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面上漂過的獎盃》《建築師》平遙全球首映

電影快訊 1749℃
《海面上漂過的獎盃》《建築師》平遙全球首映 - 陸劇吧《海面上漂過的獎盃》《建築師》平遙全球首映 - 陸劇吧《海面上漂過的獎盃》《建築師》平遙全球首映 - 陸劇吧《海面上漂過的獎盃》《建築師》平遙全球首映 - 陸劇吧

10月16日報道10月15日,第三屆平遙國際電影展日程過半,影片展映和學術、產業以及教育各版塊依舊精彩不斷。新銳導演雎安奇新作《海面上漂過的獎盃》,田壯壯監製、丁文劍導演的處女作《建築師》進行了全球首映,藏族導演松太加導演的《拉姆與嘎貝》進行了亞洲首映。此外,多部年度佳作於平遙與觀眾見面,包括入圍第72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獲最佳男演員獎的《高燒》,第7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大西洋》和 “影評人周”單元大獎《我失去了身體》。此外,“回顧”單元修復版影片《自己的選擇》和《雙重意識》也進行了全球首映。

學術活動方面,全球各大重要電影節負責人和選片人共聚平遙,舉辦“選片人對話”論壇,圍繞如何發現和幫助青年電影人等話題展開交流,為電影工作者和電影愛好者從內而外地描繪和呈現電影節展的魅力與奧秘,論壇主會場及分會場均座無虛席。晚上,各大電影節重要代表特別現身影人派對之“遇見選片人”,與來自全球的電影人和產業人士共聚一堂。此外,“平遙一角”進入“中央戲劇學院日”, 指導老師喬樂帶領耿子涵、王爾卓、王幸和左愛萍等項目代表進行了以“新技術,新語言——讓創作更自由”為主題的圓桌論壇,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的張一白導演驚喜現身,為學生們加油鼓勁。

重要電影節展負責人揭秘選片過程

10月15日,平遙國際電影展在平遙電影宮論壇空間舉辦“選片人對話”論壇,參與者包括柏林國際電影節藝術總監卡洛·沙特里安Carlo Chatrian 、戛納國際電影節選片總監克里斯蒂·瓊Christian Jeune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藝術總監基里爾·拉茲洛夫Kirill Razlogov 、意大利遠東國際電影節藝術總監薩布麗娜·巴拉切蒂Sabrina Baraccetti和東京銀座電影節FILMeX主席市山尚三Shozo Ichiyama五位重量級國際電影節展負責人,論壇由平遙電影展藝術總監馬可·穆勒和創始人賈樟柯共同主持。

各位嘉賓就辦展理念、觀影受眾、發展中遇到的挑戰以及未來的趨勢方向、電影節展的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等話題,進行了多維度的介紹解析。在談到電影節展的舉辦地時,大家普遍認為,電影節展最重要的是創造一個能夠聚合眾人的空間,一個能滿足電影人、電影觀眾群居式需求的場所。因此,電影節展的舉辦空間非常重要,戛納、威尼斯這樣舉辦地相對比較集中的電影節具有天然優勢;而對於柏林電影節來說,最大的挑戰反而是在一個大城市裡舉辦。嘉賓們表示,在這方面,平遙顯示出了它獨特的魅力。卡洛·沙特里安特別指出:“平遙電影展在這樣一個古城之中舉辦,在圍牆之內,大家從心理上來說會形成一種圍在一起的感覺。”

電影節展選片人每年都會觀看大量的中國電影,市山尚三認為,他最近看到了很多“賈樟柯式”、“婁燁式”的中國影片,而這恰恰是中國年輕電影人需要克服的,他們希望能夠尋找到獨創性的作品。

在場觀眾與嘉賓進行了深度互動。有觀眾提問,現在的三大電影節是不是變得保守了?戛納國際電影節選片總監克里斯蒂·瓊回答:“事實上,我們一直在期待那些具有革新性的電影創作,但我們不是電影的創作者,而是電影的追隨者。電影節一直是在追隨創作者,在這方面,電影節總是被動的。與其說電影節變得保守了,不如說是目前的電影創作變得保守了。”

當晚,幾位國際電影節重要代表還特別現身影人派對之“遇見選片人”,與來自全球的電影人和產業人士共同聚會。

《海面上漂過的獎盃》《建築師》平遙全球首映

10月15日上午,《海面上漂過的獎盃》在平遙電影展進行全球首映,導演雎安奇、演員王學兵和李沫頷出席了發布會。在談及對平遙國際電影展的印象時,雎安奇說:“這是一個充滿創意的電影展,有很多年輕的導演、創作者,在這裡我感覺到充滿了鬥志,我覺得這是一個做電影的狀態。”第二次來到平遙電影展的王學兵開心地表示已經在本次電影展看過五部電影,“能夠看到那麼多國家的好片,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平遙給人特別輕鬆的感覺,大家住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古城裡,有現代的元素,也有古老的文化。”

在《海面上漂過的獎盃》中,王學兵扮演了一個失敗的中年龍套演員。針對一名演員在扮演“演員”時面對的挑戰,王學兵分享自己的感悟:“演員就像一塊泥巴,當到了一個劇組的時候就像到了一個建築師的手裡,他會把你捏成一個樣子,當你到了另外一個戲,你會被捏成另外一個樣子。”

雎安奇曾憑處女作《北京的風很大》獲第44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最佳亞洲電影大獎,他表示,自己的新片《海面上漂過的獎盃》是一部關於電影本身、關於情感、關於普遍的價值觀的電影,“希望能把幽默的、荒誕的感覺不停地呈現出來”。

由田壯壯監製、丁文劍導演的《建築師》也於15日進行了全球首映,導演丁文劍、演員吳可熙和韓立,及與侯孝賢、蔡明亮多次合作的剪輯師蕭汝冠現身發布會,分享了電影拍攝與建築的關係。

該片講述了一位建築師從新加坡趕回故鄉安葬母親,捲入老城改造和兩段情感之中的故事,丁文劍為建築工程師出身,他雖然是新位新導演,但此前作為製片人參與過多部文藝片的創作,在他看來,《建築師》是基於城市改造背景下人的情感和生命的關係為背景而創作的,丁文劍還透露,該片劇本創作前後花了十多年,都是按照實景寫的,“今年拍就拍不了了,因為建築里的居民今年已經不見了,再不拍建築就要消失了。”

演員吳可熙與韓立談及與建築師出身的導演合作,均表示“與眾不同”。“導演告訴我們電影的所有主角都是建築物,演員要做好跟建築物一起演戲的心理準備,還花了很多時間教我們關於建築、風水的知識,非常有趣。”吳可熙說。而山西藉演員韓立此次在家門口參加電影展,則感慨“特別巧合”,“電影講的是建築師回家,這次來平遙,對我來說也是回家。”現場話題由影片延伸至中國傳統建築,“中國的建築叫土木工程,土木的保留時間有先天局限性,但是會流轉和可再生的,這也貫穿了整個電影,拆與建,就像生與死一樣,永遠是循環的。”

《高燒》《拉姆與嘎貝》《我失去了身體》等影展佳作輪番首映

15日在平遙電影展首映的影片還包括諸多重要國際電影節佳作,包括第7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得主《大西洋》和“影評人周”單元大獎得主《我失去了身體》,入圍第72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獲最佳男演員獎的《高燒》,以及2019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入圍影片《拉姆與嘎貝》。

其中,卧虎單元影片《高燒》舉辦了新聞發布會,導演瑪雅·達-林及主演羅莎·佩索托出席。該片講述了在女兒準備在去巴西利亞學醫時,45歲的主人公發了一場奇怪高燒的故事。發布會上,瑪雅 ? 達-林向媒體分享了影片拍攝的文化背景:歷史上的外來文明大都無法看到和尊重其他文明的存在和生活方式。五百年前起,南美大陸原住民的抗爭就沒有停止過。在電影的映後交流環節中,導演也真誠分享了作品的特點和創作初衷。“這部影片可以是部人類學電影,也可以是環境保護電影,不必準確定義它的類型,我們只是想表現一個種族的生活狀態。”提到自己的創作風格,瑪雅?達-林說:“我不喜歡當代世界的快節奏,放慢影片節奏,跟人物保持一定距離,觀眾才會逐步進入他們的生活。希望你們也有同樣的感受,希望你們也能感受到這些種族的溫柔,也給他們你們的溫柔。”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