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捕手中》: 電影主角早已註定, 那麼何來這是誰的故事

電影快訊 1402℃

電影《心靈捕手中》,當時的馬特達蒙還青澀無比,大本也略顯得瘦削,年輕的卡西還留着一頭放蕩不羈的金髮。直到二十年後的今天,當昔日的少年已經榮膺影帝,我才有機會細細品味這一電影。首先關於電影而言最重要一點便是,這是一個關於誰的故事。或許這個問題在多數人眼裡顯得有些奇怪,明明電影主角早已註定,那麼何來這是誰的故事這一論點?其實答案很簡單,作為一部電影而言,特別是一部優秀的電影而言,呈現給世界的便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可能展現的形式略有側重。

然而實則對於觀眾而言,故事中總有那麼一個人物,或許是主角,或許是配角,或許是反派,甚至是不起眼的小人物能給人以獨特的啟發。此等獨特啟發之下的人物其實才不同人眼中的故事主角吧。對於一部婦孺皆知的電影,故事主要內核必然需要通俗易懂而又能引起觀影者共鳴;不出意外,馬特達蒙所飾演的主角呈現給大家便是兩種最為樸實無華而又無比沉重的元素—愛情和成長。

接着從心理醫生的輔導,主角內心的掙扎,掙扎過後的反省和成長到最後為了愛情和自由所做出的決定。一條跌宕起伏而又波瀾壯闊的故事線便把愛情和成長這兩個元素展示的淋漓盡致。然而或許與大多數人不同,筆者眼中的主角,或者最為令人感觸的角色,卻是那個最終失魂落魄的藍波教授。從一開始寫下數學難題,到發現主角之後對於他的極力培養,渴望他能夠在數學上有舉足輕重的建樹,到主角為了內心的自由離開數學之後的落寞。

然而藍波教授似乎一直在營造一個高傲,自私,偏執的角色。作為一部勵志的電影,幾乎客串了半個反派的角色,一意孤行的約束和框定主角的人生。所以我想大多數人都無法理解為何在這個數學教授身上,能有所謂的影響和啟迪。想要說清楚這個道理,必然要先從似乎一切的誘因—field medal講起。或許由於是數學領域,一些人對此並不熟悉,而略有熟悉的人也只是往往把他視為數學中的諾貝爾僅此而已。

原因很簡單現代高等數學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了其他領域遠遠不能消化的範疇,對於大多數的數學家而言他們的研究對於社會和生活在短期內已經沒有了實際意義。便如駕駛着一艘駛向遠方的扁舟,大多數人已經無法確認前方是否還有大陸,然而他們還在不知疲倦地駛向遠方。基於此,菲爾茲獎的成立便是對於在無垠的大海之中堅持向前的肯定,所以與其說這是一種對於價值的衡量,不如說是一種對於數學探索精神的肯定。

片中的藍波教授便是如此,本身作為一個菲爾茲獎的獲得者必然具有其所需有的匠人精神。表現給世界的是傲慢和偏執,背後則是無數個夜晚只有孤獨相伴,在微分幾何或者組合數學領域的探索。他從主角的身上看到了年輕的自己,同時也是更有才華的自己,於是便伸出橄欖枝,邀請他一同進入知識之海一起探索。或許一直念念不到所謂渴望主角對於數學傑出領域的貢獻,內心深處或許僅僅渴望能找到一個同路之人,一起度過厚重而又卓絕的餘生吧。

最後從他癱倒在地板之上的無奈不難看出,與其說是可惜數學領域一個人才的消失,不如說是一個潛在的知音的逝去吧。對於主角的決定來說,我始終認可而又尊重,對於自由而言本就是高於生命而存在。只不過從蘭博教授這一配角的身上看到了一些有趣的特質,一些同感的思想,讓我認為他在此故事之中最為精彩,僅此而已吧。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