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与当时的门阀意识等社会环境有关,因为有“天下五大世族”--崔卢郑王李、“关中四大姓”--韦裴柳薛的说法。
这几个姓氏,就是VIP名片、绿色通行证,全社会都得尊崇。连唐朝国姓李氏也只能排到后面,自叹不如。
这几个姓氏,何时成为名门望族的呢?
门阀制度的形成
门阀制度的形成,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西汉武帝开始崇尚儒术,于是很多人以儒学经术起家,成为官僚;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势力。
这些社会上层势力,有的家族重视诗书教子、礼义传家,积极进取,因而功业显著,官居高位或者成为社会名流,并且家风传承,人才辈出。
而且,这些家族之间为了传承血统,就互相联姻、荫护,抱团取暖,提升社会地位。
从而,有的家族自强不息,几代承袭为官,出将为相,累世公卿,权倾朝野、门生故交遍天下,长期延续着显赫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享有特权。
三国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当官,参与政权。
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而且出现了“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的社会特征。
同时,为了巩固政权,最高统治阶层即皇室也对世家大族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任官赐爵,并将其列为皇室通婚联姻的重要对象,以示恩宠。
从而,使得门阀制度盛行,士族阶层尤其是世家大族几乎垄断了教育、政治资源,长期霸居政治中枢,以致于“寒门难出贵子”。
一些人丁兴旺、长期鼎盛的世族,就成为天下闻名的门第高贵的名门望族。
为维护这种门阀制度,士族非常讲究世系源流,重视编撰家谱,作为享有特权地位的凭证,族谱也成为朝廷选官的重要依据。
这些世家大族之外的人,则想尽千方百计攀附名门望族,众多士子则将娶一位名门之女、改变家族血统作为人生最高追求。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李暠建立的割据政权西凉灭亡后,其孙李宝归顺北魏,受到重用。李宝第六子李冲位居高官,积极谋划了四大世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与北魏皇室缔姻。
于是,这四大世族的社会地位得到进一步彰显,根深叶茂。
同时,撮合这次大型联姻的陇西李氏家族,逐渐崛起为新的豪族。
由于多种原因,这些世族在多个地区定居、开枝散叶。
汉朝至隋唐时期,北方著名大族里,社会地位最尊贵的是“五姓七宗”: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
我们来看看这几个世家大族有多大的社会影响力。
唐朝初期的世家大族
(一)五大世族
1.崔氏
东汉时期,崔氏的代表人物有:名臣崔篆,孙子是文学家崔骃,曾孙是书法家崔瑗,玄孙是文学家崔寔,都在朝廷任官。
汉晋南北朝时期,清河郡、博陵郡的崔氏最强盛。魏晋至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崔姓居于首位。
在唐朝,崔姓更显耀,例如担任宰相者就高达27人。
因此,崔氏被公认为“北方豪族之首,天下第一高门”。
另外,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乱入朝鲜,后发展成为朝鲜族大姓。
2.卢氏
汉朝及三国时期,卢氏的代表人物有:辅助刘邦建立汉王朝、被封为燕王的卢绾,被匈奴单于立为帝、后来投靠东汉被封为代王的卢芳。经学家、将领卢植,公孙瓒、刘备皆为其门下弟子。
南北朝时期,范阳卢氏一族娶了三位北魏公主,“一门三公主”成为当时无上的荣耀。
北魏时担任太常丞的卢靖,三个儿子分别是北魏、北周、北齐皇帝的老师,因此家族被誉为“帝师房”。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就是出身范阳卢氏。
《唐朝诡事录》中的卢凌风,也是出自范阳卢氏,是皇子也即后来皇太子的伴读,武艺超群,23岁就担任四品官阶的金吾卫中郎将。他也一直以出自名门而自豪,清高自傲。
3.郑氏
汉代时,郑氏的代表人物有经学大师郑玄,经学家郑众、名臣郑均等。他们的子孙后代家族,延续任官。
到了唐朝,荥阳郑氏大放异彩,先后出了10位宰相。
4.王氏
汉朝及三国时期,王氏的代表性人物有:新朝开国皇帝王莽、思想家王充、“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等。
南北朝时,有名臣王敦、王导,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等。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被世人合称“王谢”,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
唐朝之前,王姓建立了新、赵汉、齐、燕、郑、赵、前蜀、北平、闽、蜀、安阳、高丽等政权。
从东汉至隋唐末年,王姓宰相多达92位。从西汉至明朝,王姓皇后达36位。
这样累代帝后之族,在中华姓氏中仅此一姓。
5.李氏
汉代至唐初,李氏的代表人物有:汉朝名将李广、名臣李膺,隋唐英雄李密,唐初军事家李靖、书法家李邕等。
在唐朝之前,李姓称帝王、建立的政权有:大成、西凉、凉、吴、魏。
祖籍陇西的李渊建立了唐朝,使得陇西李氏家族一飞冲天,李姓成为国姓。
(二)关中四大姓
隋、唐朝定都关中地区的长安之后,一些定居关中的世族借着基业,迅速壮大。
尤其是几大世族的分支(京兆韦氏、河东薛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众多子弟在朝担任高官,拥有很高的名望,成为关中地区士族的领军集团。
1.韦氏
自汉朝开始,韦氏在京兆郡即京城长安一带,逐渐成为显贵家族。例如西汉的韦贤、韦玄成父子,相继担任丞相、封侯;楚元王的师傅韦孟,三代相继担任丞相。
南北朝时期,韦孝宽担任北周的太傅,儿子韦总为骠骑大将军。
隋代,韦氏共有16人担任刺史。
韦总的长子韦园成官至开府仪同三司、郧国公,次子韦匡伯为尚衣奉御、舒国公,第三子韦圆照尚丰宁公主、为驸马都尉。韦通被封为骠骑大将军、龙门县公,韦冲担任民部尚书。
唐朝时,韦园成之女韦珪是唐太宗的贵妃,韦承庆担任武周宰相,韦安石四次拜相。豫州刺史韦玄贞和崔氏之女韦香儿,成为唐中宗的皇后。
自汉朝开始,长安附近聚居有韦氏家族,人口众多,每年三月上巳日举行祓禊盛会(一种消灾的祭礼),曲水流饮,由此形成了韦曲镇。
2.裴氏
裴氏的发源地在今山西省闻喜县,自晋代开始崛起,裴秀、裴楷等名士号称“闻喜八裴”,与当时的“琅琊八王”齐名。
南北朝时期,裴松之、裴骃、裴子野家族号称"史学三裴",以注史而著名;名将裴果担任西魏和北周的骠骑大将军。
隋代,名臣裴政受命制定新律《开皇律》。任职于周、隋朝的裴寂,成为唐朝开国功臣、册封魏国公,位居宰相;左光禄大夫裴仁基之子裴行俭,官至唐朝定襄道行军大总管。
到唐朝,折冲都尉裴大同之子裴炎、宁州刺史裴守真之子裴耀卿,先后位居宰相。
山西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在历史上出过59位裴姓宰相,被誉为“中华宰相村”。
3.柳氏
柳氏自南北朝时期开始崛起,例如将领柳仲礼、大臣柳庆。冯翊太守柳凭之子柳元景,是南朝宋的名将;柳元景之侄柳世隆,位居宋、齐朝宰相。
他们的子孙后代家族,在南北朝、隋、唐朝延续任职。
柳冲冲受唐太宗之命编撰《氏族志》,开创中国姓氏研究和家谱创建之先河,成为姓氏学鼻祖。
北周大臣柳庆的曾孙柳奭,位居唐朝宰相,外孙女是唐高宗的王皇后。
4.薛氏
汉代,薛氏的薛欧追随刘邦,骁勇善战,后来被封为广平敬侯,儿子薛山为靖侯,孙子薛泽继封为平棘侯,曾孙薛穰为平棘节侯。
东汉末年,薛永带领族人追随刘备入川,成为蜀汉重臣,家族世号“蜀薛”。
魏晋南北朝时期,迁徙至河东的薛氏崛起为名门望族。
薛安都、薛渊父子是北魏著名将领,薛安都侄子薛深任南朝宋的骠骑将军,薛真度历任四州刺史。薛强为后秦的右光禄大夫、七兵尚书、封冯翊公,其子薛辩为北魏的平西将军、东雍州刺史、赐爵汾阴侯,其孙薛谨为北魏河东太守、袭爵汾阳侯。
北周的司金大夫、文城郡公薛胄,到隋代担任兖州刺史。甘肃省薛举家财万贯,在隋朝末年起兵反隋,一度称帝。隋代膺扬郎将薛士通,归唐后授东武州刺史、平辅公、泉州刺史。
北魏名将薛安都六世孙薛仁贵,是唐朝初年名将,功勋卓著。
薛绍娶了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也就是《唐朝诡事录》中的权势熏天的长公主。
隋代名臣薛道衡,其孙薛收任职唐朝太常卿,曾孙薛元超在唐中宗时位居宰相、文坛领袖。薛元超之侄薛稷,与相王李旦(后来的唐睿宗,《唐朝诡事录》中的皇帝)结为儿女亲家,后来位居宰相。
门阀制度的衰弱
隋、唐朝的开国皇帝出自关陇集团世族,但只是新贵,隋代国姓杨氏、唐代国姓李氏的名望,都比不上其它一些传统世族。
即使世家大族薛氏的薛元超,在唐中宗时位居宰相,晚年自述平生三大憾事之一就是:未能娶山东“五姓”的女子为妻。
李义府位居宰相期间,由于出身微贱,仍不得进入名士之流。因此他奏请重修《氏族志》,主张不论门第,凡得五品官以上者皆入士流。
隋唐时期,为了打破其它世家大族垄断社会资源的格局,防止其威胁统治,便开始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与任用官吏,大力扶持寒门子弟参与政权,以获取民心,稳定社会统治。
武则天在位时期,甚至规定世家大族之间不能通婚联姻。
《唐朝诡事录》的故事背景,是武则天去世几年之后,传统的门阀制度开始瓦解,但是几大姓氏家族的一批子弟仍然身居朝廷要职,世家大族的社会影响力尚存。
随着武则天、李氏皇室的遏制,尤其是大力推广科举取仕制度,传统世家大族的势力受到了很大冲击。
正如晚唐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写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后来,晚唐时期的战乱和五代十国的变迁,加速了传统世家大族的衰落。
到北宋时期,门阀制度退出政治舞台,社会阶层也得以大洗牌、重新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