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節檔到國慶檔, 中國大銀幕里的女主角持續“消失”

電影快訊 1892℃

出道30年,在即將迎來45歲生日之時,賈靜雯憑藉《我們與惡的距離》中宋喬安一角色榮獲金鐘獎“視後”。

從春節檔到國慶檔, 中國大銀幕里的女主角持續“消失” - 陸劇吧

一些觀眾開始蠢蠢欲動,將此作為抨擊“中年女演員危機”的絕佳案例。但不得不說,小熒幕和大銀幕存在差別性,電視劇市場大女主戲風靡,小花旦前赴後繼湧現之時,電影領域仍然是男性的天下。

五年前,鞏俐曾在採訪時說道:“女演員是常青樹,只要想演就可以一直演下去。”但現實的窘境在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女演員們是很想,但以女性視角為主體的電影作品太少了。

重量級影片中,女性淪為功能性角色

中國電影市場已經是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但相對於近千部影片的年產量,和600多億元的年票房,嚴格意義上的國產女性電影卻乏善可陳。尤其是在春節檔、國慶檔等頭部影片針鋒相對時,基本上就是男演員的戰場。

2019年春節檔六部真人影片中,《飛馳人生》、《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屬於絕對由男性主導的作品;《廉政風雲》和《神探蒲松齡》雖然有林嘉欣和鍾楚曦兩朵紅花,作用卻只堪當綠葉;《喜劇之王》從內容來看主角毫無疑問當屬鄂靖文,但番位和宣傳通通傾向王寶強,甚至在票房突破6億後,也鮮少有人記得鄂靖文和她飾演的如夢。

剛剛過去的國慶檔,《中國機長》中袁泉飾演的乘務長是討論度最高的,溫柔中帶着堅定的力量,於危難中撫慰人心,低調沉穩詮釋了女性的獨特魅力。

可惜,這仍是一部以男性力量為主導的作品,在危難一線奮戰並最終解決問題的是男性,女性很優秀卻也只是輔助。

上映前,《攀登者》中的章子怡是觀眾期待值最高的角色,作為登山小分隊中唯一的女性,她有別於男性視角的毅力與堅持以及使命感將如何演繹,令人好奇。

卻不想,影片不僅將大篇幅劇情聚焦在吳京和張譯兩位男性角色上,更將章子怡飾演的氣象學家刻畫成愛情戲的輔助。不僅削弱了角色的魅力,更傷害了作品的完成度。

至於由七個故事串聯而成的《我和我的祖國》,僅最後一個單元的《護航》是以女性為主導。以“備飛”女飛行員的獨特視角再現2015年9月3日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細膩展現了中國空軍女飛行員的颯爽英姿和她們肩負重任背後的默默堅守與無悔付出。

《回歸》中惠英紅飾演的女警,以及《相遇》中任素汐飾演的方敏,是具有記憶點、共情力以及功能性的角色。其它四個故事中,女性角色基本缺失。

法國新浪潮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認為,“電影是女性的藝術”。很顯然,當下的國產電影與其相去甚遠。

女性題材的缺失

有人很直白地認為,女性角色的缺失與創作者的主觀意識密切相關。當下影視創作者中,男性居多,他們會在創作過程中以自我審美和成長環境為依據,設計情節,塑造角色。要麼使得女性角色失去稜角,變成男性幻想下的產物,要麼直接扁平化,不具備太多深度和點題作用。

都說好萊塢是目前工業電影的最高水平,但是好萊塢的女性創作者也很少,叫得上名號的女導演寥寥可數。美國有很多電影人為了促進兩性平權,會用各種方式幫助女性在電影領域的發展,比如妮可·基德曼便決定每年至少參演一部女性導演執導的作品。

這固然是一方面原因,卻不是絕對原因。女性角色的缺失,究其根本是女性題材的缺失。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放程度還不高,人民群眾仍處於意識覺醒中,大銀幕中的女性雖處於弱勢,卻象徵著對封建的抗爭和自我的拯救,成為中國電影走向國際影壇的名片。

以張藝謀為例,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陳墨曾說,“張藝謀的電影世界是一個傾斜的世界,向女性那一面大幅度地傾斜。”他的成功和他善於塑造女性形象息息相關。從《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到《山楂樹之戀》、《金陵十三釵》,外界在盛讚“謀女郎”時,也是在表達對其影片中女性角色的喜愛。

鞏俐、張曼玉、章子怡、周迅等優秀女演員,乘勢而起,成為影壇的中堅力量。但自2011年開始,中國電影產業的市場、話語權和題材類型等都發生着重大的變化,當喜劇、動作、科幻、懸疑等題材不斷湧現,男性化比重也就自然加重,女性力量愈加式微,就連備受寵愛好幾年的小妞愛情電影也開始銷聲匿跡。

實事求是,動作片的確更適合男演員發揮,國內打戲亮眼的女演員並不多,鄭佩佩、楊紫瓊等前輩算是頗負盛名,但年輕一代青黃不接。喜劇片,國內男性喜劇演員人才輩出,老一代的葛優至今能打,中生代的黃渤、沈騰和徐崢等不遑相讓;而女性喜劇演員除了馬麗和賈玲,很難再想到其他人。

現實主義題材助力女性角色

任何事情都不會一直處於困境,現實主義題材在娛樂至死的商業電影時代無疑是異類。從數據上看,2015年至2016年,觀眾的閱片習慣還是傾向於奇幻片、喜劇片,比如票房靠前的《捉妖記》、《美人魚》、《功夫瑜伽》等。

但從2017年開始,隨着《戰狼2》、《我不是葯神》、《無名之輩》等影片的上映,現實主義題材憑藉真實,以及涵蓋和揭示的各種社會問題,深受觀眾喜愛。

隨着現實主義題材的崛起,越來越多優質的女性題材電影也在相繼湧現。聚焦少女性侵案件的《嘉年華》,反映職場女性生存的《找到你》,以及彰顯原生家庭和女性困境的《送你上青雲》等影片。用不同角色,從從不同角度呈現 “女性”的生存與情感現狀。

《我和我的祖國》中,以中國女排奪冠為背景的《奪冠》輕鬆愉悅,令人驚喜。而同樣以此為藍本,由陳可辛執導、鞏俐主演的《中國女排》,則回歸女性視角,通過幾代排球女將的熱血與青春,表現女排姑娘堅韌不拔、永不服輸的精神。

同樣由陳可辛執導,根據中國網球第一人李娜的故事改編的同名電影《李娜》,在表現體育精神的同時,呈現人物孤獨堅守夢想。

除了這兩部體育題材影片外,曹保平執導的《她殺》,同樣令人期待,是犯罪懸疑題材中少有的以女性群體為主要表現對象的作品。

由范冰冰、王子文、辛芷蕾、李沁主演,講述了一個從青春校園詩意年華開始,不同人生境遇及情感狀態下的人性糾葛的故事。

猶記得當年周迅在《李米的猜想》中,把相貌平平又有點神經質的女出租車司機演繹得活靈活現,令人揪心。期待《她殺》,也期待越來越多的女性題材影片,在收穫口碑的同時,也能躋身黃金檔期,成為爆款作品。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