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雲淡,秋風送爽。長子縣慈林鎮應城村黨支部副書記楊國榮望着腳下長勢旺盛的265畝地黃,滿意地笑了。
這一片種植在丘陵上的地黃,是全村農業轉型的示範項目,也是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保證。看眼下的情況,地黃長勢不錯,目前市場上的價格穩定,今年豐產也豐收不成問題。
慈林鎮是長子縣的工業重鎮,轄區內群眾對於種田基本上“漠不關心”。今年,突然地,慈林鎮所轄村莊都一股腦兒發展起了特色農業,像應城村這樣的轉型規模只算中等水平。對於慈林鎮的老百姓來說,這可是破天荒的稀罕事兒。
“各個村都要比賽,一個禮拜開一次會,一個月排一次隊,一個季度獎勵一次,誰也不想當落後分子。主要比的就是支部的全面工作。”楊國榮的解釋讓大家找到了答案。
在推動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中,慈林鎮大膽創新工作機制,推行“一周一通報、一月一評比、一季一考核”的“三一”工作法,大大激發了全鎮24個村、1個社區基層組織的創新活力,有效提升了基層治理效能。
所謂“一周一通報”,是指每周一組織各村黨支部書記、包村幹部召開專項行動例會,組織學習培訓,分析基層治理中的難點堵點,安排調度下一步工作。而“一月一評比”,則是每月月底開展專項行動月彙報月評比,各村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一季一考核”,就是每季度末對各村專項行動進行考核,考核結果與各村黨支部書記星級化評定和績效工資掛鈎,獎勵先進、激勵後進。
這一創新機制的出台運行,尤其是第一季度獎懲的如期兌現,大大調動了基層黨員幹部的積極性,在全鎮上下營造了比學趕超、創先爭優的濃厚氛圍,真正實現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上級有安排、鎮村有落實、每周有部署、每月有總結、每季有考核。
南張村是長子縣排名第二的人口大村, 全村3700口人。村民靠當地擁有眾多企業的優勢,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小日子過得悠閑而富足。但村級集體經濟卻是捉襟見肘,村裡想為老百姓做點事情,只能到處“化緣”。
今年,在鎮里的號召下,南張村村集體成立綠生源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60畝,建起26個蔬菜大棚,村集體有了自己的產業。為讓村裡的富餘勞動力也能有事干,王文貴、王琴、楊延科3名黨員幹部帶頭加入合作社,並種植管理蔬菜大棚。
南張村的大棚蔬菜種植在短短兩個月內帶來了明顯收益,10多名村民也先後來到種植基地務工。今年50多歲的王翠堂說:“在基地務工,我學到了不少東西,明年自己也承包一個大棚干。”
正是在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的示範引領下,慈林鎮基本上實現了“一村一項目”,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慈林鎮黨委書記張五龍介紹,在紮實推進“清化收”工作的基礎上,節能環保循環經濟園區、漳山光伏項目、九連環大院和崔庄法興寺研學小鎮兩個3A級景區創建、千頭肉牛肉羊養殖項目、中藥材青尖椒種植項目、燈籠製作等一批重點項目和村集體經濟項目有序推進,成為引領慈林鎮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
經濟發展有活力,社會治理同樣也要跟上。如今,提起“網格化管理”,南賈村的孫先梅老人讚不絕口:“如果不是鎮里的李書文,我們家現在也不可能這麼和睦,我估計還得到處串房檐。”
李書文是慈林鎮的專職網格員。去年臘月的一天,他正在鎮里值班,87歲的孫先梅在女兒孫愛蘭的陪同下來找他,哭訴自己臨近春節無家可歸的困難。
李書文了解情況後,立即與同事展開調查。調查中發現,孫先梅老人家庭情況十分複雜。不僅兒女們的小家庭都有難念的經,而且在此之前,孫先梅老人和兒女們間已產生了一些摩擦。所以,各家都有一堆不願意接受老人的理由。
李書文和同事立即找到村幹部商量解決老人暫住的地方,在進一步做工作的同時,先安排老人過春節。
在此之後,李書文和同事帶領着村幹部,通過多種途徑,想了許多辦法,深入老人的兒女家,苦口婆心地勸說,引導他們盡贍養義務。經過多次調解,老人回到了大兒子家居住,兒子兒媳婦及女兒們也都積極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並且把老人的百年後事也安排妥帖。
關鍵時刻,黨員站出來;強化治理,網格員發揮大作用。為進一步細化社會管理,慈林鎮在全鎮推進“黨建+全科網格+微網格”的網格化管理,設立238個“黨小組+微網格”,為群眾提供精細化服務。同時成立了鄉鎮綜合執法隊伍,開展小商小販亂擺亂放、環境保護、違法建房等專項整治,使基層治理效能得以大大提升。
此外,隨着黨員“積分制”管理的推行,十星“文明戶”創建活動的持續開展,形成黨員帶頭示範、群眾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進一步提升,其在促進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也正在逐步彰顯。
“‘三一’工作法,其實就是一套組合拳,集體經濟要上去,社會治理要強化,治理能力要提升。有了激勵手段,大家的幹勁也就足了。”獲得一季度全鎮排名一類村的南張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文貴說,“效果顯而易見,未來一定更好!”
記者丨馮 波 張青波 攝影丨通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