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了, 《攀登者》本可以是部爆款

電影快訊 1637℃

假期三大獻禮片爭戰。

上映第三天,戰況趨於穩定。《我和我的祖國》拔得頭籌,《中國機長》穩居第二,《攀登者》稍顯遜色。票房與口碑的排名出奇一致。其中有一部,魚叔覺得萬分可惜——《攀登者》

可惜了, 《攀登者》本可以是部爆款 - 陸劇吧

魚叔原本認為,《攀登者》是三大獻禮片中最有爆款之相的。期待值非常高。片子從6月份上影節期間就開始做足了宣發,博足了眼球,鉚足了噱頭。它跟《中國機長》很有可比性。都是真實事件改編,都是令全國乃至全世界為之喝彩的英雄高光時刻。

論故事底子,《攀登者》還要更佔優勢。相隔十五年,兩次登頂珠峰,多次遭遇雪暴和意外發生犧牲事件。時間線跨度長,戲劇衝突強烈,人物群像鮮明,矛盾層次豐富。可供發揮的餘地相當大。

可惜了, 《攀登者》本可以是部爆款 - 陸劇吧

相比之下,《中國機長》其實並不好拍。整個事件的核心部分總共只有半個多小時,再怎麼重點刻畫,也難以撐起一整部長片。事實確實如此。前半段真實還原、緊張刺激,後半段節奏拖沓、疲軟嚴重,只能靠重複渲染喝彩和煽情來強行拉時間。

可惜了, 《攀登者》本可以是部爆款 - 陸劇吧

更別說,《攀登者》的陣容也更為亮眼。吳京+章子怡+井柏然+胡歌+張譯(排名不論番位與前後)

個頂個的演技擔當、顏值擔當、流量擔當、票房擔當。絕佳的故事藍本+頂級的演員陣容,簡直就是一副王炸組合牌。但最後呈現的結果呢?目前豆瓣評分6.9

是,放國產片行列里看着還行。但要知道,裡面其實還參雜了不少情緒分。是「中國人首次登頂珠峰」的熱血與激情感染了觀眾,而並非電影本身。單論片子,六分出頭的水平。魚叔在黑?不,我只是覺得可惜。尤其是在看完成片之後,更加確定了,如果真的能發揮其所長,這片子衝上8分,票房大爆都是完全可能的

裡面不乏精彩的段落。簡單拎兩場戲講講。一場是吳京帶隊胡歌、井柏然等人沖頂珠峰時遭遇大雪暴。狂風起,剛紮下的帳篷一個個被掀翻,連人帶物被吹出幾米遠。

所有人都慌了手腳,其中一名隊員(抱測量儀那位,陳龍 飾)更是因為被繩索勾絆,差點被帳篷形成的風傘帶走。

危情之下,領隊即時下令,隊員緊密配合,當場鑄成了一道鐵梯提供抓力點。

所有人就這麼捆綁在一塊,避風暴,躲巨石,生死與共。整場戲剪輯流暢,乾淨利落,相當抓人。

另一場戲,是井柏然帶隊二次沖頂,成功到達第二台階。

然而意外發生,前方隊員失足跌落,氧氣瓶飛出,直接砸在了井柏然臉上。那一下,看着是真疼。井柏然暈倒後順着雪山下滑,隊友們連鎖反應,緊隨其後。然而滑速實在過快,人力制動無果,井柏然飛出了懸崖,接着一個回扯的力,人結結實實撞在了山上

第二下,看着更疼了。

從前一刻到達第二台階宣布喜訊,到後一刻井柏然割繩壯烈犧牲,整個過程同樣節奏緊張,不拖泥帶水。兩場戲,都很精彩。那麼問題來了。明明有如此高光的片段,明明可以拍得緊扣人心精彩至極。為什麼整部片子最終卻落了這麼個水平?魚叔私以為,問題有二。第一,狗血。這也是最大的一點問題。中國登山隊攀登珠峰,兄弟情、戰友情、愛國情,那麼多可以重點渲染的感情,偏偏要落腳在男女之間的愛情。《攀登者》的愛情戲是從頭貫穿到尾的。從一開始,方五洲(吳京 飾)登珠峰後回來,重頭戲就是要找徐纓(章子怡 飾)告白。無奈再三錯過,最終成了臨別之言。

其實這兩人的感情戲,問題並不大。時代左右下的愛情悲劇,難以言說的紅塵遺憾,倒也算的凄美。可非嫌不夠,又來對年輕的。

還是頂幼稚頂偷懶的「一見鍾情」橋段

黑牡丹(曲尼次仁 飾)和李國梁(井柏然 飾)的愛情來得太過莫名其妙。唯一的解釋。就是李國梁是登山隊(的主角里)里最年輕,又是年輕里最帥的,所以她愛上了他。

不是魚叔不解風情。

愛情本無錯,怦然心動也很浪漫。但拍電影講究個章法,真的不要不合時宜地糾結於男女情長。過往那麼多血淚教訓,編劇們還不懂嗎?戀愛談就談了,心動就動了,過多的感情戲至多被罵矯情。但注意前面魚叔用的詞,是「狗血」。什麼叫狗血?兩段愛情,各死一個。影片前半段。方五洲因為沒有贏得應有的國家榮譽而不敢表達愛情,徐纓說「我們兩人之間有座山」離開前往蘇聯進修。魚叔都覺得,「嗯,還不錯」。

這樣的剋制到後面開始崩壞刻意安排方五洲替徐纓擋下傷害,負了重傷,無法繼續帶隊。蹩腳地用感情戲推進故事發展,下下策。講真,前一晚的大風暴那麼兇殘,哪怕他是為了救隊員而負傷,也好過救美人負傷。

李國梁犧牲後,方五洲再次帶隊沖頂。為了實時偵查氣象,保駕護航,徐纓頂着孱弱的身體也往上走。於是就出現最爛俗的一幕女主劇烈咳嗽,用手捂嘴。手打開,一灘血。在這本該悲情的時刻,我卻笑出聲了。對不起。

徐纓必須死嗎?完全沒必要。從結果上來說,她生或死,都不會太影響方五洲等人的最終登頂。她死後,其他觀測人員照樣通報了最佳的窗口期。從觀眾角度來說,這段戲也沒有造成太多感情的衝擊。征服珠峰這件事,感情已經足夠強烈了。沒有必要再讓一段略狗血的愛情戲強插一腳,吃力不討好。相比之下,李國梁的犧牲其實是很有戲劇意義的

他的死,直接影響了張譯這個角色的人物弧光。從一心只求登頂,到明白生死之意,懂得選擇與責任。

但李國梁和黑牡丹的愛情戲,不好意思,從頭到尾,沒有任何意義直接摘掉也毫不影響。甚至。兩人的感情戲,不僅沒有任何正面作用,反而還拖累了黑牡丹這個本該出彩的角色

為什麼這麼說?有多少人記得,在最終登頂的成員里,有黑牡丹?又有多少人認為,黑牡丹是為了李國梁才去登頂的?發現問題沒。

黑牡丹這個角色,被踩扁了。

她本該多亮眼啊!第一個登上珠峰的中國女人。結果卻因為無聊又無趣的愛情戲,被塑造成了「為了完成心愛男人的願望而前進」。沒有光芒,只有襯托。

過度放大愛情戲,與本片存在的第二個問題也起了直接衝突:搖大旗、喊口號。當然片子里並沒有真的搖大旗,只是種修辭。想說的就是,本片的主題過於招搖了。擺在面上不夠,還得舉高,吆喝。「自己的珠穆朗瑪峰,中國人要自己登上去。」這話確實振奮人心。一次兩次是熱血沸騰,三次四次是再接再厲。說到五次六次…那就要懷疑編劇/導演的水平。

這些生硬的穿插打散了整部電影的結構和節奏,觀感直線下降。一段攀登,一段口號,一段愛情。循環往複。

愛情是寫在臉上的,口號是喊在嘴裡的。就像超市裡的推銷員,把產品切成一小塊一小塊,拿細細的牙籤插好,走過路過,都得在你眼前晃晃。東西本身可能還不錯,但被人這麼懟到嘴邊,總覺得哪裡不舒服。忍不住連連擺手,退後三步。「不了不了不了」任何感情的表達都需要剋制。親情如是,愛情如是,愛國情也如是。愛國不是喊出來的,是靠行動證明出來的。哪怕一句口號不喊,甚至一句台詞都不說,當中國登山隊隊員征服珠峰,站上雲端時,就已經勝過千言萬語。

其實調動觀眾情緒這件事,跟爬山是一樣的。一環接一環,循序漸進,逐步攀登,最終一鼓作氣直達頂點。可惜。冗雜的愛情戲磨損了觀眾們的耐心,蒼白的口號損耗了觀眾們的激情。登頂時刻本應激發出的100分,最終只剩了50分都不到。全泄半路上了。

這些矯揉造作、強行穿插的狗血和口號,除了糟心,還有一個致命傷——削弱了整部片子的力量。征服珠峰的背後,是特定時代下中國想向世界展現自己的面貌,是懷揣着一腔熱血的人民在站起來想要彰顯自己的力量。是對國家,對自我自信心的建立。

即便拋開時代和社會因素,登山本身也是人類對自然和極限的挑戰。

「人類為什麼要登山?」「因為山就在那裡。」多宏偉的一件事啊。

偏偏卻要落腳在男女之情,偏偏卻要喊口號招搖過市。自己把自己局限了。

《攀登者》魚叔是全程都沒有哭。也不是完全沒有淚點,有兩處酸了鼻子。都是因為張譯。一段,是張譯拉着李國梁的屍體回營,抱着吳京大哭,喊着:「我錯了,我知道錯了。」另一段,是登頂成功的喜訊傳回營地,張譯得知消息,激動得落淚。他的這兩場戲,魚叔私以為,是全片感情最為飽滿的張譯可真是個不可多得的好演員啊。

《攀登者》,重點很明確,在於攀登。攀登戲也確實拍地好看,精彩。不管是前期集訓,適應性聯繫,還是三次咬緊牙關的沖頂。多好的故事,多好的人物。然而卻並沒有一以貫之。不知是心太雜,還是顧慮太多,總想着更多元素進入,以為那樣會更豐富。卻不知,攀登這件事本身,已經精彩得無以復加。只要完整拍出來,其實就成功了。可惜啊,並沒有。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