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胡歌成龍一番話戳人淚目: 孩子比你想象中更能理解你

電影快訊 1696℃
《攀登者》胡歌成龍一番話戳人淚目: 孩子比你想象中更能理解你 - 陸劇吧

文 | 果媽 (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熱映電影《攀登者》講述的是1960年與1975年,中國登山隊向珠峰發起衝刺,讓五星紅旗飄揚在世界之巔的壯舉。

劇中,胡歌飾演的楊光,父親是因為馬凡綜合征去世的,醫生告訴他有遺傳的可能,"參加運動相當於和死神做遊戲",建議他不能攀登珠峰。

但楊光卻堅持要登頂,除了身上的"使命感"外,還有一個小小的私心:"珠峰是離天上最近的地方,希望父親能在天上看我登頂的那一刻。"

《攀登者》胡歌成龍一番話戳人淚目: 孩子比你想象中更能理解你 - 陸劇吧

在1975年的登山途中,楊光因把睡袋給了同伴,而雙腿嚴重凍傷,不得不截肢。

在大家都以為,楊光和珠峰就此無緣時,楊光卻目光堅定地說:

"我不會放棄的,我父親特別後悔把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我一直想告訴他,我很好,我希望成為他的驕傲。"

《攀登者》胡歌成龍一番話戳人淚目: 孩子比你想象中更能理解你 - 陸劇吧

時隔44年後,成龍客串的年邁楊光,成功登上珠峰峰頂,回憶起1975年那段歲月,不禁飽含淚水:

"1975年,登山隊和考察隊有400多人,那一年,我受傷了。我說過,一定會再回來登上珠峰的。"

這一刻,楊光不僅完成了自己多年前要為國爭光的使命,也成為了父親的驕傲,再無遺憾。

命運坎坷的楊光,一直在用行動安慰內疚的父親:"我很好,您真的不用後悔把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

當時在電影院,就被胡歌執意要攀登珠峰時說的一番話戳中,濕了眼眶,不禁在想:父母與孩子,到底誰更懂誰?

孩子比你想象中更能理解你,更懂你

曾經有人做過一個調查,讓父母給孩子打分,總分10分,並說出為什麼?

接受採訪的父母,無一例外,沒有給孩子打滿分的,理由很多:不愛乾淨、喜歡哭、挑食、不愛學習、不聽話、愛搗蛋……

在很多父母眼裡,孩子不夠懂事,不能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

確實,孩子有各種讓父母頭疼的地方,但不可否認,有時候孩子遠比父母想象中的更懂事,更能體諒父母。

我們所熟知的喜劇演員周星馳,電影里總是會出現吃雞腿的橋段,而這竟然和他的母親有關係。

小時候家境貧寒,每次吃飯,母親都會把肉夾到他的碗里,可每次他都把吃剩下的肉放嘴裡咬一遍,再吐出來。

更過分的是,有一次母親省吃儉用,特意給他買了一條雞腿,而他不僅不吃,還把雞腿扔到地上,母親非常生氣,忍不住打了他。

多年後,周星馳對自己的這些"劣跡"做出解釋:就是故意的。

因為,母親特意買雞腿給他吃,而自己卻捨不得吃,所以只好故意把雞腿弄髒,這樣母親就不會再讓他吃,可是也捨不得扔掉,這樣母親就能吃到雞腿了。

而"雞腿"也是他與母親最緊密的聯繫,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在電影情節中總出現了。

當周星馳說出真相時,母親早已淚流滿面。

父母對孩子,是愛之深責之切;孩子對父母的愛,是不露聲色,只是偶爾會出現行為偏差。

有時候,你什麼都不說,但是孩子依然懂你,理解你,默默支持你。

之前看《少年說》,果媽被一個孩子的懂事暖哭了。

懂事的孩子劉倍源,是一名13歲初中生,她的爸爸媽媽從農村到瀋陽打工,後來為了照顧兩個孩子,媽媽辭掉了工作。

於是,時不時會遭到一些人的攻擊。

家裡的一些親戚會明裡暗裡的說她,孩子都這麼大了,怎麼還閑在家,不好好出去找工作?

媽媽從來沒有在女兒面前訴苦,但劉倍源全都看在眼裡,很是心疼媽媽。

"媽媽幫我輔導功課,我的生物考了第一名,所以我不需要去補課,媽媽照顧妹妹,在家做飯,都是在掙錢。怎麼就不比出去打工有價值?"

女兒的心裡懂得媽媽的付出,所以也默默努力用自己的優異成績來回報媽媽。

最後,她說:

"媽媽,在我的眼中,你的功勞,和出去打工的爸爸一樣大。"

媽媽沒有想到女兒會說這些話,聽着聽着漸漸眼眶濕潤。

劉倍源對媽媽的這一番心裡話,也溫暖了無數家長,不得不感慨一句:好貼心,好暖。

孩子看似什麼都不懂,卻常常在我們不經意的時候,帶來溫暖的一擊,讓你覺得,再多的辛苦和委屈,在這些瞬間面前都不值一提。

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說:"和小孩在一起,可以拯救你的靈魂。"

孩子,就是那個來拯救我們的天使。

父母要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古語有云:"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任何事物總有它的長處和短處,人也不例外。

不管作為父母,還是孩子,我們都是第一次做孩子的父母,第一次做父母的孩子,難免會有不足之處。

果媽給大家說個有趣的故事。

《正面管教》的作者簡• 尼爾森,既是教育家,也是心理學家,她一直都以正面管教的方式去教育自己的7個孩子。

但是,她孩子面前依然有情緒失控的時候。

她的小女兒,曾問她:"媽媽,我出生的時候,你有在做'正面管教'嗎?"

她說是的,女兒接著說:"那麼,你記不記得你曾經拿着皮帶追着我滿屋跑,要打我?"

簡• 尼爾森說了這麼一句話:你當時一定把我氣瘋了。

你看,誰都有發脾氣的時候,就連一貫奉行正面管教的人也不例外。

所以,我們無需對自己過於苛刻,要求自己做個十全十美的父母,把自己綳得過緊,勢必就會以高要求,高挑剔的態度,來對待不完美的孩子。

綜藝節目《放學後》中,就有一位媽媽,因為覺得自己讀書少,只能處在流水線上班,非常的吃虧,所以,拼了命的工作,努力掙錢,為女兒提供最好的受教育機會。

女兒也很爭氣,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上興趣班也很努力,可是媽媽卻始終不滿意。

當女兒練舞蹈,動作稍不到位,立馬就會衝進教室批評女兒,甚至要求孩子一邊寫作業,一邊練習壓腿;

當女兒作業只得了B+時,媽媽採取炮轟式說教,認為女兒不夠用心,苦口婆心地反覆說道:"我為什麼氣?媽媽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就希望你能出人頭地……"

最後,母女倆爆發了激烈爭吵,女兒尖叫着沖媽媽怒吼:"你一回來就是天天說我,我是幹啥的呀?我上學也很累。你以後要是再說我,你就別回來了!"

媽媽被氣得離家出走後,女兒又擔心媽媽,哭着要去找媽媽,儘管媽媽一回家,家裡整個氣氛就變得非常嚴肅。

媽媽愛女兒,女兒也體諒媽媽的不易,但是這位媽媽的高要求高挑剔,卻讓母女倆同時受到傷害。

作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點錯都沒有,但我們要懂得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如此,我們才能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更和諧,更幸福。

接納孩子,修正自己,共同成長

接納是面向孩子——接納不完美的孩子;修正是面向自己——修正錯誤的方式,不健康的心態。

當你從心底修正自己,接納孩子後,你會發現,自己沒有那麼焦慮了,孩子也不那麼糟糕了,心情也會舒暢很多。

➤ 1、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值

期望值高,就容易失望,失望多了,人也就焦慮了。

不要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待,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這樣反而不利於孩子成長。

另外,也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你會發現輕鬆很多。

➤ 2、少拿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明裡暗裡比較

每個孩子都是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

不要看着別人的花怒放了,自己那棵還沒有動靜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細心地呵護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他長大,相信孩子,靜待花開。

也許你的種子永遠不會開花,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或者他就是一棵小草。

➤ 3、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

法國沙麗•薩巴瑞在《父母的覺醒》中說:

當我們不再追求控制欲的滿足時,就會同孩子建立起一種親密的關係。

多花時間陪孩子;

滿足孩子的正當需求;

讓孩子感覺到家庭的溫暖;

以身作則,善待孩子,善待自己,善待父母。

在所有家庭教育的要素中,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最重要的,是一切教育的關鍵,是家庭教育的基石,否則我們養育孩子的努力就失去了意義。

❤ 果媽寄語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接納你的孩子,孩子才會改變,接納你自己,你才能和孩子共同成長!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