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的評價為何兩極分化:想象中的"囧"與現實中的"媽"

娛樂頭條 1910℃

2015年,在徐崢導演的《港囧》深圳首映式上,徐崢開玩笑地問現場的小朋友們:誰知道在影片開頭,他和女主角趙薇在做什麼?一個八、九歲的小姑娘淡定地回答:"你便秘。"(徐崢在電影中有便秘的毛病)

《囧媽》的評價為何兩極分化:想象中的"囧"與現實中的"媽" - 陸劇吧


可見,對於藝術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一千個人心目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如伊朗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說的:"觀眾應當從一部電影中,看到100部他們自己的電影,每一名觀眾都可以看到他自己的電影。"

2020年這個不平靜的春節,徐崢導演又獻上了他的第四部"囧"片——《囧媽》。《囧媽》上咉六天,目前豆瓣評分6分,僅比《港囧》高0.3分,但與《港囧》的一片詬病不同,《囧媽》的評價兩極分化明顯,喜歡的感動落淚,批評的失望至極。

《囧媽》的評價為何兩極分化:想象中的"囧"與現實中的"媽" - 陸劇吧


主觀意識形態的東西直接受觀者的人生經歷、教育背景和三觀影響。可能會因為一句台詞觸動了內心的隱痛而喜歡,也可能因為一個情節不被認可而不喜歡。

《囧媽》的爭議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點。

一、囧笑不笑?

《人在囧途》系列奠定了徐崢喜劇導演的地位,而《我不是葯神》讓徐導看到了喜劇外衣下探討嚴肅社會問題的可行性。徐崢在一次採訪中曾直言,並不是自己主動選擇做喜劇演員和導演,自己也不是一個搞笑的人。而徐崢最想合作的導演是中國“最文藝”的導演婁燁。可見“山爭哥”的別樣情懷。

《囧媽》的評價為何兩極分化:想象中的"囧"與現實中的"媽" - 陸劇吧


每個導演心中都有自己想要追求和表達的另一種情感。《囧媽》可以看成是徐崢從喜劇商業片向溫情文藝片的過渡產物,是披着喜劇外衣的感情片,只可惜這外衣有點"囧"。片中笑點不多,梗又老套又生硬,讓想延續《人在囧途》和《泰囧》效果的觀眾有些失望。走錯房間被揍的劇情在《人在囧途》中己被用過,賈冰的台詞承包了全片大部分笑點,可也只是隔靴搔癢。

《囧媽》的評價為何兩極分化:想象中的"囧"與現實中的"媽" - 陸劇吧

徐崢的角色定位始終是事業有成、生活尷尬的中年男人,他本身並不搞笑,他需要象王寶強、包貝爾這樣的搭檔充當"笑氣",來激發出他自身境遇中的笑點,甚至是一個"豬隊友"。所謂用角色推動劇情。

而沒有了"隊友"的徐崢"孤軍奮戰","笑"不出來,無論是兄弟郭京飛,還是客串的沈騰、黃渤,過於刻意甚至隨意的安排,都沒有達到觀眾想要的喜劇效果。

老戲骨黃梅瑩塑造的"媽媽"形象是符合劇情要求的,只可惜並沒有"囧"的感覺。當年張衛健與恬妞飾演的母子,周星馳與苑瓊丹飾演的母子,二人互相捧逗烘托,成就了角色和影片的經典。

《囧媽》的評價為何兩極分化:想象中的"囧"與現實中的"媽" - 陸劇吧


如果徐崢不把這部影片定位為"囧系列"之一,不做喜劇片而就是一部探討親子關係的感情片,當觀眾不用看"囧"片的心理來觀影時,也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是商業上可能需要冒一些風險。

二、囧題不解?

《囧媽》中有兩條感情線,主線是母子情,副線是夫妻情。這兩年的影視劇聚焦親子關係的比較多,《流浪地球》、《銀河補習班》、《葉問4》等等,也是因為現在零零後、九零後已成為觀影主力,而他們主要社會關係和矛盾就來自與父母的相處。

《囧媽》可以分成上下兩部分來看,上半部分是火車上,下半部分是下車後。火車上的部分集中於展現母子矛盾,那些爭吵拌嘴互懟,誰也不能同意對方,誰也不能說服對方,誰也不能改造對方,象極了我們平時與父母相處的時光。

《囧媽》的評價為何兩極分化:想象中的"囧"與現實中的"媽" - 陸劇吧


很多喜歡《囧媽》的觀眾都是被影片後半段中的"母子情"所打動。我個人也覺得後半段比前半段要好一些。儘管"遇熊"的這種情節太魔幻,有生搬硬套之嫌,但母親救兒子,以及兒子背母親在冰河上奮力奔跑時所流露的真情實感,還是讓人淚目。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路,父母去,人生只余歸途。

《囧媽》提出了親子關係的問題核心:控制與改造。正如徐崢說的:"你的心裡住着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他應該吃幾塊紅燒肉,臉上的肉橫着長還是豎著長,什麼時候要孩子,膀胱幾點鐘排水,你全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這麼多年,難道你就沒發現嗎?我並不是你想象中的兒子"。

改造失敗的後果就是失控,就象提出問題並不代表解決問題一樣,這也是影片讓人詬病較多的地方。不是所有親子矛盾都能用生死或者雞湯來解決的,普通人的一生都不會遇到需要親人為自己犧牲生命的時刻,而日積月累的習慣與相處模式,也不是幾句話就能觸動改變的。

《囧媽》的評價為何兩極分化:想象中的"囧"與現實中的"媽" - 陸劇吧


如果徐崢在影片後半部分,主要圍繞母親在劇院唱歌遇到困難,兩人共同面對共同解決,由此互相了解,互相理解,互相妥協,互相尊重,最終和解,或許更有說服力。畢竟,矛盾產生的根源就在於不理解不信任。

姜文說,不被父母認可的人生是遺憾的。子女需要父母的信任,父母也需要子女的理解。日常關係需要在日常事情中解決,才能更加引起共鳴。

三、囧情不再?

《人在囧途》系列前幾部,基本都是圍繞夫妻關係問題展開,徐崢的"中年危機"清晰明了。而《囧媽》是以母子關係為主線,夫妻關係為副線,徐伊萬和張璐是一對"走着走着就散了"的"創業"夫妻,事業成功了,感情也走到了盡頭。

《囧媽》的評價為何兩極分化:想象中的"囧"與現實中的"媽" - 陸劇吧


這也是徐伊萬面對母親,既愧疚又煩躁的原因。不能對母親言說的夫妻矛盾,怕她擔心,怕她着急,怕她嘮叨,怕她插手。這一點還是從側面起到了激化主線矛盾的作用。

尤其面對這道感情題,徐導沒有用大團圓的結局,而是選擇了釋然與放手,詮釋了愛不是控制與改造,而是尊重與接受的主題。

《囧媽》的評價為何兩極分化:想象中的"囧"與現實中的"媽" - 陸劇吧


只是這條感情線並沒有鋪陳展開。主副線之間也缺少互動交織,並沒有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甚至有些格格不入,各行其事。似乎只是為了填充和拉長劇情。

袁泉的角色有點尷尬,她本身是美麗知性的定位,出現在一部喜劇片中,有些氣場不對。而且人物設定單調,沒有張力,除了電話就是電話,換了別的女演員也一樣能演,並沒有發揮出袁泉的特點,對角色塑造沒有什麼幫助。

《囧媽》的評價為何兩極分化:想象中的"囧"與現實中的"媽" - 陸劇吧


如果換成一名擅演喜劇的女演員,增加一些喜劇效果,可能更符合劇情需要。或者影片就走感情片路線,讓袁泉這個角色再飽滿立體一些,多給她一些發揮空間,使"夫妻情"這條副線成為主線的有機補充。

結語

前蘇聯電影大師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曾說過:"一個人置身於變幻無窮的環境中,讓他與數不盡或遠或近的人物錯身而過,讓他與整個世界發生關係:這就是電影的意義"。

這些環境,這些人,甚至這個世界,可以是現實里有的,也可以是想象出來的,重要的是用電影語言,將各個點之間建立起完美聯繫,說圓一個故事,直擊觀眾的心靈。

徐崢導演和很多電影人都在探索商業與藝術的結合之路。無論是搭乘"囧"系列快車,還是用袁泉、郭京飛等明星吸引關注,究其根本都是要有立得住的劇情,讓"囧"和"媽"能完美融合,讓想象的光照進現實里。

《囧媽》的評價為何兩極分化:想象中的"囧"與現實中的"媽" - 陸劇吧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