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在類型上的突破, 意味着什麼?

電影快訊 1028℃
《攀登者》在類型上的突破, 意味着什麼? - 陸劇吧

這是一部獻禮片,也是中國首部登山冒險題材的商業主流大片。

文/龐宏波

類型突破。

對於今年電影市場來說,類型是一個持續被關注的市場信息點。從春節檔的《流浪地球》到暑期檔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截至目前這兩部分列年度票房冠亞軍一同拿下超95億的電影,而且都是此前頭部電影市場極為“缺乏”的國產科幻片和國產“合家歡”動畫片。

對於一個成熟的電影市場來說,單純的追逐票房數字早就不再是目標。類型的多元和專業度的提升,是國產片必須面臨的新課題。而在國慶檔,獻禮“三巨頭”合力拉動大盤提升,目前9月30日的預售票房成績已經突破了2億,三部獻禮片的綜合票房佔比達到了98%。

在公認的“史上最強”背後,是獻禮片集體在類型和題材上的拓寬。這種“邊界”的延伸,給予整個市場的就不再是冰冷的數字增長。作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上海電影製片廠70歲生日“雙獻禮”的《攀登者》,在提前160天定檔時就引發了外界極大的關注。

從吳京聯手章子怡的“陣容焦點”,到中國首部登山冒險題材的“類型元素”,關於這部電影的討論某種程度上開始超脫出了“獻禮片”的範疇。這也恰恰是《攀登者》難得可貴的地方所在,在獻禮片上的商業類型片元素,開始真正的與大眾產生連接。

1

類型

中國首部。

《攀登者》在類型上的突破, 意味着什麼? - 陸劇吧

據悉,《攀登者》是中國首部登山冒險題材的高概念商業片。而且和西方登山題材電影相比,《攀登者》在這一題材上融入了動作片和冒險片的元素。在此前提前觀影中,觀眾對於電影中的諸多場景設計印象非常深刻。這種辨識,既區別於傳統獻禮片也區別於傳統登山電影。

此前,電影的監製徐克就表示“《攀登者》是區別於歐美、日韓同類型題材的大片,是國產商業類型片的一種全新嘗試。”

對於獻禮片來說,本身就傾注了商業電影難以達到的各類資源。而在這種高集中度的製作當中,對於類型本身的探索顯然是對整個市場方向的重要實驗。而從實際的結果來看,在率先出爐的首輪口碑中,《攀登者》得到了積極的反響。

其實,除了對於獻禮片題材和類型的拓寬,《攀登者》在自身的類型融合上也有亮點可循。雖然從表面上來看,電影是一部獻禮片也是一部高概念商業大片,但電影本身在“文戲”上佔據了較高的比例。

《攀登者》在類型上的突破, 意味着什麼? - 陸劇吧

吳京和章子怡的愛情戲是貫穿整個電影的一個重要分支,如果從整個大的背景里去解讀,在當時“重任在身”的關鍵階段,兩個人感情的起起落落是作為大背景下人性最為直接的表達。

尤其是章子怡飾演的徐纓,“登山”的含義不僅僅是外顯的珠穆朗瑪峰,還有每個人心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所以,“每個人心裡也有一座山”是章子怡這個角色存在於電影中的意義,這也是從另一個維度填充電影的重要支撐。

另外,電影依據於真實的歷史事件,根據1960年和1975年兩次登山事件改編。這兩次登山事件背後關於主權、關於領土的重要性,讓其賦予了極其特殊的含義。不過讓觀眾感到《攀登者》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商業類型片,其實在於其根本的“細節”。

例如第一次登頂成功,當時的登山隊員卻陷入了迷茫。迷茫的來源在於“沒路了”,沒有繼續前進的道路意味着登頂成功。其實這個細節,一方面靠近了真實登頂時的心理狀態,另一方面也看到了獻禮片在對還原真實細節上的進步。

從觀眾的角度來說,這顯然更加拉近了與電影之間的距離。

經過幾年的努力,無論早期的《湄公河行動》、《戰狼2》還是後期的《紅海行動》、《流浪地球》,觀眾對於主旋律電影的觀感體驗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未來,此類作品必然需要在類型和題材上作出更多的嘗試。如今,《攀登者》在類型和題材上的進一步拓展,某種程度上也是在延伸此類作品的“生命周期”。

2

場面

不同之處。

從目前得到的口碑反饋來說,《攀登者》在視覺效果上的“立體感”是其最大的標籤。

由於電影聚焦的是中國登山隊在15年的時間周期里前後兩次登峰的經歷,所以兩次登峰的差異化以及海拔超過8000米的奇觀化,是重要的亮點。

第一次登峰時,由於第二台階陡峭的地形,所以登山隊員通過搭人梯的方式登頂。人在極端大風中的搖擺,給予了電影很強的代入感。而第二次登峰時,15年後整個裝備的升級,讓登山隊員得以在登峰時安置影響無數登山者的“中國梯”。但由於是在特殊窗口期登峰,所以面對更加極端的天氣考驗。

從主創搭配來看,電影最終確定了徐克監製、李仁港執導。兩人的過往經歷主要以視效奇觀大片為主。而這部電影里險峻的珠峰和惡劣的天氣,本質上也給導演留下了充足的創作空間。

事實上,兩人也的確賦予了電影突出的視覺效果。整個珠峰隨着海拔的提升,整個風力會陡然增強,人在極端天氣下的艱難前行,不僅僅是和自然的對抗也是和意志的對抗。強風吹過,人在珠峰上的翻滾,飛盪增加了電影更多的“冒險”元素。尤其是在“第二台階”,電影多次對準這一特殊地形,通過業內最為頂尖的視效表現出了世界第一高峰的雪域奇觀。

無論是雪崩還是狂風,電影在視覺層面的效果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第二次登峰的過程中,大部隊遭遇強風,登山隊員趴在登山梯上被吹的“亂彈”,極富有想象力。

對於這部電影來說,視效效果的奇觀化是電影的標籤,也是電影在檔期內競爭的核心優勢。

3

破圈

共鳴。

對於《攀登者》來說“吳京”是一個永遠繞不開的標籤,也是電影能夠充分下沉最不應該繞開的標籤。

今年,整個電影市場在下沉上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尤其是三四線城市,票房下沉趨於停滯,這也是整個下半年電影市場所面臨的最大難題。國慶檔,在“強強對話”的競爭格局下,誰能掌握下沉的“話語權”誰就能搶佔競爭的有利身位。

吳京已經在電影市場兩次證明了自己的“下沉價值”,單《戰狼2》和《流浪地球》加起來票房成績就超過了100億,在100億的背後是吳京超強的個人辨識度和下沉的影響力。

而除了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以及客串的成龍從不同層面滿足了觀眾的需求,也因為各自的“個人標籤”給予了觀眾超高的認知。

另外,電影本身在主題上不再是傳統的“獻禮”,而是通過攀登去展現一種精神。這種精神,不再只是“大人物大事件大情懷”。由於電影類型的多元,在表達攀登精神上也更加多元。

在電影全球首映現場,屈銀華的女兒屈虹表示曾經覺得自己的父親“丟人”,因為走起路來像鴨子一樣,而且“一推就倒”。原因在於當時登山的過程中,屈銀華因為“赤腳”登山最終半個腳掌被截肢。

也正是因為這一“真實”的表達,其實更能體現出當時登山隊員“為國登山”的可貴。

同樣,1975年未能登頂成功的夏伯渝在69歲時成為了中國第一個依靠假肢登頂珠峰的人,完成了自己四十多年前未完成的夢想。這種“為己登山”的堅持同樣感動了許多觀眾。

除了“為國登山”的獻身精神外,其實每個人對於困難的堅持和勇敢,同樣是《攀登者》所希望去觸達的核心。這種雙重的主題表達本身就有極強的“破圈”可能性,也能夠讓大眾最大程度的感同身受。這種攀登精神,不僅僅是於國家層面的精神支柱,也是每個人於生活、於人生的精神支柱。

從這一點來看,《攀登者》作為一部獻禮片,在類型題材上的拓展和嘗試已經超脫出了原本的範疇。

《攀登者》在類型上的突破, 意味着什麼? - 陸劇吧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