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開國大典》4K新版CTO周蘇岳: 中國電影放映技術將引領全球

電影快訊 1090℃

雖然國慶檔已經過去,但作為建國七十周年的特殊時期,獻禮季還沒有正式結束,越來越多的主旋律影片依然活躍於電影市場。

而近日,經典電影《開國大典》4K新版也已經於本周末正式公映,這部30年前的史詩巨制經過技術修復後再度回歸大銀幕煥發新生。巧合的是,在同檔期,李安的最新電影作品《雙子殺手》,也將以4K高幀率的形式在內地進行大規模公映,兩部“技術派”影片的同檔期碰撞令人期待。

專訪《開國大典》4K新版CTO周蘇岳: 中國電影放映技術將引領全球 - 陸劇吧

我們也有幸拜訪了本次修復版的首席技術官周蘇岳先生,作為此次4K新版修復的總製片人,他向我們分享了許多關於4K技術修復《開國大典》的細節以及新技術的使用對於電影發展的看法。

延續電影光輝歲月 讓光影歷久彌新

歷史題材巨作《開國大典》的原版曾在1989年9月21日上映過,當時正值新中國成立40周年,影片一出便立刻在全國掀起了觀影狂潮,觀眾們的觀影熱情之高漲,讓其收穫了在當時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高票房記錄1.7億。同時影片在海內外也引發了不小的轟動,在中國香港創下了連續上映147天的歷史記錄,至今未破。

1989年上映的經典電影《開國大典》,是由導演李前寬、肖桂雲聯合執導的。這對中國影壇著名的“銀幕伉儷”,從1982年開始合作,就陸續執導過數十部優秀影視作品,《開國大典》作為他們共同創作的經典影片,曾榮獲第1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第1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第5屆中國電影華表獎等9項大獎,並代表中國電影參加第62屆奧斯卡外語片展映。此外,就在今年即2019年第三屆全國中小學生電影周上,還榮獲了“學生最喜愛的經典影片”獎,也再次印證了電影《開國大典》的經典和歷久彌新。

專訪《開國大典》4K新版CTO周蘇岳: 中國電影放映技術將引領全球 - 陸劇吧

影片用紀實的手法展現了從中國共產黨取得“三大戰役”的勝利開始,直至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歷史過程。據李前寬導演講述他們當年拍攝這部影片時非常不容易,拍攝場面如此宏大,動用到的人員也多達15萬人,這麼多的人員、場景轉換,都需要要在極短的時間內調動起來,可以說能拍出這樣一部堪稱史詩級經典大片的《開國大典》實屬不易。雖然時間緊迫,但導演和當年的演員們都十分專業敬業,演員一旦進入到鏡頭前,都是以一種鬆弛自然的狀態去展現的,這跟現在我們用數字攝像不同,一條不過還可以多來幾條,膠片拍攝的成本十分昂貴,要求每個演員的表演、情緒都是可以迅速進入狀態的,這一點就相當值得我們今天的演員學習了。

一部佳作之所以經久不衰,背後是其承載的歷史意義和中國電影人對電影的執着與真誠。就是這樣一部以嚴謹紀實的態度加上藝術的表現形式相結合的影片,回溯了新中國成立的重要節點和初心,得到了觀眾的一致認可。並且,這份執着與真誠也在新技術發展的帶動下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30年後的今天,得益於現代高科技修復技術,重生的《開國大典》將以4K(4096*2160)分辨率、HFR 60格/秒高幀率、HDR 高動態範圍、4K DCI調色、5.1環繞聲的全新版本重返大銀幕,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又會帶給我們哪些不一樣的意義呢?

新技術讓經典永不落幕

電影《開國大典》從真正意義上全面展現了新中國成立的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在談及此次《開國大典》4K新版時,導演李前寬表示,“此次修復工作量巨大,修復團隊將24萬幀畫面一幀一幀地修復,完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工程!”修復重生的《開國大典》4K新版,從色彩和聲音方面也得到了兩位導演的高度認可。同時,他還感慨道“一代人有一代人作品,一個時代的作品顯示一個時代的精神。年輕人可以借這個電影多了解歷史,將這份歷史傳承下去。”

當經典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便再次煥發了生機與活力。

根據周蘇岳介紹,為了最大程度地還原這部電影,他們的修復團隊制定了十分詳細周密的方案,將最大化地利用DRS修復系統的功能,把自動化修復與人工修復結合。通過AI算法,老膠片存在的收縮、捲曲等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但是膠片的撕裂、劃痕等都需要專業的修復師一幀一幀地進行修補。

專訪《開國大典》4K新版CTO周蘇岳: 中國電影放映技術將引領全球 - 陸劇吧

此外,他從專業角度向我們解釋了全新版本電影的變化,即在經典電影的重生過程中,努力做到三高——高清晰度(4K)、高幀率(HFR 60格/秒)、高動態範圍(HDR)。他表示,“膠片作為最好的視聽載體,《開國大典》在30年後儘管有那樣的劃傷,但是我們依然能獲得很高質量的影像。今天的修復和重生延續了導演當年的手法,並加以改進,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當年的遺憾。”

而對於修復過程,他也明確說道他們整個修復團隊的計劃非常緊張,需要在7周內完成約1082個鏡頭、24萬幀畫面的修復工作,算下來平均每人每天要完成近五六百幀的工作量。並且由於年代特殊性,很多畫面的每一幀都需要再分割成5份,在細節中摳細節,再組合到一起,這是一個相當大的工作量。

周蘇岳坦誠地表示,“對我們來說修復最大的挑戰來源於影片中72個資料片鏡頭,這些鏡頭在影片中只佔十分鐘,但事實上卻花費了600個人天去完成這件事,用了整個修復團隊70%的時間”。這72個資料片鏡頭來源於1949年及1949年之前戰場記者所拍攝的實戰照片,分別是8毫米和18毫米的黑白片,當年《開國大典》把這些資料片翻印到35毫米的膠片時,呈現在大屏幕上的畫質損害較大,所以這也給30年後的修復帶來了更大的難度。

好在修復完成後,整體電影達到了“四無”效果:無臟點、無劃痕、無抖動、無閃爍。而在色調上,修復師們也整體進行了調色工作,加強了對比度,促使畫面更加立體,側重突出重點場景,例如戰爭場面更加絢麗,會議場面感更加厚重。對於影片中的聲音,周蘇岳則表示:“我們幾乎是把整個聲音做了重錄。這個過程中需要將所有聲音先分離,然後重新混音。這種經典重生,是完整意義的再創作。”而在音效上,《開國大典》4K新版使用的是5.1環繞聲,將所有聲音按照畫面所展現的信息為基礎做聲音定位,實現了觀眾全方位的被聲音所包圍。

根據首映的放映效果來看,《開國大典》4K新版贏得了在場所有導演、演員和觀眾的讚歎,完全可以用大氣磅薄史詩級還原來形容,也證明了我們自己的修復技術也是不輸於好萊塢電影團隊的。也得益於新技術的應用,讓經典得以延續。

新技術助力電影發展 讓電影回歸大銀幕

時代在進步,技術在發展。

三十年前,《開國大典》是用膠片拍攝的,現在我們已經有了更先進的數字拍攝技術;三十年前,全國只有幾千塊銀幕,而現在,全國已經有超過6萬多塊的銀幕了。電影市場在發展,電影事業也將繼續在技術的革新下不斷發展壯大。

從觀影效果來看,當使用4K數字投影機將圖像投射在大屏幕上時,現場觀眾能夠直觀地看到更加細緻入微的影片細節以及微妙的光影和色彩變換,這是像手機、平板電腦等小屏幕無法比擬的感官優勢,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4K修復正日益成為當今老電影修復的潮流趨勢。

目前,中影數字修復中心也引進了AI修復技術,大大提高了AI修復效率。據悉,利用AI算法,修復一部電影的時間可以縮短四分之三,成本可以減少一半。這套AI算法本身也會時時更新迭代,以適應不同的電影的發展需要。

從照片到視頻,從老電影的修復到助力新電影,在AI加持下,這些領域將煥發全新活力。正如周蘇岳所說,未來的電影將為觀眾提供全新的感受,這種感受不僅僅是畫質的提升,而是觀影臨場感覺的完全改變。

一部經典電影,加上最新的技術修復手段,一部史詩巨制便即將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正如周蘇岳所說,未來越來越多的經典影片也會重新經過4K修復,在大銀幕上與觀眾見面,讓我們一起期待。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