遇到同樣的法律問題,很容易就能舉一反三,為自己積累一些經驗。
無論是民事還是刑事案件,在劇里設定的事實情況下,我感覺判決結果都是經得住真實法律考驗和推敲的。
比如最開始的辱母討債故意傷害案,我其實不知道現實中那個類似案例的情況如何,但劇里關於案情真相和防衛時機的一步步討論,即使是不太懂法的觀眾看完後都應該會豁然開朗,對正當防衛會形成一個全面的法律概念。
當然,說這部劇現實,不等於說這部劇完全真實。至少現實中沒有幾個法官有靳東這樣的氣質,更別說基層法院了。
所以,觀眾在看劇時還是以消遣娛樂的心態為主更好,積極點可以上升到寓教於樂的境界,要是太較真,非要把劇情和現實中發生的真實案例一一對應起來就沒有必要了。當事人也應該如此。
據說電視劇案例原型之一的“江歌案”當事人就對劇情不滿。而最近某拉拉案的司機當事人更是在微博上洋洋數百字,控訴劇情的“魔改”,混淆視聽,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權益,喪失了底線。
某拉拉案當事人的微博(來自網絡)
當事人的心情可以理解,事攤到誰頭上誰都不好受。但和電視劇過不去,真不至於。
首先,誰說《底線》中的案例就是真實案例的翻版了?完全和真實案例一樣的情節可未必好看,而且也肯定會涉及到雙方當事人的隱私。作為一部法律劇,在籌拍時不考慮到這一點絕對是不及格的。
第二,如果說電視劇中的案例是對真實案例的改編,本身也對也不對。很多領域的案例都很常見,硬要說是對某個特定具體案例的改編,這本來就有點生搬硬套。再退一步說,只要進行了改編,一個小細節的變化,就可能在法律語境下造成不同的判決結果,這是符合現實的。
某拉拉案的當事人不滿,主要就不滿在劇情對其真實情況的改動太多。這就對了嘛!電視劇是電視劇,本來就不是讓你對號入座的。而且那些情節的變化,豐富了劇情,豐滿了人物,從觀眾的角度看,沒什麼不好。而且對於我這樣本來不了解真實案例的觀眾,也根本不會把劇情等同於真實案例。當然,有部分代入感強的觀眾可能不這麼想。
至於說劇中對司機形象醜化的攻擊,那就更離譜了,電視劇這樣無非是為了人物的前後反差對比,誤導觀眾的判斷,增強戲劇衝突。誰會去管你司機真長成啥模樣?
這個司機形象的確不討好
江歌案的那位當事人就更“聰明”一些,雖然對情節也有不滿,但一開始就選擇把自己撇清:電視劇與“江歌案”的真實情況不合。案子不管輸沒輸,人不能再輸了,自己不能給自己添堵。
而某拉拉案這位呢,有情緒可以理解,但你自己都說事實已經改了,又何必讓吃瓜群眾再聯想到你身上去呢?難道真以為多一些觀眾的支持,輿論就能影響判決結果?
其實,《底線》一開場就把自己的“底線”劃清楚了: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靳東在劇中也多次說過:對判決不滿,你可以上訴;對法官不滿,你還可以投訴,這是你的(讀音di,第四聲)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