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演得海清那樣好,其實有一條“捷徑”

電影快訊 1975℃


海清演《隱入塵煙》之前,下鄉體驗過生活。

看起來“體驗生活”是演員成功的一條正路。

過去,演員演什麼人就要長期深入角色的生活環境,直到從外到內,整個是角色的氣質。

關於這個問題,多年前,我曾經發過一篇相關文章,現修改再發:


老電影:不可思議的演技(修改稿)

文/大悔憶智冰

張瑞芳是“解放前”所謂“十里洋場”的女明星,但她在紅色經典《南征北戰》里扮演的女民兵隊長,讓人絲毫不會懷疑她是“老根據地人民”,泥腿子、土八路的氣息,從骨頭裡冒出來。

更不可思議的,是同一部電影里張瑞芳手下的那位叫“二嫚”的女民兵,那麼樸實、那麼土氣,你絕不會想到扮演“二嫚”的演員竟是“解放前”那部小資經典《小城之春》里扮演大小姐的張鴻眉,你會以為是在當地找的一個出色的群眾演員。


要演得海清那樣好,其實有一條“捷徑” - 陸劇吧

(前為張瑞芳,後左為張鴻眉)

大名鼎鼎的上官雲珠是城市小姐太太的最佳扮演者——從外貌氣質和她的演藝來看——但當你看過她在《南島風雲》里扮演的堅持抗日鬥爭的看護長(見附圖),你會懷疑是不是她演的。至於後來她在《早春二月》、《枯木逢春》里扮演的勞動人民,簡直惟妙惟肖,滿臉滿心柴米油鹽。


要演得海清那樣好,其實有一條“捷徑” - 陸劇吧

還有一個令人咋舌的例子是台灣藝人舒淇。她生長台灣,做夢也沒有夢見過內地的“上山下鄉”——就連知青的子女也無法想象父母曾經的生活——當我這個知青聽說要由舒淇來演《美人草》里的知青時,我覺得導演簡直昏了頭,她怎麼演啊!但影片出來後,我瞠目結舌:這個舒淇,竟然還真像咱們當年那些吃苦耐勞、潑辣多情的知妹。

看起來舒淇是下功夫吃透了知青生活的,看她的辮子和她與鋤頭的親密無間以及那滿不在乎的知青表情就知道。


要演得海清那樣好,其實有一條“捷徑” - 陸劇吧

(舒淇扮演的知青)

還有一個同樣讓人驚嘆的例子,是張國榮在《紅色戀人》里演的共產黨員!

香港明星演共產黨員,不可能。

可是,很成功。

據聞,“《紅色戀人》中有一場戲是在很冷的冬天拍攝,張國榮身着一件單薄的襯衫站在寒風中,腳上還戴着腳鐐。有工作人員建議張國榮戴一副分量較輕的腳鐐,可是追求畫面真實感的張國榮不願意,一直戴着很重的腳鐐。

“《紅色戀人》有個鏡頭已經不需要拍到腳步特寫,但是張國榮還是堅持不拿下腳鐐,直到最後腳踝的皮膚被鏈子磨得‘血肉模糊’”(360百科)

周潤發拍一個跳糞坑的鏡頭,導演叫他跳假糞坑,他堅持跳真糞坑。

張國榮和周潤發都為了兩個字:真實。


要演得海清那樣好,其實有一條“捷徑” - 陸劇吧

(張國榮扮演的共產黨員)

我看過周潤發主演的一部電影。他飾演片中那個南洋小國的國王,那南洋海風的氣息、那小國國王的氣質,彷彿籠罩了發哥的靈魂,哪裡還有阿郎、小馬哥的影子!我看過電視連續劇《鐵馬尋橋》,那裡面有個雍容大度的大戶人家的主婦,你怎能相信自己的眼睛——那是粗俗不堪的包租婆元秋嗎?


要演得海清那樣好,其實有一條“捷徑” - 陸劇吧

(周潤發扮演的國王)


要演得海清那樣好,其實有一條“捷徑” - 陸劇吧

(你以為元秋只會演包租婆?)

回過頭來說中國大陸。

文革中被害的馮喆,在前文說到的《南征北戰》中扮演樸實的解放軍高營長,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讓觀眾以為他來自革命老區,經歷槍林彈雨。到了“反特故事片”《羊城暗哨》,他出演公安偵察員,風流倜儻、機警幹練,與“女特務”打交道應付裕如,從莊稼漢搖身一變廣州靚仔,彷彿連血液都換過!

其實,馮喆成長在一個中西文化交融的知識分子家庭,其父親畢業於哈佛大學。馮喆從小接受西方教育,為了演好工農兵,他長時間認認真真體驗生活,以致在農村感染血吸蟲病,割了脾臟和胰腺


要演得海清那樣好,其實有一條“捷徑” - 陸劇吧

(馮喆和他扮演的高營長)

《南征北戰》結尾處,於萬人叢中登高一呼,慷慨陳詞,引得漫山遍野的軍民歡聲雷動的解放軍高級指揮員,你能相信那是方言喜劇《抓壯丁》里的王保長陳戈扮演的嗎?

陳戈出生於四川鄉下,後來到了延安,兩種生活,他都有切身體會。


要演得海清那樣好,其實有一條“捷徑” - 陸劇吧

(陳戈扮演的解放軍指揮員)


要演得海清那樣好,其實有一條“捷徑” - 陸劇吧

(陳戈扮演的王保長)


演藝界“徹底砸爛舊世界”的結果,是人才青黃不接。現在那些高調做人的,我實在不敢恭維!

我風聞某些內地演員自誇秉承的是某大導演的“理論體系”——演員不要把自己當成角色,而要做監視者,從旁監視角色的心靈。愚以為此說高深則高深,玄妙則玄妙,也不能說不對,但讓我們那些囫圇吞棗的演員一照搬,就成了演什麼不像什麼!莊戶人家婆姨似的宋慶齡、巾幗英雄似的潘金蓮、哲學家似的武大郎……,當然這也因為文革造成社會角色混亂錯位,精神面貌強求一律,年輕一代沒有見識過真正的或者說深刻的高低貴賤,沒有見識過千差萬別的人類表情,從書本到書本,從電影到電影——我認為周星馳旁觀者清,在《喜劇之王》及其它無厘頭電影里對這種教條主義的幼稚表演作了辛辣的諷刺。

表演不真實的直接原因,一是不表演。

典型者為我所深惡痛絕的某一男演員和某一女演員。男的不論扮演什麼角色,一律繃著臉裝男子漢,女的永遠一臉假天真。這種外強中乾的演員,竟被捧作“實力派”。一聽到“實力派”、“演技派”、“偶像派”這些詞兒我喉頭髮癢!阮直先生說唱歌就是個娛樂休閑,同理,演個電影,幹什麼這麼偽學術?哪一個夠得上學術?大陸電影,由於毀滅性的破壞,至今不及前17年,哪怕那幾部海外得獎片,也還相對生澀,與“上海灘”時代的電影相比,更是尚未成熟!

與此相反,另一種是拚命表演,生怕人家不知道他讀過表演系,擠眉弄眼、拿腔捏調,誇張做作,告訴你他演技了得,會演話劇!這種種矯揉造作,他們自稱“拿捏”,這詞兒讓我再次喉頭髮癢。

“17年”電影出了那麼多精品,與當年非常強調演員“體驗生活”有關,“體驗生活”也是一條非常有效的經驗。當年趙丹為了演魯迅,拍攝的事八字還沒一撇,就已提前進入魯迅生活,任何場合包括乘公交車,都穿着魯迅式長衫從不脫下,令人瞠目,感到好笑。偉大的石揮,為了演好後來成為經典的《我這一輩子》中的乞丐,直接到北京大街上拿自己的衣服和乞丐換,找的就是身上爬滿虱子的感覺!順便說說,石揮者,“話劇皇帝”也。當年,石揮、藍馬,那才是真正的“殿堂級”。


要演得海清那樣好,其實有一條“捷徑” - 陸劇吧

(石揮)


要演得海清那樣好,其實有一條“捷徑” - 陸劇吧

(藍馬)


要演得海清那樣好,其實有一條“捷徑” - 陸劇吧

(趙丹)

現在我們那些高調做人的“明星”們,從學校到學校,又從學校到片場,拿什麼去表演人生的酸甜苦辣!臉上有手上有腳上有心裡沒有,還要自鳴得意學院派!其實演員最該講的,是閱歷。羅丹說:“藝術即情感。”托爾斯泰言:“文學藝術不靠邏輯,靠激情衝動。”電影這一行真的很特殊!石揮、藍馬、趙丹那一代,講究“從舞台上滾出來”,“從生活底層滾出來”,而今日“學院派”們對社會、歷史、人生,對表演的理解,都很淺薄幼稚,他們演技之爛,就像如前所述那些真正的演員們的高超演技一樣,也是“殿堂級”!

更不可思議的是,那些高調做人的“派”和“星”們,學表演不得門徑,學“派頭”(他們所謂的“范兒”——這詞兒第三次讓我喉頭髮癢)倒是無師自通,籍貫本在內地,說話好像香港,嗯嗯連聲把頭點,伊里烏魯“這樣子”。

而真正有心得和成績者,如趙薇、王學坼、陳道明等,反而相對低調甚至很低調。那些生活體驗豐富的,如王寶強,如《隱入塵煙》的群眾演員,因為有生活,表演起來,無師自通。

俗話說:“誇口婆娘沒好腳,誇口太醫沒好葯。”

生活是文學藝術的唯一源泉,也是表演成功的一條“捷徑”。

2010.7.26

2022.9.3略修改

(圖片選自網絡,鳴謝,侵權即刪)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