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真事改編作品風險高, 兩部頒獎季新片捲入麻煩

電影快訊 1436℃

今年頒獎季,有兩部志在衝擊奧斯卡的電影,不約而同引發爭議。這兩部作品都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也都由知名演員擔綱主演,卻都因為人物原型的親友的抗議,捲入不小的麻煩之中。

《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污名化新聞從業女性?

兩部之一是由現年89歲的大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的《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Richard Jewell),主人公是2007年去世的一位名叫朱維爾的保安。1996年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期間,他在百年奧林匹克公園內發現一枚炸彈後,第一時間通知警方,並且幫忙撤離附近人流。雖然該事件最終還是造成了1人死亡,111人受傷,但若不是因為朱維爾較早發現炸彈,原本可能造成更多的傷亡。然而,事後他卻被聯邦調查局誤認為是嫌疑人,受到了所謂的“媒體審判”,名譽嚴重受損。最終,警方捕獲真兇,朱維爾洗清所有嫌疑,但不久之後就因糖尿病去世,年僅44歲。

當時,亞特蘭大地方報社《亞特蘭大憲法報》(Atlanta Journal-Constitution)率先披露,聯邦調查局已將理查德·朱維爾視為犯罪嫌疑人,懷疑他因為人生失意,故意投放炸彈,然後自己報警,好藉機為自己樹立起英雄形象。事後,朱維爾將《亞特蘭大憲法報》等多家媒體告上法庭,要求恢複名譽,賠償損失。但該案訴訟過程持續多年,直至朱維爾去世仍未結案。最終,亞特蘭大法院判決其敗訴,此時朱維爾已離世四年。

1997年7月,美國司法部長公開表示,當初聯邦調查局泄露案件信息給《亞特蘭大憲法報》的做法很有問題,當局應該向他表示歉意。如今,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將這一事件搬上銀幕,卻因為影片中的一處細節,惹來了《亞特蘭大憲法報》的強烈抗議,後者近日甚至威脅要將出品方華納兄弟告上法庭。

真人真事改編作品風險高, 兩部頒獎季新片捲入麻煩 - 陸劇吧

奧莉維亞·王爾德飾演凱西·斯克魯格斯

在影片中,由奧利維亞·王爾德(Olivia Wilde)飾演《亞特蘭大憲法報》女記者凱西·斯克魯格斯(Kathy Scruggs),當初正是她與人聯合撰寫了那篇懷疑朱維爾清白的頭版文章。影片中有一場戲,描寫她為得到這份情報,與由喬恩·哈姆(Jon Hamm)飾演的聯邦調查局探員上了床,而且台詞暗示,她過去也曾不止一次用這方式獲取警方報料。正是這一情節,惹來了《亞特蘭大憲法報》現任主編賴利(Kevin Riley)的強烈不滿。他公開批評這是對於新聞媒體女性從業人員的污名化,不光毫無根據,而且放在這麼一部強調媒體要不信謠、不傳謠的電影里,更是顯得錯上加錯。

起初,華納方面和導演伊斯特伍德都未針對這一批評做出任何回應,只有演員奧利維亞·王爾德自己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她並不覺得此處情節有多少問題,也不希望外界因為這段小插曲而模糊了焦點,忽略了整部影片要表達的內涵。

本周,眼見華納毫無表示,《亞特蘭大憲法報》再下重手,請來了著名的好萊塢律師馬丁·辛格(Martin Singer)作為代理,向華納和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發去了長達七頁的公開信,要求對方立即發表公開聲明,說明《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部分情節純屬想象,是為達到戲劇目的而做出的藝術性再創作。另外,《亞特蘭大憲法報》要求該片稍後公映時,必須在明顯位置附上這一聲明。不然的話,馬丁·辛格這位馳騁好萊塢三十多年,客戶包括施瓦辛格、史泰龍、布魯斯·威利斯、斯佳麗·約翰遜等無數明星的著名律師,就要把華納和伊斯特伍德告上法庭。

真人真事改編作品風險高, 兩部頒獎季新片捲入麻煩 - 陸劇吧

《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海報

《亞特蘭大憲法報》主編賴利先生告訴媒體,自己是在上月美國電影學院電影節上看的這部電影,當時就對這處情節非常不滿;雖然自己與凱西·斯克魯格斯女士並未做過同事(她在2001年時因服食止痛片過量去世,享壽也僅42年),但據他所知,關於她靠跟人上床來換取新聞的說法,純屬胡編亂造,這是針對女記者的一種刻板印象,以往在類似於《沒有惡意》(Absence of Malice,1981)和《感謝你抽煙》(Thank You for Smoking,2005)等電影里就都有過,但放在如今這個強調女性權益的好萊塢新時代,更顯得不合時宜。

12月10日,華納方面終於給出正式回應,表示堅決不會退讓,態度相當強硬。在他們看來,女記者那篇文章直接影響到了朱維爾的清譽,報社難辭其咎。“理查德·朱維爾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我們這部電影要說的是他的故事,要恢復他的名譽。”而《亞特蘭大憲法報》如今這一系列操作,在華納看來,純屬故意模糊焦點。如果要打官司的話,華納願意奉陪到底。

歷史悠久的《亞特蘭大憲法報》不僅是亞特蘭大市的第一大報,而且在整個喬治亞州都有很大影響力。按照主編賴利先生的說法,報社上上下下都對伊斯特伍德這部新片很不滿意,為此他們最近還專門刊發了一整版為女記者斯克魯格斯恢複名譽的文章,在文中,報社老員工紛紛發言,回憶他們心目中那位兢兢業業的女記者。當初與她聯名撰寫那篇爆料文章的報社男記者也表示,這部影片拍攝前後從沒人聯繫過他這位當事人來核實細節,最終的結果就是“顛倒黑白”。

《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12月13日即將在北美公映。據已經看過該片的媒體表示,其實影片結尾處本就附有一段常規操作式的免責聲明:“本片基於真實歷史事件而來,部分台詞、事件和人物是為達到戲劇目的而重新創作的。”換句話說,《亞特蘭大憲法報》和華納的官司,恐怕很難真的打得起來。

蘋果新片《銀行家》發行遇阻

相比《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另一部新片《銀行家》(The Banker)的情況或許要更為複雜一些。該片本該是蘋果公司年底新推出的流媒體平台Apple TV+上的開台大戲之一,結果卻因為一場糾紛推遲發行計劃,前途未卜。

《銀行家》由“獵鷹”安東尼·麥凱(Anthony Mackie)和老戲骨塞繆爾·L·傑克遜(Samuel L. Jackson)聯袂主演,講的也是真人真事。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黑人地位依然相當之低,他倆飾演的主人公加雷特和莫里斯雖然靠做房地產發了財,但想要進軍銀行業時,卻仍受到法條制約,無法實現夢想。於是,他們想出了移花接木的辦法,找了一位白人小年輕來“扮演”自己銀行的老闆,而他倆卻喬裝成了其手下的司機和清潔工,暗中操控銀行的經營。

真人真事改編作品風險高, 兩部頒獎季新片捲入麻煩 - 陸劇吧

安東尼·麥凱(右)和塞繆爾·L·傑克遜

《銀行家》在2018年秋季開始拍攝,成本約1100萬美元。2019年7月,蘋果公司買下了影片版權,據說他們當時十分看好這個黑人傳奇故事的積極社會意義,以至於只看了十分鐘成片片段,當即就拍板決定拿下版權。原本,蘋果公司準備拿着《銀行家》來衝擊今年頒獎季,為Apple TV+爭取一個開門紅。起初,這項計劃推進順利,影片拿到了11月21日美國電影學院電影節閉幕影片的黃金機遇,很被媒體看好。

但就在11月20日,蘋果公司臨時宣布《銀行家》放映活動取消。起初,公司並未公布具體細節,只說是有技術原因。幾天之後,蘋果公司追加宣布,該片原定12月6日的全美院線公映因故推遲,原定2020年1月30日的Apple TV+平台上線,同樣也需要延後。直到此時,外界才了解到《銀行家》已深陷麻煩之中。

由安東尼·麥凱飾演的伯納德·加雷特(Bernard Garrett)早已去世,他生前共有過兩段婚姻,與第一任妻子生下的兒子小伯納德·加雷特正是父親這個故事的版權所有者,也掛名擔任了本片的聯合製片人。老加雷特的第二任妻子,為他育有二女,如今正是她倆公開指控這位同父異母的哥哥當年曾對自己長期性侵。姐姐辛西婭·加雷特表示,電影《銀行家》由劇本創作到拍攝完成,從來沒人來徵詢過她們姐妹倆的意見,哥哥當年對她們伸出魔爪,妹妹謝拉·加雷特那時候甚至都還未成年。她呼籲影片必須要和這個侵害幼女的魔頭劃清界限,還她們一個公道。

事發之後,小伯納德立即否認了兩位妹妹的性侵指控,但也宣布就此不再掛名《銀行家》聯合製片人。這部影片的故事創意,其實最初來自於老伯納德本人,他一直希望自己和莫里斯的傳奇故事能為更多後人所知,所以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找了兩位編劇朋友來寫這個劇本。在他去世多年之後,兒子拿着這個故事,找上了好萊塢製作人,數易其稿才拍成了這部《銀行家》。

然而,在影片整個故事中並無主人公第二任妻子與她兩位女兒這三個角色。一方面,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製作方和蘋果公司從沒想到過要去聯繫一下辛西婭姐妹;另一方面,除指控哥哥性侵之外,辛西婭·加雷特還指責《銀行家》劇情上歪曲事實,是哥哥故意把她們母女三人排除在外,也是基於這個理由。

真人真事改編作品風險高, 兩部頒獎季新片捲入麻煩 - 陸劇吧

《銀行家》海報

上周,本片導演喬治·諾非(George Nolfi,代表作《命運規劃局》)聯合兩位主演以及幾乎全體演職人員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雖對受害方表示高度同情,但也堅稱影片本身並無問題,其故事並非取自小伯納德的單方說法,而是源自於老伯納德留下的劇本底稿和創作者多方走訪後獲得的第一手材料。截至目前,雙方仍未達成和解,蘋果公司也未宣布《銀行家》接下來何時會重啟上映。

值得一提的是,其實辛西婭·加雷特早在2016年就出版過回憶錄《浪女回頭》(Prodigal Daughter: A Journey Home To Identity),書中就寫到過被哥哥性侵的事。顯然,影片製作方與發行方,或者就是不知道此書的存在,或者就是知道了也沒引起足夠重視,原本有可能早做預案的事情,最終釀成了如今的尷尬局面。

辛西婭曾經告訴媒體,讓她非常氣憤的是《銀行家》製作方的態度。她早在今年年初得知該片正在製作時,就聯繫過片方,希望和對方談一談,但始終沒有收到迴音。直到上月4日,蘋果公司發布《銀行家》預告片,眼看就要首映,她又聯繫了蘋果。“我們當初只是希望雙方可以私底下談一下,看看要怎麼處理才好,並不是要經濟賠償,我們要的是有人能聽取我們這一邊的說法,然後大家看看有什麼辦法來彌補錯誤。我們不希望這個性侵者能從這部電影中獲利,不希望他就那麼欺騙大家。我們主動聯繫了蘋果,然後就是等待,最終等來了他們拒絕見面的回復。這讓我們非常難過。”

事實上,類似《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和《銀行家》這種取材於真人真事的電影作品,一方面,事先就該儘可能多方走訪相關人士,排除風險,另一方面,相關風險又防不勝防,一不小心就會惹上麻煩。例如去年獲得奧斯卡大獎的《綠皮書》,其實也出過類似的新聞,片中鋼琴家的部分親朋好友就曾抗議影片沒能事先聽取他們的意見。於是,拍攝此類真人真事電影變得越來越難,如果主人公是公認的負面人物,那還好辦——例如曝光福斯新聞台創始人羅傑·艾爾斯性醜聞的《爆炸新聞》(Bombshell)或是接下來有人要拍的哈維·韋恩斯坦傳記片——但如果是像《銀行家》這樣的正面故事,萬一有負面新聞爆雷,發行方就會陷入被動局面。

最後說一句,《銀行家》和《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在今年頒獎季都前景慘淡,前者原本很被蘋果公司看好,但現在發行都成問題,後者雖然被列入了美國電影學院和美國國家評論協會推薦的年度十佳電影,但在金球獎上只有凱西·貝茨拿到一個最佳女配角提名,遜於業界預期。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