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陳寶國、李幼斌……的絢爛, 從這裡起步~

電影快訊 1322℃
姜文、陳寶國、李幼斌……的絢爛, 從這裡起步~ - 陸劇吧

它培養的那些經典演員 人們喜歡用“星”來描繪演員的絢爛, 而很多“星”, 都起步於長影這個搖籃!

女演員

田華 1950年,田華被選中飾演《白毛女》主角喜兒,憑藉10年話劇舞台表演經驗,她第一次走上銀幕就成功塑造形象,一舉成名。 黃婉秋 1960年,“劉三姐”成了黃婉秋的代名詞,剛學藝期滿的她出色完成任務,名揚四海。 王曉棠 長影導演林農選擇王曉棠出演《神秘的旅伴》中彝族姑娘黎英,她日後獲評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 宋曉英 1973年,長影重拍《平原游擊隊》,宋曉英去攝製組試裝,沒料到想演女游擊隊員翠屏,還得剪去兩條大辮子,她當時就哭了。 姜黎黎 1976年姜黎黎拍攝首部影片《雁鳴湖畔》,1980年因出演《紅牡丹》紅透大江南北。 楊麗坤 因出演電影《五朵金花》一舉成名。 陳學潔 因出演《達吉和她的父親》中的達吉,陳學潔被來長影視察的周總理記住了。 陶慧敏 因越劇電影《五女拜壽》與長影結緣,1985年在拍攝《美麗的囚徒》時意外傷到左臉,造型是用一頭秀髮遮住半邊臉,留給觀眾一個側影。2016年,她三度與長影合作,出演《老阿姨》。 倪萍 出演過長影出品的《流淚的紅蠟燭》,並於2010年參演《大太陽》,用演員的責任與良知成功詮釋了地震倖存者找回生活希望的角色。 潘虹 能出演《人到中年》得益於她在《杜十娘》中的精彩表演,最終成功塑造了知識分子陸文婷的形象。 宋丹丹 出演喜劇片《男婦女主任》中劉一本之妻,進一步奠定女笑星形象。 趙麗蓉 在長影戲曲片《劉巧兒》中飾演李大嬸,《花為媒》中出演阮媽,證實了配角也能成“角兒”。 陳冲 憑藉長影電影《十七》,獲得2008年第1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國新片展映單元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最受關注女演員獎。 丁嘉麗 2007年拍攝《小巷總理》奪得第12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女演員獎。 田海蓉 《美麗的白銀那》是反映中國北方農村新生活的影片,憑藉該片,田海蓉2000年獲得第四十二屆電影小百花最佳女演員獎。 奚美娟 1992年出演《蔣築英》中的妻子路長琴,雖是片“綠葉”,但出色演出還是為她斬獲當年中國電影政府獎最佳女演員獎。 男演員 梁音 1949年,梁音第一次走上銀幕,在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中扮演工人,而讓觀眾記住他的則是《冰山上的來客》中帥氣的楊排長。 姜文 姜文第一部銀幕作品是長影的《末代皇帝》。據說,因為他無論戲份多與少都會用心去演,才感動導演陳家林選他演溥儀。 陳寶國 1981年,陳寶國出演電影處女作《大渡河》,成功飾演團長趙劍峰,其不俗演技征服觀眾; 李幼斌 長影將當時身為話劇演員的李幼斌收入麾下,他第一次“觸電”的影片是《死證》,以27歲的年紀演40多歲的東北抗日聯軍師長,演技了得; 李默然 李默然第一部電影《甲午風雲》令他名滿全國,其實,導演最初讓他飾演的是李鴻章,後來才改為鄧世昌; 劉世龍 高喊着“向我開炮”的劉世龍,先後在《董存瑞》等片中飾演群眾角色,直到1960年在《鴻雁》中飾演鄉村郵遞員李雲飛,才引起人們注意。後來,《英雄兒女》導演武兆堤力排眾議,讓個頭不高、長相不出眾的劉世龍上了戲。事實證明,是金子總會發光的,英雄王成成了中國電影史上永不磨滅的經典形象! 方化 因出演《平原游擊隊》《甲午風雲》《三進山城》等片,被稱中國銀幕上的“鬼子王”。 王心剛 初登銀幕時就出演了 “反特片”《寂靜的山林》中的“男一號”。 龐學勤 《邊寨烽火》《古剎鐘聲》《戰火中的青春》中都有他全心投入角色的身影。 陳道明 《今夜有暴風雪》是陳道明初登銀幕之作,儘管第一次當主演,但他以紮實的表演功力成功塑造了知識青年中的英雄形象。 侯天來 因出演《最後一個皇妃》中的溥儀而成名,因這部電影獲得父母的認可與支持。 寇振海 1994年出演《滿洲虎行動》中的張學良,這一銀幕形象的塑造至今無可替代。 劉威 先是出演《末代皇后》,後又因電影《關東大俠》中關雲天一角,獲得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鷹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王志文 1987年,尚未畢業的他出演《兩宮皇太后》中的同治皇帝,儘管戲份不多,但他演活了同治皇帝的懦弱與尋花問柳的本性,獲得認可。 張光北 在《兩宮皇太后》中飾演恭親王奕忻,獲百花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范偉 第一次與長影合作是《男婦女主任》,之後成功在《耳朵大有福》中塑造了“王大耳朵”這個平民角色。 馮鞏 主演長影1990年出品影片《離婚合同》,劉流這一形象深入人心。 郭濤 出演《苦樂三兄弟》中的啞哥,首部電影作品即為演藝生涯奠定堅實基礎。 黃渤 在《鬥牛》中飾演男主角,摘得第17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等榮譽。 李保田 在《葛老爺子》中飾演老年人,精彩演出摘得第8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最佳男主角獎及第一屆中國長春電影節銀杯獎。 劉佩琦 在《離開雷鋒的日子》中飾演撞死雷鋒的喬安山,這部主旋律影片取得了當年上座人次冠軍和票房冠軍,為他創下演藝生涯高峰。

1958年2月14日,毛澤東視察長影時與《紅孩子》演員寧和合影。

這裡締造的“七個第一” 1947年初, 東北電影製片廠廠長袁牧之, 提出“七片生產”方針, 即完成藝術片、新聞紀錄片、 科教片、美術片(包括動畫及木偶)、 翻版片(譯製片)、幻燈片和新聞照片 七個片種的生產, 在這一方針指引下, 東影創造了人民電影的“七個第一”, “新中國電影的搖籃”之美譽由此得名!

第一部多集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1947年至1949年): 《民主東北》拍攝30多萬尺素材,分17輯影片。在戰時環境及生產設施極其簡陋的情況下,其生產、放映速度驚人,在宣傳人民解放軍戰績,幫助人民了解共產黨、解放軍及東北解放區生活上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1947年): 《皇帝夢》運用京劇場面和唱腔,配以解說和人物對白,以四幕傀儡戲形式逐場揭露蔣介石與美帝國主義簽定“中美商約”、幻想成為皇帝的醜惡行徑,歌頌人民力量的偉大。 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1948年): 故事取材自新聞報道,剛參加革命的小鬼擦槍走火打死農民的小兒子,部隊決定嚴肅軍紀讓其償命,老農民卻提出“讓他去打蔣介石反動派吧……”影片用倒敘方式,以偶然事件生動反映軍民魚水情。 第一部科教片《預防鼠疫》(1948年): 《預防鼠疫》通俗易懂地介紹鼠疫危害和幾種預防辦法,對當時撲滅鼠疫起到了重要的宣傳作用。該片開創了科教電影創作的歷史。 第一部動畫片《瓮中捉鱉》(1948年): 10分鐘的動畫片《瓮中捉鱉》,由東影美工科10位同志歷時153天完成,繪製原畫8370張,拍攝膠片2431尺。當看到蔣介石被活捉時勒長脖子的誇張窘境時,觀眾笑得前仰後合。 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1949年): 為使觀眾看得懂外國影片,《普通一兵》導演、“新中國譯製片之父”袁乃晨首創“對口型法”。該片描寫了紅軍戰士馬特洛索夫用身體堵住子彈、壯烈獻身的故事。影片上映時,抗美援朝戰爭正酣。有資料顯示,黃繼光就深受該片鼓舞,成了“中國的馬特洛索夫”。 第一部故事片《橋》(1949年): 《橋》通過老梁和老侯的工人形象,呈現了解放區兄弟在困難條件下,修復被戰爭破壞的橋樑、支援戰爭的故事。該片上映時處於解放戰爭時期,每解放一座城市,就在當地放映,引發強烈反響。時任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同志觀影后給予高度評價:“感謝你們,我們有了自己的電影!”

記者:畢馨月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