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一場名叫“書香門第·幸福哈爾濱”的名家朗誦會如期舉行,這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公益活動,一位白髮蒼蒼,貌似進入了花甲之年的老人格外引人注意。
雖然頭髮稀疏,滿臉皺紋,但是並不影響朗誦能力,他正在舞台上讀着《琵琶行》,渾厚有力的嗓音配上飽滿真摯的感情,似乎將聽眾們帶入了大唐盛世的人文社會,如臨其境的感覺,引得無數觀眾們拍手叫好。
其實台下的70後,80後乃至90後,早就驚訝的目瞪口呆,就算歲月在他的身上留下了無數的痕迹。
這一批人也不會忘記當年他在央視舞台上神采奕奕的模樣,沒錯,他正是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的前主播——薛飛,也是80年代最著名的男主播之一。
按理說前途一片光明,為什麼他卻在事業的巔峰時期選擇到國外從零開始,從此銷聲匿跡30年?
(一)成長和蛻變
薛飛與藝術的淵源離不開父母親耳濡目染的影響,父母親都是舞蹈演員,每次外出演出他都會學着父親的樣子唱唱跳跳,整個家庭充滿着藝術的氛圍。
1977年,在他的高中同學忙着“上山下鄉”的時候,幸運的薛飛正好趕上了恢復高考的首屆考試,幸運之神再次眷顧了他,他被北京廣播學院錄取,薛飛對於國內的形式有着獨到的見解。
相比於下放到農村,他更希望踏上人生的新的一個台階,如果能進到專門的傳媒大學,通過自己的努力,甚至有機會進入中央電視台,這是他的畢生追求。
1980年12月7日,一個偶然的機會,外國動畫片《鐵臂阿童木》的工作團隊來到了北京廣播學院,發表了招聘的消息,希望專業的配音老師能夠加入。
正巧的是播音系77級這一批大學生剛好面臨著畢業實習,班主任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鍛煉機會,但是負責配音的總負責人李真惠有些猶豫不決。
畢竟他們還是初入社會的大學生,沒有什麼工作經驗,再加上這是一部面向全國青少年的動畫片,如果讓正襟危坐,義正詞嚴的播音員來擔任配音,專業對口了,但還是會覺得風格怪異。
薛飛認為一個大展身手的機會,也覺得是一條全新的藝術道路,於是他請求李真惠能夠給他和他的同學們一個機會:“年輕人在開闢一些新天地,讓我們有機會在不同的領域進行嘗試,也是很有利於未來的發展的,我們同樣可以配的很好。”
於是負責人答應了讓學生給《鐵臂阿童木》做配音,不過事先需要試音,最後成功地包括薛飛,嚴翔,白羽,張沈平等人。
這個動畫片在全球範圍內都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尤其是青少年特別喜歡看,但是引進國外的動畫片沒有配音,只有字幕對於小朋友來說也是個很大的難題,由於是臨時通知和籌劃的,真正留給薛飛配音的時間並不寬裕。
最後實際上都是邊翻譯邊配音播出的,這也讓整個團隊的工作都非常的辛苦,負責統籌的李真惠要將所有的安排做到事無巨細,薛飛經常在央視配音到深夜,然後坐夜班車回去。
久而久之,這也成了他的日常生活,但他並沒有因為兩處奔波而感到勞累,因為他對自己的兼職工作有着濃厚的興趣,才會樂此不疲的幹下去。
作為一個配音演員,如果能將角色都配出理想的效果,從而使《鐵臂阿童木》得到全國少年兒童的喜愛,那麼他的價值就實現了,一切的辛勤付出也都是值得的。
當所有工作完成的那一刻,薛飛感覺到了無比的充實和滿足,就在此之前,一份特殊的榮譽已經給予了全體配音演員莫大的鼓勵,時間剛好是《鐵臂阿童木》播出的前夕。
在工作人員的安排下,《鐵臂阿童木》原著的作者,也是日本最富盛名的漫畫家手塚治虫以日本動畫協會會員的身份來到中國訪問,他聽說了中國配音團隊給《鐵臂阿童木》已經配好大部分音了。
在北京訪問的期間,他連續觀看了好幾集中文版的動畫片,他難以置信,這些學生的配音,也能達到如此專業的水準,對薛飛等幾個配音員無比讚賞:“這個動畫片就好像中國自己的片子一樣”,並且對中國配音團隊表示了由衷的感謝。
1980年12月7日,或許是一個普通的周日,但是對於薛飛來說,這是他檢驗作品成果的一天。
晚上7:30,《鐵臂阿童木》如期現身中央電視台一套節目,譯制動畫系列片在中國的播出大幕由此拉開,全國少年兒童每周日都守着電視機觀看,得到了無數的好評,出顧茅廬的薛飛第一次配音就如此的成功,因此也獲得了不少的榮譽。
1982年,畢業後的他又順利地通過了央視的考核,台里領導對他的第一印象就非常好,何況他還專業知識豐富,能力紮實。
薛飛很快就得到了領導的賞識和提拔,成為了《新聞聯播》的主持人,進入大眾視野的範圍逐漸增大,全國觀眾們對他的好感越來越明顯,甚至將他和我們所熟知的羅京,張宏民並列,稱為“新聞聯播三帥”。
可見他的受歡迎程度之高,是80年代當之無愧的央視“頂流”。
(二)跨界從零開始
1988年,多年的播音主持讓薛飛積累了足夠的經驗,領導認為他的能力已經可以達到主持春晚的水平了。
作為重點培養對象,年紀輕輕的他和眾多專業人士同台主持,也不會顯露絲毫膽怯,穩重的颱風令無數觀眾拍案叫絕。
這年春晚,趙麗蓉第一次登上舞台,毛阿敏也是首次參加,可以說這場盛大的慶祝晚會,造就了許多家喻戶曉的明星。主持過一次春晚,讓薛飛收穫了更多的名聲與榮譽。
換成任何一個人都不會不要手上的“鐵飯碗”,何況已經坐到了央視主持人的位置,僅僅是一年之後,他就向《新聞聯播》提交了離職申請,這一次徹底成為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很多人都會因此心生疑惑,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薛飛內心有自己的考量,中央電視台給予他的幫助和厚愛實在太多,薛飛感覺肩上的責任重大。
後來因為種種工作原因,薛飛被調到了幕後,他進的是央視的專題部,在《神州風采》節目組擔任編輯工作,對於薛飛來說,編輯工作確實會很無聊,很少有機會再讓他主持,他認為是時候去海外闖一闖了。
求學和求職之路過於平坦,沒有經歷太多磨難,這正是他作為熱血青年最不可或缺的,如果能到國外去闖蕩一番,不論成敗與否,對未來的成長定有幫助。
三年後,薛飛帶着妻子來到了匈牙利,這是位於中歐的一個小國家,風景優美,資源豐富,當地也有不少的華人在此經商。
從主持人到商人,跨度比較大,可以說是從零開始,薛飛從來不畏懼將要面對的挑戰,因為他當時在做決定的時候就已經想好了後面的路可能不會很好走。
因為在國外他沒有認識的親戚朋友,所以創業初期的本金得自己掙,條件最艱苦的時候,他甚至還在大街小巷上擺過地攤。
和在中國一樣,擺地攤同樣會被認為是影響市容,有時候商品被外國城管沒收或者凌亂地撒在街上,讓薛飛不止一次想過要放棄,從央視最帥男主持到如今褪去往日的光環,變成現在狼狽不堪的樣子。
任誰心裡都會有巨大的落差,好在薛飛從小就有普通人所不具備的吃苦勤奮的品質,強大的意志力支撐着他和家裡人一同度過難關,其中有好幾次差點血本無歸,傾家蕩產,但好在都挺過來了。
(三)“商業大亨”現狀如何
幾年之後,創業投資的本錢掙夠了,接下來就該發揮他的商業頭腦了,他開始學着做國際貿易,生意也越做越大。
從以前的擺地攤變成了外貿公司,人生道路再次煥然一新,為了讓家裡人過上更好的日子,他在匈牙利買下來一棟700多平方米的豪宅,一躍成為海外炙手可熱的商業大亨。
在歐洲的華人圈幾乎無人不知,如今時過境遷,這位商業大亨現狀如何,還會堅持從商嗎?
九十年代,國內播出了第一部以海外華人生活為主題的電視劇,叫做《北京人在紐約》,在當時也引發了不少的議論,薛飛作為旅歐華人,看見裡面的故事情節也格外的感同身受。
於是突發奇想:在歐洲,在匈牙利的華人同樣也受出國潮的影響,他們也會有在匈牙利謀生創業的艱苦歷程,其中不缺傳奇故事,包括自己的親身經歷。
如果把這些故事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極具特點,又有傳奇色彩的電視劇,一定會有不錯的藝術表現力,而且導演和編劇同樣是他沒有涉足的領域,如果能有機會嘗試,他願意投入時間精力。
1996年,由薛飛導演的電視劇《多瑙河·黃太陽》正式播出,所有的過程都是薛飛親力親為,可見他對於自己第一部劇的重視程度。
從古至今,中國的傳統思想里都有落葉歸根,衣錦還鄉的說法,已經不惑之年的薛飛也從來沒有忘記祖國的栽培。
闊別幾十年,時常在電視上看見國家的消息,那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他內心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心中冒出了一個回國的再創業計劃,也許還會困難重重,但他從來不認輸。
如今年過半百,他時常看着鏡子,臉上已經被皺紋侵蝕,不復當年英俊瀟洒的模樣,可是無情的歲月又饒過誰呢?
他馬上又想通了,闖蕩半生,見過大千世界,體味過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他活得確實比其他中年人通透豁達。
近年來,國家經濟高速發展,人才是根本保障,他深知自己在國外的公司並不能幫到祖國創造人才,所以他心生一個大膽的想法——投資教育,也算是給自己奔波的半生畫上一個安定圓滿的句號。
他開始與中華女子學院合作,開設了主持和播音專業,正式招收藝術高職學生,後來他又陸續開設了形象設計,編導,表演等專業。
2007年正式招收本科生,站在講台作為教授的薛飛又選擇了一個全新的職業,不變的是他敬業親民的態度,站在講台上眉飛色舞的講課,幽默風趣。
面對主持台做得到收放自如,英姿不減當年,課程內容的專業性極高,許多學生更是搶着來聽課,門口窗外都會站着人,上完後學生們都會轉變成他的“忠實粉絲”,豎起大拇指,誇讚這堂受益匪淺的課堂,要學習播音主持就得找薛老師。
取得如此好的效果,不僅和他多年的從業經驗有關係,更是夜夜備課的結果,深感老師這個職業不同於主持人和商人,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導者,更是聯繫學生、社會、學校乃至國家和未來的使者。
近年來除了一直在教育行業深耕,他也嘗試撿起從前的愛好,2021年10月,他在北京參加了“讀中國·秋意之旅”的朗誦會,深情朗誦了《故都的秋》等名家名作,觀看人數高達100萬。
12月,他受邀參加了武漢琴台音樂廳舉辦的音樂朗誦會,宣傳照上他西裝革履,視頻網站轉播後,引來了幾萬人留言,其中說的最多的一句是:“當年的英俊才子,如今也早生華髮了。紅顏彈指老,剎那芳華,但還是如此風度翩翩。”
角色的幾度轉變,一路過來的坎坷和感慨,後來都在他的自述里娓娓道來,回國後覺得依然是故國的風景最好,故國的人們最親。
如今他已經不再年輕,但是沒有褪去一身的熱情,積極從事教育事業,偶爾參加公益活動和朗誦節目,令無數曾經的粉絲期待和關注,他的人生經歷也印證了一句話:凡是沒有打敗自己的,終會讓自己變得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