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青島!

電影快訊 1180℃
這就是青島! - 陸劇吧

世人為之傾倒的城市

儘管航海史能追溯到數千年前

可這座海洋商業文明孕育的城市

建置不過128載

還帶着飽滿的少年感

這就是青島! - 陸劇吧

有海風有沙灘

有海味有啤酒

這就是青島! - 陸劇吧

難怪梁實秋說

“我雖然足跡不廣,但北自遼東,南至兩粵,

也走過了十幾省,竊以為真正令人流連

不忍離去的地方應推青島。”

難怪康有為稱這裡

“青山綠樹,碧海藍天,不寒不暑,

可舟可車,中國第一”

這就是青島! - 陸劇吧

也難怪青島會吸引

那麼多貪戀美食美景的遊客

成為當之無愧的旅遊IP

這就是青島! - 陸劇吧

青島是馳騁海上的衝浪少年

他的故事

于山海之間百轉千回

01

依山而立,拔海而起

青島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

南濱黃海

與朝鮮半島隔海相望

北依大澤山

西南有大珠山、小珠山組成的膠南山群

東南為山勢陡峻的嶗山山脈

隆起的山地之間夾着低凹的膠萊盆地

這就是青島! - 陸劇吧

太平山、青島山、北嶺山、信號山等丘陵

使得依山而建的房屋連綿起伏、高低錯落

化作青山的一種精巧裝飾

依山傍海

青島吸納嵐光水色

享受山海氣蘊

受溫帶東南季風和洋流影響

青島空氣濕潤、四季分明

可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海灘寬廣而水淺、坡度又緩

是上佳的海水浴場

青島海岸線曲折、灣岬交錯

大小海灣多達49個

且膠州灣內港闊水深、風平浪靜

海水終年不凍

使得青島天生就是極具經濟、軍事價值的良港

02

海灣一隅的歐陸遺風

青島舊稱膠澳

轄境內的琅琊港

早在春秋時就是一個重要港口

《管子》記載

“齊桓將東遊,南至琅琊”

航海家們從這裡出海

可達朝鮮半島

而後經過對馬島到達日本九洲

《史記》記載秦始皇五次東巡、三登琅琊

徐福東渡也從琅琊出發入海求仙

今天關於日本人是否為徐福的後人尚無定論

但毋庸置疑的是

青島是最早的中日韓文化交流窗口

在明清兩代的海禁政策之下

青島只是一個民風淳樸的小漁村

港口優勢未得彰顯

直到1891年,清廷意識到海防的重要性

在膠澳修建總兵衙門、炮台、棧橋

青島才由此建置

其巨大的商業潛力和航運功能遠遠未被挖掘

慧眼識珠的是德國人

而青島作為一個現代都市的雛形

也是德國人設計的

指出了膠州灣

作為山東出海口的廣闊前景

“此地的港口符合一個伸展到華北的鐵路網的海岸據點的條件,欲圖遠東勢力之發達,非占膠州灣不可”

魯迅曾在《中國地質概論》中說

“自李氏遊歷以來,膠州早非我有矣”

1897年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

侵佔膠州灣

一紙《膠澳租界條約》

完全改寫了青島的命運

兩年後,德皇威廉二世以“小青島”之名

將膠澳租借地的新市區命名為青島

19世紀末德國剛剛崛起

而英、法、葡、西四國早已瓜分世界

先後建立多個殖民地

為向世人表明德國經營殖民地絕不輸老牌帝國

德國人立志將青島建成一個“樣板”

德國佔據青島的17年里

下大力氣開發建設

還請來一流的城市規劃師和建築設計師

按照19世紀末歐洲最先進的城市規劃理念

設計形成了青島最初的城市樣貌

既不像上海那樣需要和其他列強共享,也不像天津那樣已有太多城市基礎,青島宛如一片處女地,可以任由德國人規劃建設/ 青島市檔案館

殖民政府立法規定建築的面積、間距、層高

其中一項非常有趣

“所有建築外形不得重複”

這也讓今天我們所見的青島老城區

呈現出如此精彩的多樣性

里院,結合了歐洲聯排住宅與中國四合院的設計,後來逐漸演化成了最具青島本土特色的民居形式/ 蘇瑞/ 搜狐無人機影像大賽作品

德國人亦十分重視綠化

行道樹選擇法國梧桐、槐樹、銀杏等樹木

引領當時城市綠化的潮流

還有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市政排水系統

1901年,德國設計師

將排水管網設計成雨水、污水分流的形式

還率先實行了管線全部入地

如今青島市內三區排水管網總長約3000公里,其中德佔時期修的管網佔比只有不到千分之一,但每次其他城市發生內澇,青島的排水系統還是會被送上熱搜/ 網絡

德國人不遺餘力地修鐵路、修公路、建工廠

於是青島有了山東鐵路(今膠濟鐵路)

有了中國第一條公路

第一個汽車站

也有了中國第一個啤酒品牌

德國試圖以青島為跳板,擴展至山東全省,進而到中國腹地。因此打造一條由德國人控制,連接山東省府與青島的鐵路就變得尤為重要 / 網絡

1903年,英 、德商人共同出資建造了“日爾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正是青島啤酒的前身。當年的老廠房已經改造成青島啤酒博物館/ 視覺中國

“樣板殖民地”的建設

隨着1914年一戰爆發戛然而止

德軍身陷歐洲戰場分身乏術

日本趁火打劫

對德開戰搶佔青島

並開始大規模輸入工業資本

開辦紡織、麵粉、製藥等工廠

青島的工業文明開始萌芽

5年後“巴黎和會”對青島主權的決定

直接點燃了熱血青年的滿腔怒火

五四運動的號角響徹天際

廢除二十一條的吼聲傳遍全國

1922年12月10日

北洋政府收回青島主權

此後青島又在風雨飄搖中

經歷了侵華戰爭和內戰

直到1949年6月

青島成為華北地區最後一個解放的城市

數十年的戰火終於息偃

03

向海而生的經濟

德國人大概想不到

自己留給青島的遺產膠濟鐵路

會讓原本毗鄰海域

遠離大陸其他核心城市的青島

在2007年中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之際

被納入首批開通動車組的城市

濟南至青島的運行時間縮短至2小時

目前,濟青、青榮、青鹽等重要線路

都是中國“八縱八橫”高鐵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1年6月

膠州灣大橋和膠州灣隧道同時建成通車

飛架東西,跨越山海

打通城市交通命脈

膠州灣大橋如長虹卧波。在國家高速公路路網規劃中,膠州灣大橋是青蘭高速青島段的起點,2011年9月,被《福布斯》評選為“全球最棒的11座橋樑”之一 / 視覺中國

青島的港口優勢

更是隨着改革開放迎來高光時刻

2018年,青島港貨物吞吐量4.86億噸

居全國第五、世界第七

外貿吞吐量居全國沿海港口第三

北方港口第一

今年山東港口大整合

青島聯動日照、煙台、威海等港口

被寄予厚望

膠東國際機場通航在即

作為山東首個國際“4F”級民用機場

中國十二大幹線機場之一

新機場集高鐵、地鐵、航空、高速公路為一體

複合交通網絡可實現1小時通達青島全域

2小時覆蓋山東主要城市

沿海的區位優勢和優越的航運條件

成就了青島作為

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主要節點城市

海上合作戰略支點的戰略定位

1984年青島入選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

徹底釋放了他的外向天性

自此合資企業自由生長

資本的開放帶來了大批海外的關鍵設備和技術

青島電冰箱總廠引進德國冰箱生產線

改組建立海爾集團

青島電視機廠引進松下電器彩電生產線

有了今天的海信

背靠山東、河南兩個人口大省

加之發達的客運交通

青島製造業盡享人力資源紅利

從而迅速打響品牌

海爾、海信、青建紛紛躋身中國500強企業

又經過30多年的技術革新、自主研發、消費升級

今年7月青島舉辦的電博會上

海爾的AI智能家居系統

海信的4K激光電視

澳柯瑪的智慧冷鏈

青島品牌已然引領世界家電迭代的新趨勢

在海風和海浪里成長的青島

骨子裡就帶着堅韌無畏、追求創新的基因

青島海洋科技國家實驗室研發出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

“海燕”水下滑翔機

並首次成功試采海域可燃冰

面朝大海

青島完成了“製造”向“智造”的華麗轉身

青島立於開放、興於開放

家電、石化、車船集裝箱製造以及新材料

“四大產業”格局逐漸形成

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日益顯現

青島成為繼京津之後

第三個進入GDP萬億俱樂部的北方城市

也成為中國東部新的經濟增長極

2018年上合組織青島峰會成功舉辦

今年7月中央定調

“南深圳、北青島”兩塊試驗田

青島被委以重任

建設“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範區”

青島將對標深圳

打造北方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

城市格局再次躍遷

04

海水賦予的文化氣質

大海

在助力青島經濟

佔據山東龍頭地位的同時

也賦予了這座城市獨特的精神氣息

從文化淵源來看

現代青島重工尚商的文化

其實是傳統文化脈絡“齊文化”的延續

齊文化與海洋有着密切聯繫

古時齊地農業生產環境差

齊地北部和東部均瀕臨大海

漫長的海岸線

創造了當地“以海為田”的傳統

濱海的居民自古便懂得了

“魚鹽之利,舟楫之便”的生存奧秘

西周初年

姜太公封齊

採取“因其俗,簡其禮”的工商立國政策

重點發展絲麻紡織業和魚鹽販賣商貿活動

奠定了齊地濱海一帶工商業的基礎

此後,齊國經濟興盛

“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

繁榮的商貿活動

開放的政治文化風尚

孕育了齊國重工商、尚變革

求開放、尊賢尚功

務實崇法、兼容並包的地域文化氣質

世代相承的海洋生活

造就了齊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齊文化的內在稟賦與精神氣質

至今仍在青島流傳

並與後來的外來文化融合

對現代青島產生了深刻影響

一般來說

與山東傳統文化相比

青島少了歷史的重負和保守意識

更具開放性

曾經的殖民主義統治經歷

使得多種外來文化在此交往融合

遺留下大量不同文化的遺迹

電影就是當時傳入青島的外來文化之一

回首中國百年電影史

如果要找尋一個與中國電影密切相關的城市

青島即是一個合適的目標

1900年起,青島就在太平路

“亨利親王飯店影戲院”放映電影

比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誕生還早5年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

青島是世界早期電影的見證者

同時也是電影魅力的最早感受者

進入21世紀

天然海景和萬國建築群

塑造的“立體”城市

讓青島成為影視劇的熱門取景地

央視電影頻道節目中心資料記載

每年在內地攝製的影視劇

近三分之一在青島取過景

隨着華語電影工業化進程的加速

這些年青島

亦不甘落後

青島榮膺世界級“電影之都”名片

在光與影的交錯中

電影與這座城市相互成就、共同成長

並最終將電影文化沉澱為城市精神的重要內核

隨着青島東方影都的竣工落成

“東方好萊塢”的雛形呼之欲出

《長城》、《環太平洋2》

《瘋狂的外星人》、《流浪地球》都曾在此拍攝

有着電影基因的青島

也成了可與香港、台北比肩的“明星搖籃”

而青島男明星的氣質

在華語娛樂圈獨樹一幟

05

與海為伍的靈魂

青島男明星

不是諧星勝似諧星

他們有着高挑的身材和英俊的外表

但始終掩蓋不了其本質上是個海的兒子

在常年被蛤蜊和啤酒滋養的生活中

他們繼承了大海的直爽豪邁

以及海風把人吹到迷幻的驕傲放縱

當他們和與生俱來的海蠣子味和平相處時

這些披着愛豆外殼的青島小哥

都有種淳樸、親切的喜感

但如果他們非要站在雲端睥睨眾生

硬挺着做邪魅帥哥時

那種觀感比諧星還要好笑

青島小哥這種與生俱來的樸素喜感

在青島話的加持下更為濃厚

關於怎麼學習青島話

有一個簡單粗暴的原則

聲調一三互換、二四歸四

所以青島人口中的“范冰冰”成了“飯餅餅”

同時,z、c、s聲母一定要咬住自己的舌頭

韻母的發聲位置也比較靠後

因此必須要用力發音

才能讓人感受到好客山東噴薄而出的熱情

總的來說

青島話的氣質與青島人的靈魂一脈相承

熱情、實在、接地氣

總是透着一股掩飾不住的喜氣洋洋

青島人都是戀家狂魔

談起青島

他們總是一臉擋不住的驕傲

的確,青島有驕傲的資本

2019年,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

青島連續5年摘得榜首

青島生活有三寶

啤酒、蛤蜊、洗海澡

啤酒,這種來自西方的泡沫液體飲料

裹挾着海浪的氣息

與青島這座城市水乳交融

每年夏天舉辦的國際啤酒節聲勢浩大

一杯青島啤酒里

承載着這座城市最舒暢的歡樂和最常見的美好

青島人對青島啤酒有着深厚的情感認同

他們拎着塑料袋喝原漿的日常生活

就像落魄的貴族後裔

接了地氣,卻毫不顯窮酸

反而充滿了散盡千金後的放肆與浪漫

散落在青島大街小巷的啤酒屋

一般規模不大

設施也比較簡陋

卻常年冒着鮮香的熱氣

“酒彪子”們通常會去海鮮市場挑點

蛤蜊、蝦虎、梭子蟹

不用多,一頓飯的量

帶去啤酒屋加工做好

蟹肉給予舌尖的美妙觸感

鮮甜中又帶有海洋的氣息

“酒彪子”們吃得露出蜜汁微笑

海鮮

就是青島人的“神戶牛肉”

青島人習慣稱“海鮮”叫海貨

這些海貨也都有地道的青島名

比如蛤蜊要念“ga-la”

海螺在這裡叫“bo-luo”

在青島人的冰箱里

永遠有海鮮的一席之地

青島人吃海鮮最喜歡清蒸和水煮

端出蒸煮好的蛤蜊肉、扇貝肉

蘸上醋碟、蒜泥

那才是地道青島人愛吃的味兒

除了啤酒和海鮮的痛風搭配

野餛飩+燒烤

也是每個青島人心中的白月光

青島人吃野餛飩是有講究的

烤串+餛飩+火燒+啤酒

這是標配

紅色大棚子+小馬扎+小桌子

這是情懷

坐在塑料小馬紮上

把一碗撒着蝦皮、胡椒粉過量的野餛飩

吸得滋溜作響

幾杯啤酒下肚

青島的男人們便會開始放大音量

這個城市十有八九的牛都是在那兒吹的

關於大海

青島人有一套自己的相處方式

他們很少在夏天離開這座城市

為的就是能身體力行

參與一場最性感的夏天遊戲

洗海澡

在青島

沒有任何一種運動

比洗海澡擁有更強大廣泛的群眾基礎

下海似乎就是青島人天生的技能

習慣了海水的青島人

真性情、熱心腸、粗線條

他們擁有着與大海為伍的靈魂

骨子裡都浸潤着大海的壯闊

他們不管世事變遷

只管活着要“恣兒”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