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70年「偶像」的變遷之路

電影快訊 1703℃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偶像是時代的產物,它代表了一個時代的價值取向,不同的時代,對偶像的定義也各不相同。回顧中國近半個世紀的偶像變遷,我們能看到其中所折射出時代與文化的變遷,人們對偶像的審美也隨着時代的遷移在悄然改變。

說到早期的偶像,那不得不從八一製片廠說起。1952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正式建廠,1956年正式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據資料顯示,八一廠一共拍攝了戰爭、歷史、愛情等各類題材電影作品2400餘部。

建國70年「偶像」的變遷之路 - 陸劇吧

有電影的地方就會有偶像,而那些年大家心中的偶像自然是電影中的英雄戰士,最具代表性的“偶像”非王心剛與王曉棠兩位莫屬。

在八一廠拍攝的《野火春風斗古城》中,王心剛、王曉棠這對紅色情侶,不僅讓人們看到偉大英雄戰士的樣子,同時也點燃了年輕人們愛的意識與火焰。在那個文化消費匱乏的特殊年代,大眾對偶像明星的定義還停留在革命英雄上。

七十年代:偶像開始真正形成

偶像文化真正興起是從七十年代開始的,這時的中國正從政治鬥爭轉為經濟建設,生活開始往好的方向發展,大眾娛樂意識開始加強,當時大家最盼望的就是電影公社隊的人來放電影,在那個影視匱乏的年代,每一部電影都是經典《上甘嶺》《英雄兒女》《紅日》《劉三姐》《五朵金花》《特急警報333》,看着革命烈士們為國揮灑獻血,無一不感嘆如今生活的美好。

雖然當時國內經濟大致已經恢復,人民生活從溫飽開始步入富足,但在西方人眼中,中國依舊是個落後的國家,早年的東亞病夫稱號也並未在西方人眼中消失,直到李小龍的出現情況發生了轉變。在《死亡的遊戲》《猛龍過江》《龍爭虎鬥》等影片中,李小龍腳踢“東洋鬼子”、拳打“西洋黃毛”,看得觀眾非常解氣,隨着影片在全球發行,傳說中的中國功夫隨之被更多西方人認識。特別是1973年《龍爭虎鬥》在美國放映,票房上擊敗很多同期上映的一級好萊塢大片。自此李小龍的名字不僅在華人圈引起了轟動,也讓世界重新認識了華人,這樣的成就至今任何一個中國明星都無法超越。可以說,李小龍的出現讓影視明星真正開始被標籤化。

而與李小龍氣勢昂揚宣傳民族激情不同,來自寶島台灣的鄧麗君則通過歌聲讓人們更專註當下生活中的美好,由她演唱的《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小城故事》等歌曲唱出了許多人嚮往的生活,而鄧麗君也因此成為那個年代的最佳代言人,當時有一種說法是“凡有華人處,便有人能吟唱鄧麗君的歌”。她的歌聲唱出了人們對愛情與生活格調的追求與嚮往。

隨着70年代後期電視機的普及,《庭院深深》《女朋友》《我是一片雲》等一批“瓊瑤劇”開始熱播,林青霞、秦漢等一批男神、女神也因此脫穎而出。瓊瑤劇對內地觀眾的影響深遠,許多80後,90後的回憶里都有《還珠格格》等熱播劇的身影,現在不少一線大腕都是因為出演瓊瑤劇而走紅大江南北。

八十年代:走向多元化

到了八十年代,年輕人開始注重自我塑造,追求與眾不同,試圖想要活出與老一輩不一樣人生。隨着大量影視與音樂作品的湧入,娛樂市場逐漸活躍起來,這時港台明星開始大量湧入內地市場,全民簇擁偶像的時代結束,偶像開始走向多元化,愛慕型偶像也逐漸取代英雄型偶像,人們開始討論什麼樣的女性百變精彩招人喜歡,什麼樣的男性個性洒脫,魅力無限。

1983年,《射鵰英雄傳》火遍兩岸三地,那個古怪精靈、敢愛敢恨的黃蓉受到了很多人喜歡,翁美玲成為男性理想中的另一半,女性心中羨慕的對象。而梅艷芳所代表的叛逆型女性也成為當時特別的存在,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當然,傳統的古典美女,一直以來也都有市場,陳曉旭演活了《紅樓夢》里的林妹妹,那種楚楚可憐的樣子,誰不憐愛呢。如果說周潤發是霸道總裁的鼻祖,應該沒有人會反駁,上海灘賭神,監獄風雲人物小馬哥,上能玩牌致富,下能拔槍護妹,為人行俠仗義還黑白兩道通吃,試問哪個女人會不愛這種男人。

音樂上,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唱遍中國的大街小巷,也唱遍了所有華人的角落。同樣表達對祖國熱愛的還有費翔,張明敏代表的是港台同胞,而費翔代表的則是海外僑胞,一曲《故鄉的雲》唱出了海外華人的思鄉之情,帥氣的外表,動人的歌聲,《冬天裡的一把火》讓少女們徹底愛上這個混血僑胞。

有愛偏偏君子的,就有喜歡桀驁不遜的,崔健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行的百名歌星演唱會上的《一無所有》宣告了中國搖滾樂的誕生,而香港的Beyond也憑藉《喜歡你》《真的愛你》讓無數少男少女們愛上搖滾,80年代後期搖滾的火爆,可以說也是年輕人內心奔放一面的表現與宣洩,這些都是其它音樂所無法給予的。1989年當張雨生呼應年輕人《我的未來不是夢》時,小虎隊也憑藉一首《青蘋果樂園》紅遍兩岸三地,成為中國第一個走紅的少年偶像組合。

九十年代:顛覆傳統與精英主義

九十年代,隨着經濟迅速發展,這時人們的物質生活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在思想浪潮解放以及全球消費主義文化的入侵下,文化消費正向世俗化、平常化靠攏,而敢於向正統文化挑戰的叛逆者成為年輕人崇拜的對象。王朔一聲“我是流氓我怕誰”直接撕下文化人崇高的面紗,《渴望》通過揭露文革的動蕩不安與顛倒黑白,講述了幾個年輕人的愛情經歷,揭示了人們對於愛情、友情、美好生活的渴望。播出之後,製造了萬人空巷的盛況,同時也將第一代中國電視明星推向前台。

而香港也開啟了它稱霸亞洲影視的十年黃金時期,這個時期,年輕人大部分偶像也都出自於香港。

其中,最經典、影響最大的還屬張國榮,他是為數不多在音樂與影視都很有影響力的人,他的人氣席捲整個東南亞, 由他主演的《阿飛正傳》《縱橫四海》《霸王別姬》《英雄本色》《胭脂扣》《倩女幽魂》等等,至今仍然是經典之作。《霸王別姬》成就了中國影壇上的一個神話,讓無數外國人見識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令中國影壇在那一年風生水起。《春光乍泄》在法國戛納電影節,托起了華人聲譽。他的人氣有多高,很多當時日韓明星的偶像都是張國榮。

除了張國榮,九十年代值得一提的還有以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黎明為首的“四大天王”,據說“偶像”一詞就是從他們身上先出現,90年代流傳着一句話,“別總以為自己做事努力又帥,就對自己沒要求,你再努力,能努力過劉天王,再帥,能帥過黎天王?”四大天王成為當時激勵少男少女們的榜樣人物。

90年代中期以後,社會文化進入顛覆傳統與精英主義的時代。以周星弛為代表的“無厘頭”,以詼諧幽默的手法嘲弄正統,將一些莊嚴嚴肅、難以啟齒的事情用輕鬆搞笑的方式表現出來,宣洩着年輕人的逆反激情,成為當時年輕人追捧的對象。

二十一世紀:百花齊放

進入兩千年後,文藝界百花齊放。2000年,咬字不清的周杰倫唱着《雙截棍》收穫了一批粉絲,這一年,寶島台灣給華語樂壇輸送了很多唱作型人才,王力宏、陶喆等歌手都在這一年開始初露頭角,但蓄勢待發的他們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流星雨”蓋過勢頭。F4當年究竟有多火,《流星花園》還沒播完,第一場演唱會提前兩周就有歌迷跑到門口開始搭帳篷排隊,男生們爭相模仿他們的造型,女生們為了爭執言承旭和周渝民誰最帥而唇槍舌戰,海報、衣服甚至圓珠筆都能看到他們四人的圖案,在亞洲,只要他們出現的地方都會被圍得水泄不通。

兩千年初期,一部又一部台灣偶像劇不僅席捲着整個亞洲電視劇市場,也造就了一波又一波台灣偶像明星,台灣娛樂產業在影視與音樂兩邊都旗開得勝,當時,只要在台灣火了,就意味着你在整個亞洲都將擁有知名度。

經濟的快速發展,讓內地影視產業悄然崛起,但即便如此,內地的造星能力也依舊沒有台灣強,直到2004年《超級女聲》的問世,打破了這個壁壘。當張含韻拿着蒙牛酸酸乳說著“酸酸甜甜就是我”的海報貼滿大街小巷,甜美的笑容被大眾所熟知,可愛的打扮成為萬千少女模仿的對象時,內地偶像市場正式開啟,張含韻成為內地第一個真正的偶像明星。

第二年,《超級女聲》的成功讓國內選秀節目開始絡繹不絕,《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兒》《快樂男聲》等等,全民開始參與這一場場造星盛宴中,因為人們發現只要發短信選擇心儀的選手就有機會讓她獲得冠軍。選秀節目火熱誕生出一批批年輕的草根偶像,港台明星與韓流文化的市場漸漸被削弱,國內年輕偶像逐漸開始走進追星族視線。

2014年出道多年的李易峰因《古劍奇譚》突然爆紅,同年鹿晗和吳亦凡宣布與韓國SM公司解約,投入祖國母親的懷抱,這些自產自足的偶像彌補了國內“小鮮肉”市場的空白,也讓內地偶像市場徹底崛起。三年的時間,影視、音樂、雜誌、時尚活動等娛樂版面幾乎都被這些小鮮肉們承包,這些被統稱為“流量”的明星讓偶像徹底回歸國內市場。而TFBOY的高人氣也象徵著偶像朝着更鮮肉更年輕化的趨勢發展。

縱觀新中國成立後偶像明星的變遷,每個時代所追崇的偶像風格各有不同,而他們之所以會被年輕人追捧,是因為其作品以及個人風格打破了當下傳統思維,創造出新的審美風向標。偶像文化從無到有,從港台、日韓回歸到國產,偶像之變亦是中國發展路徑之變。

如今,隨着細分市場和多元化文化的發展,偶像市場再難誕生一個“全民偶像”,每個人心中一定會有最獨一無二的明日之星,他們會和觀眾一起,溫柔地推翻這個世界。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