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勸導小丑是什麼魔性的場面? 老哥聽說過“彪學”嗎?

電影快訊 1263℃

"你以前那頭型呢?你得支棱起來啊!"

小丑,蝙蝠俠的死敵,美國漫畫的經典角色,DC今年剛給他出了部電影並在全球範圍內狂吸了十多億的票房並收穫了一致好評。

趙本山勸導小丑是什麼魔性的場面? 老哥聽說過“彪學”嗎? - 陸劇吧趙本山勸導小丑是什麼魔性的場面? 老哥聽說過“彪學”嗎? - 陸劇吧趙本山勸導小丑是什麼魔性的場面? 老哥聽說過“彪學”嗎? - 陸劇吧

(各個版本的小丑和小丑女)

由於其R級的性質,自然未能引進國內院線——但就在前幾天,有個視頻忽然的就在B站火了,播放量衝到快四百萬:

通過鬼才up主的剪輯,喜劇演員趙本山老師坐在了患有心理疾病、即將墮落的底層失業人員亞瑟面前,用東北普通話開始了"話療",勸導其堅強起來面對生活......還帶他上街扭了大秧歌。

由於場面要素過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裡還是建議沒看過的人眼見為實親眼體會一下這個牛逼的作品......同樣,在視頻的下方也留下了觀眾的各種人才發言:

"亞瑟即刻前往劉老根大舞台,藝名已經想好了,就叫周可兒(Joker)。"

"你這小玩意的立意比整部《小丑》還高。"

"眾所周知,哥譚就是鐵嶺。"

"小丑好了,蝙蝠俠瘋了......"

"趙本山勸導小丑"為啥會突然火起來,甚至熱度反壓了原版電影一頭?這個原因細分析起來,要素可以說是溢出了,而且毫無疑問和今年普遍文化自信的社會氛圍有一定的關係——但和時政相關的東西,在這裡說的太多,太容易拉胯。

但即使不談時政,這話題可以說的還是很多、很有意思。先說一下我自己在看到這個視頻的時候的個人感受:神之剪輯,配合度極佳,有內味了,但,並沒有很驚訝。

我不驚訝的理由是這樣的東西我其實看得非常多,這個視頻嚴格來說其實屬於"彪學"的範疇,彪學指的是B站上以"德彪的奇妙冒險"為首的一群up主以電視劇《馬大帥》的主角"范德彪""馬大帥""翠花"為主角進行剪輯、渲染、配音等方式二次創作,用來演繹一些看起來非常高逼格的電影(如王家衛、《教父》、《美國往事》、《無間道》當然也包括小丑)的系列視頻,造成了非常奇妙的效果。

明明他們的本質是東北衰落背景下,開原市裡的普通、甚至有點寒酸的小市民、小農民的一群普通人,但是經過二次加工,他們可以是港片里的警察,美國黑幫教父,文藝片里憂鬱的中年人,鐵嶺也可以是哥譚。一個土,一個洋,相撞在一起,就好比咖啡配大蒜的比喻——本來就很有喜劇色彩。

但是妙就妙在up主們對待土和洋那不卑不亢的態度:咖啡就一定比大蒜高貴嗎?文藝片就比《馬大帥》有逼格、有內容嗎?俺不覺着,俺覺得咖啡很好,大蒜也很好,只要俺喜歡怎麼吃都好。一下子就把"欣賞"這個行為拉回了它的本質。我從"彪學"剛開始不久就開始關注它了,彪學其實對up主的要求很高,因為它要求up主同時擁有鑒賞雅和俗的能力,又要敏銳的發現它們的共同點——人性的共同點。

只有這樣的觀察力,才能敏銳地察覺到《馬大帥》和《小丑》的共同點:剝掉美國大片、超級英雄反派這樣的光環,亞瑟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個社會治安很差的城市裡、孤獨敏感的、患有一定精神疾病的底層喜劇演員,後來還失業了,所以發狂變成了後來的小丑。而馬大帥是一個同樣生活在縣級市裡、掙扎在生活里的"大哥"(其扮演者趙本山的經歷和亞瑟有異曲同工之妙),後者對前者的照顧和勸阻本來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哪怕他們國籍不同,也來自根本不同題材的作品。

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只是我們從前電影工業不夠發達,在某種意義上,太看重外國片的逼格了。我還清晰地記得當年看《阿凡達》電影院里擠滿人的場面,那個時候一張Imax電影票九十塊,不知不覺地就覺得看電影是很奢侈的事:美國電影等於特效,等於極致的視聽享受,等於高逼格,等於一個遙遠、富裕、發達的世界......反正比中國電影拍的好。那個時候覺得超級英雄和個人英雄主義是想象力很豐富的玩意兒。

但是看了十年美國電影,總算也看出來了,全是一模一樣的套路,美國人就會那一套。虛假的觀影光環消失後,重新拾起二十年前的電視劇,宛如重新發現的一件老家什,哪裡都值得細細觀摩一番。我們終於發現了,外國人其實也是這樣的普通人,也是馬大帥、范德彪......

"彪學"是一場簡單的惡搞嗎?我認為不,它其實是對經典的解構和重新構建——透過彪學,我們彷彿看到了電影的本質。

但彪學還遠不是網絡空間里第一次解構國外的作品,摸着這條線摸過去,我們還有更驚人的發現......(暗示關注接下來幾天可能更新的下一章)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