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人都愛英國演員?

電影快訊 1803℃
為什麼人人都愛英國演員? - 陸劇吧

最近社交平台上常常討論起英式魅力的勝利,充滿古典主義腔調的英國演員們,在觀眾眼中無疑是“charming”這個詞的不二代言人。

回春的裘·德洛,英倫硬糖湯姆·哈迪,新銳的查理·西頓……在之前的推送中我們曾零散寫過幾位。

但英國演員的魅力實在太值得開篇專題展開講講,所以我們的#為什麼人人都愛英國演員#這就來啦!

首彈放送的五位,排名不分先後,演技不論高低,請大家放心暢滑。

能讓大家藉由本次專題看到更多好演員和好作品,就是我們最開心的事了。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01

大多數人認識本尼,應該都是通過《神探夏洛克》和《奇異博士》吧。

冷峻果斷的福爾摩斯,被他詮釋得聲線性感、性格可愛。

奇異博士這個外科醫生,更是集結了性感、有錢、高能開掛於一身。

這種讓一切角色變性感的能力,應該源於他在戲劇舞台上多年的沉澱與歷練。

在哈羅公學讀中學時,本尼就對戲劇表演有着極大的熱情。

一路在曼徹斯特大學學習戲劇,在倫敦音樂與戲劇藝術學院攻讀碩士學位,求學期間的本尼一直在瘋狂的排練和演出,每個場景每段台詞他都認真研究打磨。

這段夯實戲劇基礎的經歷,使得本尼的演技開始由量變產生了質變。

於是我們看到在《弗蘭肯斯坦》里,本尼不僅演出了科學怪人的痛苦癲狂,也演出了弗蘭肯斯坦博士的天生傲慢。

(本尼和米勒要在兩個版本里互換角色,所以兩個演員都既要演博士又要演科學怪人)

那一句憤怒的“我要雪恥前仇!”完完全全地表現出了戲劇舞台上的撼人悲愴。

憑着《弗蘭肯斯坦》,本尼拿了勞倫斯·奧利弗獎,完成了倫敦戲劇界的大滿貫。

之後在《哈姆雷特》塑造的憂鬱深沉、無限自省的哈姆雷特,更是讓本尼第三次獲得了勞倫斯·奧利弗獎的提名。

很多人對本尼的印象應該都是擅長扮演天才,除了夏洛克和奇異博士,在《模仿遊戲》他也還原了計算機科學之父艾倫·圖靈的天才和脆弱。

但我私心更喜歡的,反倒是他詮釋的一些有缺點、有矛盾的角色。

《八月:奧色治郡》里他是和妹妹發生不倫戀的哥哥,但這個內心敏感的角色並沒有佔掉過多篇幅。

所以想跟大家大力安利的,是他主演的高分迷你英劇《梅爾羅斯》。

這部劇集根據英國小說家愛德華·奧賓的半自傳小說改編而成,本尼飾演的主人公梅爾,就是以這位小說家為原型。

故事裡的梅爾,是一個出身上流、內心扭曲的富家花花公子。

從小長期遭受父親虐待、母親忽視的他,內心有着巨大的創傷無法癒合。

即使身家富貴,可從童年就開始的不幸生活,使得他之後的人格和生活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為了逃避內心的惶恐,梅爾沉迷毒品、酗酒嗑藥。

他沒有被愛過,更沒有學會如何愛人。被金錢、浮華、女人包圍的梅爾,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孤獨者。

而本尼,正把這些細碎的、隱藏在作者文字中的情緒全然表達了出來。

並且憑着在這裡的高分表演,拿下了BAFTA視帝。

梅爾的痛苦、憤恨、抑鬱、失落,我們都能通過他的表演看到,這是一個資深演員嫻熟拿捏角色的能力。

迷人又混沌,矛盾且痛苦,如果對本尼感興趣,那一定不要錯過“梅爾”這個角色啊。

埃迪·雷德梅恩

02

本尼曾經在2004年出演過BBC的電影《霍金》,這部電影為本尼獲得了首個英國學術電視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巧的是,“霍金”這個角色小雀斑在《萬物理論》里也出演過。並且憑藉此片一舉拿下了第72屆金球獎、第6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和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

作為奧斯卡歷史上首位80後影帝,常被調侃不演戲就只能回家繼承億萬家產的埃迪·雷德梅恩,大概就是為了證明給我們看“比你幸運的人比你還努力且有才”吧。

28歲就拿下舞台劇界的重金獎——奧利弗獎和托尼獎,然後很快,他帶着一部接一部有話題、有口碑的作品大肆入侵了全球觀眾的視野。

《悲慘世界》里,他扮演熱衷社會運動、關注民生的熱血青年馬呂斯。

主張共和的熱血,和珂賽特備受阻撓的愛情,都是這個青年角色的魅力點。

再現年輕霍金人生的《萬物理論》里,他從神情到動作,都像是在復刻霍金。

就連霍金本人在看過電影之後都說:“看着雷德梅恩的樣子,我就像在看我自己”。

當年的大熱門傳記電影《丹麥女孩》里,他出演同樣有人物原型的變性畫家莉莉·艾爾比。

莉莉遊走在良性身份之間的敏感猶疑、痛苦渴望,他都精準把控着。

無論是變性前在妻子面前的體貼、獨處時的掙扎,還是變性後的細膩嬌媚,他都能把每一次情緒的轉變處理得恰到好處。

還有本人超愛的《神奇動物在哪裡》系列,紐特·斯卡曼德這個有些理想主義、有些探索精神的角色,因為他變得有血有肉、落地可愛了起來。

其實小雀斑的外形並不是正統的銀幕帥哥,更沒有正經學過表演。

可是一方面他有着靈動表演的天賦,駕馭起角色的鬆弛感常常讓人觀影時很舒服。

另一方面他也是扎紮實實肯下苦功的好學派。

為了能更好地詮釋霍金,他不僅研究霍金的特點,模仿霍金的動作,還因為想表現好霍金在漸凍症不同時期的癥狀特地去倫敦運動神經元疾病診所帶了幾個月。

幾個月里一直以扭曲的姿態癱坐在輪椅里,對自己的脊椎也造成了永久性的傷害。

因為在《神奇動物在哪裡》里要和各種動物對戲,雖然是藉助特效完成即可的鏡頭,可為了力求真實,小雀斑還是專門去採訪、觀察了動物飼養員們的日常工作狀態,

學習他們和動物交流時的樣子,希望能夠讓觀眾看到更生動真實的“交流感”。

好演員大概就是要有天賦和實力能用演技征服觀眾吧,巧的是,這兩樣埃迪·雷德梅恩都有。

湯姆·希德勒斯頓

03

每次說到英式魅力應該都有大把迷妹第一個想到抖森。

在劍橋修習古典文學,在英國皇家戲劇藝術學院學習表演的經歷,讓湯姆·希德勒斯頓身上的古典氣質格外濃厚。

一口英式磁性重低音,加上多門外語技能,使得他上讀信節目的cut都能獲得社交平台的熱轉。

學識淵博,聲線清澈,但他最迷人的應該還是在銀幕上充滿戲劇張力的細膩表演。

漫威系列電影里的洛基,證明了他把反派角色變迷人可愛的能力,這個角色幾乎在每個反派角色盤點中都有出現。

所以比起狡黠智慧的洛基,這一次我們反倒更想聊聊,他的那些正統角色。

當瑪倉庫劇院製作的莎士比亞悲劇《科利奧蘭納斯》里,他扮演了羅馬共和國的英雄馬歇斯,

性格多疑、脾氣暴躁,最終因為得罪公眾而被逐出羅馬。

藉由這個英雄與群眾的關係發展,觀眾看到了人性的弱點、群體關係的弊病,抖森也因此獲得了倫敦標準晚報戲劇獎最佳男演員獎。

他主演兼執行製作人BBC製作的迷你劇《夜班經理》,講述了退伍軍人喬納森·派恩在酒店值夜班之餘為情報機構供應信息,

之後又潛伏到黑市軍火商理查德·羅珀麾下刺探消息的故事。

給我留下很深印象的一幕是夜班經理看到蘇菲死後的震驚和無力,復仇的火苗是在這一刻靜靜燃起的。

比起歇斯底里的吶喊、痛苦,這樣的處理方式反而更能顯出人物內心的悲拗。

自傳電影《我看見了光》里,他扮演了英年早逝的美國鄉村音樂傳奇人物——漢克·威廉姆斯。

一開始湯姆·希德勒斯頓被選中出演Hank Williams的消息傳出之後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很多人覺得這位英國紳士范兒的演員和人物原型並沒有多少相似之處。

但湯姆為了角色不僅每天進行10英里的跑步和15英里的騎行,還搬進了鄉村歌手Rodney Crowell位於納什維爾的家中,跟他系統地學習演唱和吉他演奏等鄉村樂技巧。

最後出來的結果就是我們看到了光芒萬丈的漢克“重回”觀眾視線。

看過抖森的作品應該會發現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在人物塑造上的出色把控力。

我想這一則是因為科班出身的能力基礎,另一則則是因為他在分析人物、深入人物上的認真態度和獨到見解。

從小家庭的破碎讓湯姆“對人性中的脆弱之處更加理解和同情”,所以在處理這些人性上並不完美的角色時,他總能用更包容的心態接受他們,用客觀的視角詮釋他們。

老實說抖森的作品們大都不夠主流,並不是有IP加身或龐大製作的類型,可在這些文藝內斂的角色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他作為一個演員對角色的深刻理解和紮實表達。

他的身上似乎總有一種我見猶憐、令人心碎的氣質,演起絕望偏執來收放自如。

雖然他有着“吾更愛莎翁”的追求和信念,可我還是忍不住希望能有更熱門的角色和電影,讓湯姆·希德勒斯頓被更多人知道啊!

蒂爾達·斯文頓

04

出身貴族的英國女性蒂爾達·斯文頓,應該是演藝圈的雌雄同體代表了吧。她身上的獨特中性氣質,使得她的戲路比一般演員更寬廣。

少女時有甜心風情,熟女時是清冷御姐,

再加上換戲如換臉的演技,隨便盤點幾部她的經典作品就能感受到這份獨一份的百變可塑性。

近兩年里她的作品中比較知名的應該就是《復仇者聯盟》系列裡的古一法師。

但其實要真正見識她的演技,還是要先讓大家看看她曾挑戰過多少類型角色。

奉俊昊導演的大作《雪國列車》里,她是中瘋瘋癲癲的頭等艙代表人物“曼森”。

《布達佩斯大飯店》里,她是老態龍鐘的貴婦人。

電影《陰風陣陣》中她一人分飾兩角,其中有一個角色是82歲的老爺爺。

是不是覺得很不可思議?但可千萬不要誤會頻繁挑戰反差大的角色,甚至出演轉換性別的奧蘭多,是因為蒂爾達演技不夠所以選擇劍走偏鋒。

樂於用實驗性精神開拓新戲路的蒂爾達,其實演技也是穩紮穩打的實力派。

我個人很喜歡的《凱文怎麼了》里,她扮演了一個被生活和現實搞得幾近崩潰的中年媽媽。

兒子是問題少年,自己也沒有學會如何當媽媽,生活里諸多的無可奈何讓她的人生走向了不可逆轉的“下坡路”。

在這部電影里,導演通過很多寫意的鏡頭將過去與現在的兩條故事線串聯在一起,母親的無序人生就此鋪陳開來。

但最能給觀眾帶來震撼的,還是蒂爾達對角色情感的強大表現力和控制力。

雖然作為演員的蒂爾達·斯文頓已經足夠精彩,可其實蒂爾達本人才是“超有趣”的化身。

出身英國貴族,與戴安娜王妃是同窗好友,大學考入劍橋,拿到了社會政治學和英國文學兩個學位並留校擔任社會與政治學的教授。

是教授,是演員,是詩人,是編劇,說著“演員不是偶像,而是藝術家”的蒂爾達,簡直就是斜杠青年的元祖icon啊!

菲比·沃勒-布里奇

05

人們常說菲比·沃勒-布里奇是個語言天才。

自編自演的大熱門英式喜劇《倫敦生活》,用30分鐘x6集的體量,呈現了一個英倫喪女Fleabag的生活:

經營着一家幾乎無人光顧的咖啡館,有個無趣的男友和幾個從顏值到氣質都差別極大的炮友,

邋遢,糟糕,嗜煙嗜酒,總是搞砸所有事情,

被人厭惡,也厭惡別人,卻又依然在內心渴望着有愛來拯救自己破碎的靈魂。

這部像性轉馬男的劇集,成功用主角的自黑自嘲自我剖析贏得了觀眾的目光和認可。因為它的以喜寫悲,正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現實。

觀眾在這部劇里看到的是沒有一點夢幻泡影的現實人生。

可一路跟着女主喪到底的過程中,我們就會明白,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不堪和脆弱。

強撐下去,不要被生活瓦解,才是勇士們的生存之道。

不僅受着觀眾的高分追捧,《倫敦生活》還被英國《衛報》評選為21世紀100部最佳電視劇,名列第8位。

而這份榮譽,我想要有一大半給到菲比本人。

她是一個細膩的演員,懂得什麼樣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可以達到與觀眾零距離的互動效果。

她更是一個犀利直率的編劇,敢於直扣每個人的自問心門,敢於寫下那些頹喪人生中的不敢言。

她不吝與屏幕前的觀眾頻繁深度對話,細看她的作品,會發現她一直從一個女性的細膩視角在結構愛情、結構生活。

為她贏得了三座艾美獎獎盃的《倫敦生活》,談到喪女、談到性、談到愛,有嘲諷有感傷。

古早的作品《情迷意亂》里講述了人們在愛情面前的糾結不定、不知所措。

菲比似乎是個有着憤怒和表達憤怒的天賦的人,在她的作品裡可以看到很多大眾的憤怒和女性群體的多樣情緒。

這些情感的捕捉和表達並不可怕,正像她本人在vogue73問的採訪中說的,“寫作是為了再次品嘗生命”。

我們的精神世界裡,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創作者們的產出,才能更豐富生動。

其實英國演員最迷人之處大概就在於那一身迷人的古典腔調吧。

科班出身,深受古典文學和古典戲劇的熏陶,還有幾乎全員出演過莎翁戲劇的經歷,使得他們都有着紮實的演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即使出演爆米花商業片也能保持着自己的水準。

還有很多優秀的英國演員來不及在本次放送中寫出,在接下來的系列盤點裡就讓他們慢慢和大家見面吧。

最後別忘了卷花這個菲編,不僅能挺過ddl還能抱一堆獎哦!

(就當是開工第一天的美好願望吧!)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