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冬季》: 刻板化的青春無法抵達真正的觀眾

電影快訊 1122℃
《大約在冬季》: 刻板化的青春無法抵達真正的觀眾 - 陸劇吧《大約在冬季》: 刻板化的青春無法抵達真正的觀眾 - 陸劇吧《大約在冬季》: 刻板化的青春無法抵達真正的觀眾 - 陸劇吧

“輕輕地我將離開你,請將眼角的淚拭去……”這句歌詞一出現,有點兒年紀的人都會哼唱起這首齊秦的《大約在冬季》。以此為名的電影《大約在冬季》是上周末上映的一部愛情電影,本片根據饒雪漫的同名小說改編,一度成為本周末單日票房冠軍,到目前累計票房1.4億元,不算亮眼。

饒雪漫,曾是中國作家富豪榜上榜作家,想當年,她的小說在青少年群體擁有不少讀者,而這群讀者如今成為院線的主要消費者。因此,不少電影公司都在致力於開發饒雪漫電影的IP,期待可能帶來的票房收益,僅今明兩年,就將有幾部饒雪漫小說改編的電影上映,而此前,小說同名電影《左耳》也被認為是中國青春片的代表性作品。

饒雪漫的小說書寫青春的疼痛,善於描寫女孩的成長故事,更喜歡錶現具有時代感的故事。這些故事在十年前還是比較有受眾的,如今,饒雪漫已經是一位年近五十的中年作者了,她書寫的那些刻板的青春故事還會有受眾嗎?曾經被她小說感動過的少年男女如今有了自己的社會生活,還會相信小說的情節嗎?

《大約在冬季》以著名歌星齊秦的同名歌曲作為標題,講述了成都女孩安然和台北男孩齊嘯從90年代到現在的愛情糾葛,電影有兩條線索,副線以安然女兒的青春愛情去對比母親的情感故事。

可惜,儘管這部電影有馬思純和霍建華的加持,有齊秦的歌曲喚起的懷舊情懷加分,也依然是一部比較失敗的電影作品。儘管電影一再塑造安然和齊嘯兩個人的浪漫和錯失,想要激起觀眾的嘆息,但是整個電影由於劇情的狗血而顯得讓人無法共情。

看完全片,我們可以感覺到這部電影的創作觀念是背離的,一方面使用大量的懷舊金曲是為了讓觀眾更好地代入電影的劇情,投射自己的情感;但是由於電影美術和故事都過於虛假,讓這部電影充滿了上個世紀電視劇的質感,無法有效對接今天觀眾的情感。而且,為了展現一種懷舊感,電影設定的幾個橋段,比如後海漫步,小飯店吃鹵煮,唱片店買CD,都因為一種濃濃的擺拍感讓人感到這部電影更像是一部加長版的廣告。因此,所設定的青春愛情的失落也好,1990年代的懷舊氣氛也好,都可以說變成了電影空洞無聊的多角戀的背景板。

可以將不同年代的愛情觀進行一個對比,反襯男女主角因為不夠勇敢等因素沒能走到一起的遺憾。但是這種前任男女朋友沒能結婚,情感讓後代來繼續的情節設定實在是一種缺乏想象力的狗血劇情,在給少年人看的快餐小說里也許可以被接受,一旦這樣的故事被投放大銀幕,虛假也被放大,而也無法得到更成熟觀眾的認同。

有趣的是,《左耳》中也有一個類似的情節,男女主角的父母曾經相愛,卻沒能在一起,把一份糾葛遺傳下去。只不過這個情節在《左耳》中表達得更加激烈和有張力,而如今的《大約在冬季》則極力表現出一種歷經滄桑的淡然。當然,這些並不重要,不論如何變化,這套敘事法則都只能讓這些主角聲嘶力竭表演的片子更加失真。

書寫青春,歌詠青春是電影里常見的題材,但是青春並不意味着就是釋放自己所有的情感,愛情成為世界的一切,而所有生活的糾葛都圍繞着愛情進行。從某個角度來說,《大約在冬季》和曾經流行的瓊瑤電視劇是一個創作思路。人物的情感進程依靠一個個巧合推進,主人公在幾十年的人生中也毫無真正意義的成長,人物就像是抽空了時間和社會背景而存在,所謂懷舊也沒能有效地把握時代情緒。

在華語世界,台灣地區出品的青春片長時間地受到各界關注。不論是1980年代侯孝賢的《戀戀風塵》,1990年代蔡明亮的《青少年哪吒》,2000年後易智言的《藍色大門》,楊雅喆的《女朋友,男朋友》,九把刀的《那些年一起追的女孩》等作品,都在一邊渲染青春的美好,一邊用不同時代青年人的遭遇回應現實。因為這些電影總是將青少年的處境與真實社會和現實問題進行連接,給人一種很強的認同感。

大陸的青春片起步比較晚,不少電影問題意識內卷化,與其說在展現青少年的處境,不如說是表達一種自戀,電影的情節不外乎以塑料姐妹花,意外懷孕,多角戀等引發對青春疼痛的想象。《小時代》《左耳》都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不少批評,而這部《大約在冬季》的問題恐怕也在於此。這些對青春刻板化的塑造無法抵達真正的觀眾,畢竟青春片本就是給年輕人看的,而誰又願意觀看一部陳舊的瓊瑤式電影呢?

□余余(影評人)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