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小的願望》落淚的觀眾, 有多少是因為失望?

電影快訊 1585℃
看《小小的願望》落淚的觀眾, 有多少是因為失望? - 陸劇吧

青春片並不算是很難上手的一類電影題材,很多電影學院或者攝影專業會拍此類題材當作業或者參加一些活動。

但是,青春片卻是最難拍好的一類題材。

不管是拍出傷痕感又或者拍成純愛向,都不能讓人滿意,也都會在表達上有所遺憾。原因很簡單,青春是我們每一個人真實擁有過的。

更何況,要去翻拍一部之前票房和口口碑較為成功的青春類電影,這更難。

這部《小小的願望》改編自2016年的同名韓國電影《偉大的願望》,屬於翻拍電影中表現比較中規中矩。

整部電影略有場景改變的情節,更多還是基本保持了與原作的一致性。不管是節奏感還是劇情轉折及人物塑造上面,幾乎都照搬了原著。不過,男主“高遠”的扮演者彭昱暢以精湛的演技為此部電影增加了份量,引發了觀眾更深的共情。

電影講述了患上肌肉萎縮症的高中生高遠,被醫生告知時日不多,決心在臨死之前完成一個願望,那就是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得知這個消息的身邊兩位好兄弟徐浩和張正陽,為了兄弟最後的願望,不惜一切奮戰到底。

這樣的故事設定本身就是一種“極端式場景”。

雖然在玩笑中,我們會拿“生死看淡,不服就干”來調侃,但是當真正面對生死,卻是另外一番滋味了。

電影中“高遠”所患的病是一種慢性病。

在保持意識清醒的前提下,直到,生命結束。

用通俗的話來說,當心肌開始萎縮的時候,心臟跳動越來越緩慢,人一點點失去活力。

我鄰居家的女孩子,她得了肌無力,死亡率很高,也是極其棘手的慢性病。她的真實年齡與電影中“高遠”年齡設定是一樣的。現實中比電影幸福,也比電影中幸運,她最終還是活了下來。

最初她只是在體育課上跟不上大家,後來是早上跑操總是摔,大家覺得她可能只是玩累了,直到她有一次倒地不起。本地的醫院沒辦法確診,她的爸爸開車帶着她去了北京才最終確診是什麼情況。

於是,開始了漫長的治療與反覆。

她的病需要長時間住院觀察以及不間斷服藥。等她稍微好轉一些,醫院允許帶上藥回家,隔一段時間回醫院,病情再有所穩定或者明顯好轉,再回家休養或者出去參加一些活動調節身心。更糟糕的是,病情是反覆的,這個月剛的好轉的跡象,到下個月又有一些指標不對。

其他病情發展快速的病症,有相對的最佳黃金搶救時間;或者可以通過手術摘除病灶;或者只要渡過“危險期”之後,病情就是一天天好轉。

慢性病很難去用一個標準來定義最佳搶救期,因為慢性病在早期的癥狀很難和疲憊或者某個地方不太舒服,甚至於粗心的人不會注意到自己的變化。於是,慢性病只能是越早發現越容易觀察控制......但是,一旦被發現的時候,已經是不太好控制的狀態了。

電影中的“高遠”在經濟方面是更為幸運一些,他的家庭可以擔負起他的治療。但是,我現實中的鄰居為了給女兒治療,幾乎是耗盡家產。

那幾年,她原本在我們當地百貨公司當經理的媽媽辭了鐵飯碗,常年陪着她在北京治療。她的爸爸想方設法籌錢治療,因為治療及調養的費用對於絕大多數家庭來說,都是天價。

在電影中也有所體現,這樣的病通常病情會反覆,在反覆中好轉一點,又可能反覆回去,甚至於可能極度惡化——電影中“高遠”最後就是惡化之後,沒有再好轉,最後離開了。

這樣的過程,就像拿一隻沒有底兒的桶,一次次舀着井底的水,一次次往井邊那隻空桶里倒水,第一次只有那麼只滴能濺到空桶里。但是,卻又一秒鐘不能停,一次次再把這個空桶扔下去提水。

這就是絕望中包含着希望。

電影《小小的心愿》的故事背景,正是在這樣一種場景下展開的。

一部成功的影視作品,一定是製造了某種能引起大多觀眾共情的點。

這個點或者是通過場景完成的搭建,或者是通過將人物置於某個複雜的選擇中,又或者是某種場景下感情衝突,且這種衝突能與劇情所兼容。

而在“極端場景”下,對於構建某種選擇或者衝突點的時候,相對來說,會變得容易一些。

當觀眾接受了“高遠”就要離世,在他離世之前,如果有什麼“願望”確實應該努力實現。

這是一種很正常的人性反映。

但是,這種場景的搭建下,也會造成一種觀影的分裂與混亂——如果“高遠”離世之前的願意是極其荒謬的,還能支持嗎?

這樣的疑問是有現實投射......我們身邊的至親好友在某些特殊的原因下,需要我們去完成某些事情,而這些事情或許是違背法律,又或者是違背了某種道德約束。那麼,如何選擇呢?

所幸,當我們聽到“高遠”說,他想談戀愛,頓時鬆了一口氣。

人不青春枉年少,不談個戀愛怎麼算青春呢?

電影的情節演到這裡的時候,很明顯,觀眾們都變得輕鬆起來。

不過,按“找個女生談戀愛”的做為願望來展開,後來大多數的劇情無疑是解釋不通。

為了實現“高遠”的戀愛計劃,兩個好友先後聯繫了老同學和之前似乎暗戀過高遠的女同學,也找了好友的姐姐,卻被各種掌括乃至毆打。以至於,最後想到要去找特殊行業的“姐姐”來完成這項戀愛計劃。

這樣的情節,又將極端場景下的共情點變得支離破碎。

為什麼不告訴老同學是因為“高遠”病重,假裝當他女朋友呢?談戀愛可以就是坐下來聊聊天,也可以是寫封情書,或者一起看場電影,喝杯奶茶......

為什麼他們所有的老同學都要打他們一頓?

難道“高遠”的人緣差到沒有人願意幫助他?

連流浪貓都心生憐憫照顧的女生又怎麼會對同窗多年的同學,如何冷漠?

答案很簡單,這部電影的原著《偉大的願望》中“願望”是成為一個生理上成為真正的男人,他不想以處子之身離開這個世界。而且,他還要找胸大的。

他們還是高中生,相對而言是羞於直接對女同學提這樣的請求的,所以才會出現支支吾吾的情節。也才會出現,當女同學得知多年不聯繫的老同學聯繫她,是為了讓她和另外一個男生發生不可描述的關係,覺得受到羞辱氣憤動手。

《小小的願望》在翻拍的時候,將願望的設定變了“戀愛”,導致後面的情節越來越無法說得通——畢竟以國內現在的“催婚”,高中畢業之後談戀愛找對象,還是找老同學知道底細,大多數單身女同學還是願意給個喝杯奶茶聊會天的機會。哪能一聽有人給自己介紹對象,劈手一巴掌啊!

於是,這部電影從“高遠”說出心愿是“談戀愛”這一刻,將原本構建的極端場景下的矛盾感推翻了。原本的共情變成了尷尬和失望。

儘管這部電影在翻拍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從“父母”的視角來看,這部電影又多了動情的地方。

電影里絲毫沒有質疑的一點,那是家長對子女絕對的愛。這點與我們現實何其相似?現實中,絕大多數正常的父母都是全身心愛着自己的孩子,不管地位和經濟條件如何,皆是想給自己孩子最好的一切。

也如電影里所演的那樣,父母所做的一切,並不是需要孩子能如何回報,而是希望他們能健康平安快樂的長大。

有人說,在這樣講述友情的青春片中,親情的元素似乎被掩蓋了。包括在宣傳的時候,也是着力點於“男生之間的友情”,而非親情。

事實上,在一部成功的影視作品中,親情、友情、愛情,並不是構成衝突的元素。即使有些狗血的情況“選媽就不要選這個女人”或者“你嫁給他,就當我們(父母)死了”......細究一下,選擇並非是因為愛情和親情有衝突,而是特定的某個人帶來的劇情衝突。

這部《小小的願望》中極為出彩的演譯了“中國式父母”。

在很多青春題材中,“中國式父母”往往帶有一些負面的色彩,或是以壓抑的存在,或是帶有權威感難以溝通。

而這部電影中,卻是“中國式父母”的另外一面。

從劇情中可以看到,“高遠”的媽媽常年在醫院陪著兒子,連好不容易回家休息一夜,都放心不下孩子睡不着,而選擇繼續來醫院。“高遠”的爸爸更是人到中年,為了兒子的願望,開始拚命鍛煉去跑馬拉松,因為身力不支暈倒住進了醫院。

當像電影中這樣的極度場景構建下,父母成了孩子最後的也是唯一的依靠。這一刻,觀眾是很容易共情理解到親情的可貴。

當意識到這樣的問題,也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失當對父母的傷害,回味過來的時候,是對自己失望的吧。

如果從這點來看,《小小的願望》在翻拍的過程中,加入的“中國式父母”特色無疑是成功的。

電影可以帶給我們思考,也可以給我們另外一個視角去重新審視過往的人生。看到這部電影落淚的觀眾,或者是曾經質疑過父母沒有全身心愛過自己,或者是反思自己自己曾經不認可父母的對愛的表達。

有時候,子女對於父母的行為是並不能表示理解的。覺得他們管束得太多,管理太寬,讓自己沒有自由。

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於是,當看着電影中的家長,自然也能想得到我們自己。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