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孩子》收官,跟小说《海葵》结局有些不同。
从整部剧的创作来看,剧作相当忠实原著,几条线、各个人物的前情后果都交代完备。
在一些情节和人物重塑上甚至做了相当棒的影视化处理。
然而,我没想到,到了结尾,《消失的孩子》是这样的——
跟原小说不同,一切都指向了光明和温暖。
《海葵》最终,还是一个坏小孩的故事。
种种暗示,恩怀,才是整出失踪戏码的始作俑者、幕后主使。
当然,这一点也在电视剧番外被拍出来,但没呈现在《消失的孩子》正片结尾。
主创的解释是,还是想要一个好的结局,给人信心。
就像前边狗血、虐死人的《亲爱的小孩》,到了最后,一切也都是好的。
虽然对这个处理我持保留意见,但不得不说,《消失的孩子》之于原生家庭的探讨、家庭教育的思考,是相当让人咂摸的。
01袁午:溺爱杀人
袁午大概是剧中最不讨喜的一个角色。
他实在太颓了。
名牌大学,有个好妻子、还有女儿,咋就赌上了?
很多人不理解:你为什么啊,你出去找工作啊!
父亲死了,你为什么不打110?
折腾那么半天,又搬砖、又藏尸,又撒谎,最后还弄得漏水,几千块钱都搭上了,你图的啥?
没错,在正常人的逻辑里,袁午每个选择,都好蠢,太难理解。
但在袁午的世界,一切都合理。
他从小被爸妈呵护长大,尤其是妈妈,为他包办了一切。
他不会交际,不会谈恋爱。
到了大学,还得妈妈提前住到附近,把舍友情况打探清楚。
临相亲,需要妈妈出面,演练好一切说辞。
他被溺爱,以至于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不会独立思考,他不懂人情世故,处理不了人与人的关系。
他的世界里,几乎就只有那几个人,父母、妻女,再无其他。
袁午仅有的做事考量,和处事习惯,都来自他们。
所以,许安正以妻子、孩子为说辞的话语,才威胁得了他,令他差点铸就大错。
但与此同时,也亏了这些他亲近的人善良、正值,给与了他正确的引导,才使得他后来迷途知返。
袁午唯一一场重头戏的台词,相当有意味。
命就像牌局,有人抓一手好牌,高开低走,打的稀烂,
有人抓一手烂牌,却沉稳冷静,能逆风翻盘。
命运只负责洗牌,真正打牌的是我们自己。
这是唯一,袁午把话说利索了。
是他经历了那么多以后,终于领悟的。
像魏晨所说,袁午沉迷于打牌,不仅仅是逃避现实。
更深层的原因,他在寻求一种破局。当他打牌的时候,如果有好牌,他会沉湎,去忘记生活的不快。
而如果手气很差,他反而会庆幸——我的真实生活与这手烂牌比起来,还是好的呢,不算糟糕呢。
太多事情必须要自己学会面对。
母亲没有告诉他,如何面对死亡,面对自己的离去。
《消失的孩子》中,袁午没在父亲死后打120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当年,母亲遭遇车祸,他打了120,但还是没能阻止母亲离开。
他有心结。
就像警官怀疑的,仅仅是为了钱的话,不足以回答,为什么袁午要隐瞒父亲的死亡。
更隐形的埋藏在心底的动因,是袁午不知道怎么应对至亲的离去。
所以,当经历一切我们看来啼笑皆非的人命关天,袁午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
没错,每个孩子的长大,都是要靠自己来完成。其他人代替不了。
02楚萍,被爱包裹,究竟是好是坏
林楚萍有很多爱她的人,他哥和他嫂子,对她呵护备至。
她遇到被人性侵的是,都能毫无顾忌地告诉哥哥,明显说明兄妹感情之亲密。
而哥哥得知妹妹的遭遇,默默调查、想帮她找出真凶,让她走过这一段。
不仅如此,哥哥还为自己的照料不周心怀愧疚。他给了林楚萍很大的支持和依靠。
但《消失的孩子》看到番外,你会大为震惊许安正的供词。
楚萍在亲人呵护下的毫无机心,居然成为她被害的一个前提[衰]
当然,这话不乏犯罪分子对于自身辩护的推脱,但却也不由得我们不多想一点。
许安正说:
“她轻易就去接受来自陌生人的善意,而不会揣测这背后是不是有其他阴谋 ”
受害人有罪论是相当离谱的,但不得不说,许安正的确指明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和睦温暖的家庭,在充满爱的亲人旁边成长起来的人,必然是阳光、积极,向善向美的。
一个人只有接受了足够多的爱的滋养,才会产生爱的回馈和给与。
很有意思的是,楚萍的扮演者于文文坦承,如果是她,做不出楚萍那么勇敢的举动。
而楚萍之所以后来能勇敢面对,向警察诉说遭遇,走出阴霾,跟周围人的帮助、鼓励大有关系。
除了哥哥,还包括爱慕她的男同事。
他对她始终如一,并出主意帮她度过这个坎儿。
爱,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03好孩子?坏孩子?
与小说最不同的一点,《消失的孩子》直接把恩怀的处心积虑,改为是一次意外酿成的悲剧。
剧中,恩怀只是“搞砸了”而已。
剧中淡化了原小说并不和睦的杨莫家庭,杨莫丢失以及找回来后,杨莫父母都似乎顿悟,知道该如何尊重孩子,不去逼孩子,朝着完美的方向迈进。
扮演杨莫父亲的佟大为说着:“爱不应该是束缚,而是包容和接纳。”
但现实生活中,谈何容易。
《海葵》更真实地指出:当日复一日的倦怠袭来后,一切又会恢复原状。
而当然,《消失的孩子》还是保留了杨父跟恩怀的一段对话。
那就是:你再好,但并不能取代杨莫。如果杨莫真的不见了,我每次看到你,都会想起她。
这是实话,在我看来,也是对恩怀很有哲学意义的教育: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谁也不能被谁代替。
反过来看恩怀这个角色,她从小没享受到正常的父母关爱,她在寻求一个爱的庇护所。
让人不禁想到《罚罪》中的老四,误入歧途只是为了治愈自己不幸的童年。
到底怎么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没做好养育孩子的准备,就不要生。不仅是母亲的准备,还包括父亲,以及周边的人,是否可以帮忙照顾、养护孩子,能否提供一个充满爱的环境。
不然母亲容易陷入抑郁。
孩子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
不要溺爱,拔苗助长。
父母只是引路人。不要逼得孩子无法喘息。
在培养自立和给与爱两者中,平衡极难拿捏。
不管是片中的恩怀,还是杨莫,都给人很大的警示。
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都在学习的路上,不要以为自己是父母就是权威了。
这才是最重要的,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