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你個芭樂”,這個用語的典故應該來自於香港1983年開始,洪金寶的“五福星”系列電影。
這一系列的電影也可說是搞笑片的經典了,在中國台灣地區的電影台也回放到爛了(但還是很好笑),片中的一個角色叫做犀牛皮(馮粹帆飾演),脾氣暴躁,喜歡說髒話。
有一次,他接受心理醫生的建議,每次想說髒話的時候,就用水果來替代那個不好聽的詞,於是“香蕉你的芭樂”就出現了。
後來,這句話也常出現在香港的電影,1988年劉德華的“最佳損友”系列,1993年的《東成西就》,以及許多周星馳的電影之中(中國台灣地區的配音版中是這麼說的)。
中國台灣省的民眾對於那些不對的價格,習慣用“芭樂價”稱呼,甚至於也有人會用“香蕉你個芭樂”來罵人,芭樂就是番石榴的俗稱,那麼番石榴、香蕉得罪誰了?為什麼是貶義詞?
對此,我國某省著名語文老師鍾老師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
“番石榴與香蕉成為貶義詞,是在清朝末年出現的,在中國台灣省傳承已逾百年。”
鍾老師表示,番石榴是亞熱帶地區一年四季都有的水果,而且各品種皆較易於生長,尤其野生種更是,也由於相對其他水果容易種植,慢慢也演變為中國台灣地區人對於“低於行情”的稱呼。
▲鍾老師指出,番石榴做為貶義詞,起源自清朝末年日軍佔領台灣時期。(圖/翻攝自pexels)
他指出,“番石榴價”是指價格高出其含有的價值或條件的物品;“番石榴票”意指空頭支票,意謂其具有支票的意義,但無法兌現。
關於番石榴票的起源,有兩種說法如下:
一、日語的空頭支票為“不渡票”,念起來與番石榴的台語接近,故從19世紀末諧音演變至今日的“番石榴票”。
二、老一輩拿到空頭支票就像錢飛走一樣“ㄅㄨㄟㄌㄚˋ”,所以念為“ㄅㄨㄟㄌㄚˋㄆㄧㄜ”。念着念着就變成番石榴票。番石榴票在古早時為“佛仔票”,為日語變化而成,後來才形成現在所講的“番石榴票”。
▲鍾老師表示,相較番石榴,東南亞更流行將香蕉作為貶義詞,起源自二戰時期。(圖/翻攝自pexels)
鍾老師指出,在華人世界中,除了中國台灣地區人會以“番石榴”形容錢與支票之外,東南亞人則是以“香蕉”形容,稱作“香蕉錢”、“香蕉票”。
他說明,香蕉於東南亞國家相當普遍,且錢幣上也會出現香蕉圖案。二戰期間,日本控制南洋地區,並推行支票。隨着日本戰敗,這些支票也變得毫無價值,就像香蕉一樣在當地是很容易生長和取得,故稱為香蕉錢意味沒有價值。
▲鍾老師說,陳年港片也曾將香蕉、番石榴當作髒話替代詞,兩種水果都相當無辜。(圖/巨擎教育中心顧全提供)
還有另一種說法,仍是屬於語言上的口語流傳演變或口誤而成,香蕉英文為banana,而番石榴的台語口音為“PiLiBaLa”極其相近。
鍾老師說,有些陳年港片劇情中的人物會在情緒不穩定的當下口出惡言,被要求不能帶不雅字眼時如只能用水果來代替字眼,隨機反應也是一般常見水果“你x的香蕉、番石榴”來突顯字句和口語上的起伏與價值!但深感水果界的最無辜者非“番石榴與香蕉”莫屬了。
參考資料:《香蕉你個芭樂是什麼意思?》小雞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