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了現場卻贏了觀眾,我們太需要五條人這樣有態度的樂隊了

電視劇快訊 1576℃

最近,獨立音樂圈與綜藝節目有個火紅話題——《樂隊的夏天》與五條人。

對於五條人,許多歌迷應該都不太陌生。

早在2009年於廣州崛起,並自己發行前兩張專輯《縣城記》和《一些風景》時,就已受到藝文界、獨立音樂圈的廣大好評。

2010年以來,五條人曾多次受邀,在美濃黃蝶祭音樂會、流浪之歌音樂節演出。

2015年加盟摩登天空後發行《廣東姑娘》時,也曾巡迴演出,更得到當年第六屆金音獎的海外創作音樂獎。

之後發表的兩張作品《夢幻麗莎髮廊》、《故事會》,連貫為都市底層三部曲,與海豐話時期的縣城青年生活相較,雖然歌詞轉以普通話為主,但依然能感受他們誠實的眼睛、敏銳的耳朵,與強大的音樂說故事能力。

輸了現場卻贏了觀眾,我們太需要五條人這樣有態度的樂隊了 - 陸劇吧

五條人的作品,是很完整的藝術創作。從樂曲、歌詞、視覺設計、錄製到演出呈現、與音樂人好友們的合作,甚至接受訪談時的奧妙回答、自己寫的小說、文章,全都一貫地呈現出他們的美學與哲學。

五條人之所以被推崇,不只是因為他們很有趣,而是因為他們很有自己的中心思想。縣城青年時期的兩張作品,仔細聆聽,會被裡面細膩的典故、用幽默轉換的悲憫與深情所折服。

在獨立音樂圈對他們的極高評價中,不乏“珠江三角洲布魯斯民謠龐克、在中國最接近Bob Dylan的音樂人”這樣的貼切形容。在《樂隊的夏天》里,他們形容自己的音樂是土到掉渣,但他們音樂一點也不土。每張專輯裡暗藏的即興噪音段落,迷幻感十足的間奏或演奏曲,表面的旋律、唱腔像是很俗,但冷不防地就帶聽眾衝到另一個世界。

輸了現場卻贏了觀眾,我們太需要五條人這樣有態度的樂隊了 - 陸劇吧

在中國的獨立音樂中,五條人是一直在說故事、也很會說故事的樂團。聽他們的音樂,有點像是音樂版的賈樟柯或畢贛的電影,總是以底層小人物為藍本,以詩意的敘事在土俗煙塵里幻化出另類美感,勾勒與主流全然不同的視線、生活感與世界觀。鄉鎮里有文藝、有革命人物與傳說,都市裡有數不盡的流浪底層人。

他們可以唱《在城市裡找豬》這樣荒謬突兀、但仍發人深省的歌曲,也有詩意浪漫又意在言外的《我的頭髮就是這樣被吹亂的啊》。

聽他們的作品、看他們的現場,你會像崇拜明星一般地喜歡上他們,但又多了點像對詩人、小說家和哲學家那般難以言喻的敬意。

輸了現場卻贏了觀眾,我們太需要五條人這樣有態度的樂隊了 - 陸劇吧

在《樂隊的夏天》里,他們唱了三首舊歌《道山靚仔》、《問題出現我再告訴大家》、《阿珍愛上了阿強》、一首改編伍佰的《Last Dance》,以及最後兩次表演的新歌《世界的理想》與《地球儀》。聽眾從一開始因聽不慣而淘汰他們,到一次又一次地救回,再到最後竟然完全擁抱他們的新作,過程真是戲劇又魔幻。

原本,五條人過去11年的音樂生涯,是典型的獨立音樂與次文化的生成邏輯——在小眾里被認可,再慢慢擴大、發酵,並由持續的演出與作品,奠定他們的音樂價值,與在歌迷心中的地位。一開始這樣的次文化藝術家上電視,的確有點格格不入,至少當時仁科及阿茂的表現,還是率性而不在乎的,也因此被認為有趣、或太搞笑。

輸了現場卻贏了觀眾,我們太需要五條人這樣有態度的樂隊了 - 陸劇吧

但走到最後,雖然他們還是很能保有自己的本色,音樂實力與魅力也毋庸置疑,死忠歌迷還能聽出改編《Last Dance》的前奏偷偷加入的《夢幻麗莎髮廊》音符而感到驚喜,非歌迷的聽眾又更增好感。然而,原本以為的鬧劇,變成過於美妙的喜劇,總讓人有點措手不及。

我們不禁要問:已有地位的獨立樂團、小眾音樂風格的樂團,去上全國性的電視綜藝節目,到底想要什麼?又會有什麼後續效應?

輸了現場卻贏了觀眾,我們太需要五條人這樣有態度的樂隊了 - 陸劇吧

《樂隊的夏天》第一季在2019年開播以來,可說是中國獨立音樂、搖滾樂團的新里程。幾個集結中國獨立音樂作品及藝人最重要的唱片公司。

包括摩登天空、太合音樂、街聲都是這個節目主要的合作對象。顯然,讓獨立音樂主流化,讓樂團及多樣化的小眾音樂類型,被大眾認識、接受,甚至喜愛,並走向商業化與產業化,應該是這個“獨立音樂產業、節目製作、播映平台”的三方合作案,最為野心勃勃的目標。

輸了現場卻贏了觀眾,我們太需要五條人這樣有態度的樂隊了 - 陸劇吧

從去年第一季到今年的第二季,有愈來愈多一線的、成軍超過10年、20年的中國重量級獨立樂團都去上節目。比如新褲子、Joyside、刺蝟、後海大鯊魚、重塑雕像的權利、野孩子、Carsick Cars;也不乏一些知名樂團,如旺福、皇后皮箱、椅子樂團,接連去參賽。

這樣豪華的陣容,讓香港樂評人及詩人廖偉棠自陳:我好幾次要動筆寫都忍住了,因為參賽的樂隊里有太多我的老朋友……我從一開始就不忍心看。

原因是太多愛團上了這綜藝節目,很難讓原本就喜愛他們的歌迷冷靜下來。畢竟這類比賽形式的真人秀節目,以評審、觀眾投票評分,淘汰後還可再投票將參賽者撈回、參加復活及PK賽等。

輸了現場卻贏了觀眾,我們太需要五條人這樣有態度的樂隊了 - 陸劇吧

種種綜藝選秀、商品置入的套路,雖然能協助過去較為邊緣的搖滾樂及樂團,有機會被一般民眾認識;但很可能,搖滾樂團的本色、獨立音樂的多樣性,以及次文化的價值觀與風格,也會在這樣的綜藝里被扁平化、被消費,甚至被引導、被扭曲。

但不可否認,《樂隊的夏天》第一季結束後,受歡迎的幾支樂團的確都到達生涯另一高峰。

比如新褲子、刺蝟,不僅有更多商演及代言機會,演出費上漲、巡演場次也不斷上升,數位音樂平台上聆聽次數大幅躍升,背後的唱片及經紀公司的營運也更加穩健。

輸了現場卻贏了觀眾,我們太需要五條人這樣有態度的樂隊了 - 陸劇吧

與過去的獨立音樂市場相較,《樂隊的夏天》的商業效益已讓樂團的身價,不可同日而語。每集節目結束後,數位音樂平台的點播排行,也是一大看點。

此外,在剛結束的十一假期中,據說各音樂節在安排演出名單時,只區分“上過樂夏”,以及“沒上過樂夏”這兩類樂團。上過《樂隊的夏天》而有全國知名度的樂團,演出費能上漲20倍,各種商品代言及巡演、採訪、合作機會蜂擁而至,樂團周邊商品及線上商店也令歌迷趨之若鶩。

在中國音樂節市場中,一線樂團擁有一場40萬人民幣的身價,可見具知名度的獨立樂團,似乎早已不是生計無以為繼的窮苦藝術家。

如痛仰、新褲子,或在兩岸也很受喜愛的萬能青年旅店,享有明星級的千萬年收入,已是現在進行式。

輸了現場卻贏了觀眾,我們太需要五條人這樣有態度的樂隊了 - 陸劇吧

那麼除卻實質收益,《樂隊的夏天》對已有知名度的獨立樂團,究竟有何吸引力?

首先,節目高規格的演出舞台、聲光效果及音響設備,在專業的攝影收音錄製下,的確可留下不同於過往經驗的電視演出畫面。而透過高知名度的影視平台,將自己的音樂傳送到更廣大的聽眾面前,對小眾文化菁英樂團而言,也很有吸引力。甚至對成軍較久、原本歌迷及市場已達天花板的老團而言,上節目也是可擺脫停滯的新刺激,是將他們的藝術再擴大傳送的好機會。

其次,對較年輕的樂團而言,上節目是另一個希望。有些樂團除了是想來開開眼界體驗大型節目的運作、認識過去一直耳聞的其他音樂人、獲得交流機會外,因為音樂生涯才剛開始,上節目對現狀損失不大;若效果好,反而能創造新局。

輸了現場卻贏了觀眾,我們太需要五條人這樣有態度的樂隊了 - 陸劇吧

如此看來,對老團或新團而言,不論會否一直留在節目里,曾在這樣高知名度的大眾電視節目中演出,仍是不錯的資歷。不少樂團的現場演出效果,獲得很大迴響;一些小眾樂風如後龐克老團重塑雕像的權利,即興噪音搖滾的Carsick Cars,也在節目里留下的高水準現場,令人動容。

可是,到《樂隊的夏天》參賽並不保證成功,也仍有風險。首先,《樂隊的夏天》仍然是個影視綜藝節目,它有自己的邏輯。在節目中,這些成名樂團的吸引力,還是較為戲劇性的名人與明星形象,以及隨着社群媒體話題起伏的熱度。節目也常運用訪問及剪接,讓音樂人為自己的歌曲說一個動人的故事,結果也會反映在投票分數上。

輸了現場卻贏了觀眾,我們太需要五條人這樣有態度的樂隊了 - 陸劇吧

說到底,電視綜藝節目的邏輯,還是商業媒體、大眾市場、明星工業的文化生產模式,而不是獨立音樂賴以成長的、由下而上孕育而出的次文化模式。數百個樂團參與後的層層淘汰,因為《樂隊的夏天》而能走入主流市場的音樂人,大多是金字塔頂端的少數樂團。

《樂隊的夏天》所帶來的潮流及知名度,可以使用多久?很可能也會很快隨着新的熱度轉移而消退。主流大眾,難說會有耐心一一記住參與的樂團們,更遑論去仔細聆聽、研究他們的音樂。

輸了現場卻贏了觀眾,我們太需要五條人這樣有態度的樂隊了 - 陸劇吧

在電視節目中,次文化異質性的展現仍有限制。一些與主流相異的價值觀、生活方式與文化內容,不可能全然展現,也不見得能被理解與接受。即便有些較有個性的片段,也會被修整、剪輯,或不斷添加眉批,符合節目宗旨及娛樂效果,才會播出。獨立音樂那種以現場音樂、小眾歌迷互動為主的次文化形式,很難被重現與感受。

再加上節目與商業的緊密關係,雖不是罪惡,但卻是節目的背後靈。不斷出現的贊助商橋段,各種提示、試飲、反覆重述商標口號,幾輪下來,即使不是什麼嚴肅音樂、也算有幽默感的藝術家,到底可以忍受這種不相干、不相及的商業插入與並置到什麼程度?這應該是在乎美感、對美學有堅持的音樂人的一大考驗。

輸了現場卻贏了觀眾,我們太需要五條人這樣有態度的樂隊了 - 陸劇吧

總的來說,這類節目是有助益的,但也是有后座力的。要上還是不要上?還是一道綜合自身狀況、局勢及未來可能,且需要精算的方程式。

但以旁觀者角色,《樂隊的夏天》攪動的波瀾有點像是個十字路口。許多在搖滾、獨立音樂中已成立多年、擁有聲望的音樂人,面對像是“to be or not to be”的難題——要不要上節目?或是否支持你喜歡的樂團去上節目?變成像是天人交戰的掙扎。

輸了現場卻贏了觀眾,我們太需要五條人這樣有態度的樂隊了 - 陸劇吧

五條人上節目後,有些原來的歌迷有點心痛,總覺得被綜藝節目消費了。若參加久了,音樂人、音樂因此而變質,原本自在的創作與生活被迫變化,更是得不償失。當然,對創作者而言,大家都想讓更多人聽到自己的音樂,對自己的定力也都有信心,但是否要用這種方式,就是個選擇。

但是對於五條人來說,這難題有點像是要不要去寫補助、領補助?或是要不要去報名金音獎、金曲獎?總之,兩岸對獨立音樂的推動方式,有趣地,走上兩條不同路徑。看來,這十字路口上的選擇,就是一個說服自己的方程式,而不是說服別人的方程式。那回到獨立音樂的文化邏輯呢?

有基礎的歌迷逐步擴大,不那麼透過電視綜藝的扭轉及放大,不那麼在意媒體的浪頭及消費邏輯;也許很平淡,甚至是自嗨,但感覺是在細水長流地培育歌迷,培育文化。那麼,作為喜愛音樂的觀眾,我們也需更心知肚明,才算是一直涵養吧。

輸了現場卻贏了觀眾,我們太需要五條人這樣有態度的樂隊了 - 陸劇吧

標籤: 電視劇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