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回國加速器《小丑》:一個事先張揚的玩笑

明星新聞 1838℃

今天分享一部2019年的電影《小丑》,大概沒有任何一位觀眾在走進電影院前是對《小丑》這部電影一無所知的。

哪怕是最不關心電影的觀眾,只要在流行文化里浸潤得夠久,都不可能不知道Joker這位蝙蝠俠宇宙中的王牌反派,不可能不熟悉他標誌性的綠髮紅嘴和神經的大笑。《小丑》上映之前,得益於熱心DC粉絲對《致命玩笑》和小丑起源故事的科普,各大網站早早策划起的“影史Joker排名”(和對《自殺小隊》的又一次鞭屍),還有那部IMDB第四名的《黑暗騎士》,《小丑》面對的觀眾群體是一群稱職的准粉絲,他們早就對Joker這個人物了如指掌,不少人還能輕鬆引用“Why So Serious”和“糟糕的一天”。

海歸回國加速器《小丑》:一個事先張揚的玩笑 - 陸劇吧

關心電影的觀眾,肯定知道《小丑》剛剛斬獲威尼斯金獅。作為脫離DC電影宇宙的獨立作品,這部講述反派起源故事的《小丑》毫無疑問是漫改電影一座短期無法被超越的里程碑。《小丑》如何復興DC又如何改變未來好萊塢格局,已經是令人振奮的談資,而這部電影的幕後,導演托德·菲利普斯從指導性喜劇到捧回金獅成就了一個弧光極佳的人物故事,故事豐富的主演華金·菲尼克斯,給媒體提供了夠寫一周的稿件素材。他與哥哥瑞凡的往事,他被好萊塢邊緣化又重回演技巔峰的過程,甚至他與魯妮·瑪拉的浪漫關係,都被重新拿出來成為《小丑》電影宣傳的邊角料。

已經建立起期待的觀眾,接下來又會被海報和預告片狠狠驚艷一把。《小丑》的海報,是對人物極近的觀測,精準的色彩和光營造的戲劇感撲面而來。漫畫中的小丑是一個前史缺失的純粹邪惡符號,但《小丑》風格十足的預告片中展現的主角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可憐普通人。整部電影看上去是一個回歸角色的故事,細膩,親密,飽含情緒,同時又是嚴肅的社會研究,充滿悲劇和諷刺的現實性。“是社會讓小丑成為小丑”,這個結論被一遍遍強調,成為一句心照不宣的宣傳語。

圍繞《小丑》的還有對其煽動暴力的警惕和爭議。2012年《黑暗騎士》首映槍擊案受害者家屬公開抗議,首映當日許多場次都有警員巡場,但這些都未減觀眾的熱情,反而增加了《小丑》電影的神秘感和觀影行為的叛逆性。

貼上了一層又一層的元素和標籤,《小丑》已經成為了超越電影本身的文化現象。但當觀眾真正走進電影院,坐下來進入《小丑》的世界中時,會發現除開這些早已廣而告之的元素,和意料之中的華章,什麼也沒有了。

《小丑》像個事先抖出太多梗的笑話,在真正表演的時候卻露了怯。它又像個空蕩蕩的骨架,貼滿了從別人那裡借來的器官,表面看上去豐富充實,實際卻貧乏空洞。

《小丑》最大的兩個問題,是同時存在的直白和混亂。一半過於簡化和淺薄,帶着一種生怕觀眾看不懂的不信任;而另一半的內容,好像真正有話要說,卻不能或不敢仔細展開。

角色:單一片面的受害者形象&缺乏解釋的動機

《小丑》是一部嚴格封閉敘事的角色電影,所有或明或暗的燈光都照向Arthur Fleck,卑微的街頭小丑,失敗的喜劇演員,控制不住笑的精神病人。他經歷了被街頭混混和華爾街精英毆打,被同事陷害,被富人階層無視,被政府拋棄,被自己最喜歡的喜劇主持人Murray嘲笑,最終選擇了用暴力反擊。在他的視線之外,他無心插柳的犯罪激發了整個城市針對富人和政府的暴亂,而小丑形象升華成為用暴力贏得存在感的精神符號。

Arthur Fleck的人設借鑒了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車司機》和《喜劇之王》,然而《小丑》在角色塑造方面和這兩部作品是存在差距的。這種差距體現在創作者對角色的態度上,換句話說,馬丁看待兩部作品主角的方式,與這兩個角色如何看待自己完全不同。觀眾能看到Travis是個偏執瘋狂的社會邊緣人,但Travis覺得自己是拯救女性消滅骯髒的英雄;Rupert覺得自己是所作所為正當無比的喜劇天才,銀幕外的觀眾才會感受到不安和尷尬。正是這種角色與觀眾之間認知的差異,真正激發了同理心和更深層次的思考。

海歸回國加速器《小丑》:一個事先張揚的玩笑 - 陸劇吧

然而《小丑》看待Arthur Fleck的方式,與他看待自己的方式是一模一樣的:悲慘的受害者。Arthur是無過錯的,錯的是這個世界,而只要簡單地把社會放在對立面,Arthur所有的痛苦都有了粗暴的發泄方向。這種過於簡化的自憐是危險的,《小丑》直爽地打開大門邀請觀眾走進來共情,共情成功的觀眾能毫無顧慮地投身於Arthur的世界觀中,但剩下的人卻無所適從,失去了應有的落腳點,像是喜劇節目台下沒聽懂笑話的觀眾。

Arthur這樣的受害者,在影片前三分之二中所關心的一切事物都很私人。不同於漫畫中的小丑作為一個混沌的無政府主義形象存在,Arthur這個人物是去政治化去理念化的。所以當他坐上脫口秀的嘉賓沙發,開始作為一個代表替自己身處的階級發言和指責時,中間感覺缺失了重要的一環。一個小丑槍殺三個富家公子哥就激發了整座城市的暴亂,這件事本身就是彷彿只會發生在漫畫語境下的暴力事件,而Arthur在鏡頭面前的強行升華更是感覺沒有根基。在Arthur的一次次殺人和一場場舞蹈之間,觀眾充分感受到他情緒的變化,卻無法接收到他的想法。

海歸回國加速器《小丑》:一個事先張揚的玩笑 - 陸劇吧

或許存在感,是Arthur將自身行為與社會掛鈎的動機。存在感是《小丑》若有似無的一個主題,Arthur所嚮往的是真正被人聽見被人看見,所以Arthur才會指責社工不認真傾聽,所以他才會憧憬舞台,幻想着自己在聚光燈下被Murray點名,才會為媒體的報道而興奮,最終站上警車頂起舞。但這個主題並不十分明朗,導演似乎將筆墨更多用在了最淺顯最吸睛的段落,重視情緒多過於理性。當然,他也可以說,瘋子的行為不需要過多解釋。社會的錯是萬能解藥,精神問題也是。

社會:臉譜化的階級對立&模糊不清的立場

《小丑》里的哥譚市是混亂版的1981年紐約,垃圾和巨型老鼠滿街,失業和貧富差距問題愈演愈烈。雖然《小丑》里城市的視覺設計非常精細而風格化,它對這個社會的描繪,是及其簡化初級的,沒有任何政治和經濟要素的細節。所有的富人階層都被設計成虛偽自負不關心底層人民死活的混蛋,罪有應得。還能有比安排一群穿禮服的富豪混蛋觀看《摩登時代》更直白更淺顯的表達方式嗎?

《小丑》這樣簡單粗暴的階級討論,讓人想回去給《寄生蟲》多加半顆星。《寄生蟲》比《小丑》更高明的點在於,富人階級從始至終沒有做過明顯的惡,卻仍然被暴力懲罰。“朴社長一家明明什麼也沒做錯”的疑問就是在刺激觀眾思考階級對立背後真正的原罪。

海歸回國加速器《小丑》:一個事先張揚的玩笑 - 陸劇吧

但《小丑》就非常輕鬆地讓上流社會當了真正意義上的靶子。在《小丑》的一套邏輯里,主持人Murray被描繪成十足的混蛋,死不足惜,邀請Arthur上節目只是為了嘲諷他,但別忘了《喜劇之王》里相似人設的那位主持人冷漠背後還有不為人知的精神壓力。Thomas Wayne,如果拋開他是我們敬愛的蝙蝠俠的父親這一層關係,在《小丑》里就是個不知民間疾苦的政治家,會非常沒水平地說出“在我們這些人眼裡你們這些啥也沒有的就是一群小丑”。《小丑》為所有這些血腥找好了理由,但卻忽視了那群所謂的華爾街精英小子,被槍殺的時候也是和小丑們一樣坐着骯髒的地鐵。

別說《小丑》是超英漫改blockbuster不能跟作者導演的作品比,這兩部作品可都是三大電影節的獲獎者。

《小丑》擰巴的點不只在於這場暴亂面對的對象,還在於這場暴亂的參與者。戴着小丑面具的他們面目模糊,不知道面具背後是真正絕望的底層人民,還是那些曾經在街頭毆打Arthur的暴徒。Arthur在整部片子中,被各個階層各個社會群體甚至各種膚色的人欺凌過,他本該誰的立場也不站,卻在最後被簡單地推崇為了仇富代言人。如果小丑的形象在他不知情或不情願的情況下被暴徒們強行借用成了精神領袖,而他自己其實是只為自身利益犯罪不代表任何群體的個體,劇情可能還會更諷刺和有趣。

海歸回國加速器《小丑》:一個事先張揚的玩笑 - 陸劇吧

另一種模糊不清的處理還體現在對有色人種的態度。觀眾不可能不注意到這部電影中黑人女性角色,在公交車上對Arthur充滿敵意的黑人母親,公寓里忽視了他的溫柔女鄰居,從不認真傾聽的社工,乃至最後可能被進了阿卡姆的小丑殺死了的工作人員,這些黑人女性都以對Arthur不夠好的負面形象出現。這樣的刻意設計背後,角色想傳達的信息卻模糊不清。《出租車司機》敢大膽展現主角的種族歧視,但《小丑》只淺嘗輒止地放了一個微弱信號,轉頭去嘲笑侏儒。

除開以上這些,《小丑》還是一部既視感過重的影片。前文說過的《出租車司機》和《喜劇之王》的既視感已經鋪滿影像風格和故事線,主演里還非要再來一個演過這兩部片的德尼羅,再加一些以手指做槍的標誌性場景。觀看小丑的過程中,華金·菲尼克斯主演的《你從未在此》也頻頻跳出來干擾,兩部影片中都有華金和年邁母親生活的片段,甚至有構圖都非常相似的地鐵從面前呼嘯而過的場景。這些既視感,一方面削弱了《小丑》的獨立性和原創性,一方面又不斷提醒觀眾,《小丑》是如何地不如這幾部作品。

當然,以上抒發的這些負面評價其實只是來源於超高期待下的失望,就當做是狂熱迷妹不理智的脫粉回踩。《小丑》的超高評分也不是毫無來由的,華金·菲尼克斯的演技可以說是無可挑剔,他身上每一塊凸出的骨頭都會演戲。在他的演繹下,Joker的大笑到最後變成了窒息的嘶嘶聲,他在台階上每一次的扭動,每一個舞步,都成為情緒和敘事的一部分。背景中的大提琴聲,帶着一種能漫入頭骨的深沉的涼意,攝影和布景超高水準地呈現了一場夢幻的色彩體驗。

我承認《小丑》製作水準的精良,認可華金值得一座小金人的表演,也贊同《小丑》作為漫改電影開創性的意義。我更是無法想象《小丑》的主創們花了怎樣的精力去說服華納同意在當今充斥着重拍和系列電影的保守好萊塢投資這樣一部令人有些不安的電影。

海歸回國加速器《小丑》:一個事先張揚的玩笑 - 陸劇吧

而這部電影之外,《小丑》正一路笑着領跑票房,奔向頒獎季。導演托德·菲利普斯講着大環境下他如何無法拍喜劇的故事,將電影中的自憐氣質帶到戲外,社交網絡也將持續地討論這部電影和它背後的一切。

但我還是無法像我預期的那樣喜歡《小丑》。正如那句著名台詞,“我以為我的人生是個悲劇,其實是個喜劇”,主創眼中的《小丑》是部像《出租車司機》一樣可以激發現實犯罪的社會議題電影,但最後的成品,卻是一個有些空洞無聊的舊故事。

作為佔少數的沒被這個笑話逗笑的觀眾,我非常樂於聽取更多的解釋。只是不要像小丑一樣對我說,"you can't get it"。

海歸Returnees回國加速器幫助海外華人解除影視音樂版權限制降低網路延遲

標籤: 明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