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医疗体验系列:出梅即入伏,三伏天如何“冬病夏治”

综艺 2121℃

夏日医疗体验系列:出梅即入伏,三伏天如何“冬病夏治” - 陆剧吧

【编者按】7月以来,申城迎战持续高温日,各大医疗机构也迎来就诊小高峰。市民们的就诊体验如何?哪些病种在炎夏成为常见病、多发病?医护人员又如何守护这座城市的生命线?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分别走进长宁区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嘉定区中医医院和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在一线倾听、体验医患的真实感受。

夏日医疗体验系列:出梅即入伏,三伏天如何“冬病夏治” - 陆剧吧

由姜汁调匀捣得细密的药粉,手工搓成球状,撕开一片膏药,稳稳置于中心。“像‘包小馄饨’的手势端着,看准穴位贴上,让中药发挥最大的作用。”医生一边说着,一边在林女士的大椎穴上贴上敷贴。

7月11日,申城正式入伏。在传统历法的“二十四节气”之外,“热在三伏”的说法始终深入人心。今年长达40天的伏天,带来炎炎夏日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一波就诊小高峰:冬病夏治正当时。在长宁区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已有近300名市民争相赶着入伏后“再添把火”。中午12时许,关节康复科副主任梁永瑛的门诊诊室外仍有排队,也不乏一家四口“组团”问诊。“父母年纪大了,都是想来调理一下膝关节;我和太太上班久坐,感觉肩颈不太舒服。”拿着单据,蒋先生来到隔壁诊疗室,由帘帐分隔的病床不时飘出几缕轻烟。“除了敷贴,火罐、针灸、艾灸、耳穴等等传统的中医综合诊疗方式在冬病夏治上都大有可为。”梁永瑛说。

夏日医疗体验系列:出梅即入伏,三伏天如何“冬病夏治” - 陆剧吧

整个疗程需3至5年

冬病夏治,首先需弄清什么是“冬病”。“长期以来,老百姓大多认为哮喘、久咳不愈、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就是‘冬病’,其实这只是‘冬病’的一部分。”梁永瑛说,在冬季易发病的一类疾病均可称为“冬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退行性骨关节病等骨科疾病,亦如喝冰水胃痛、痛经、疲劳综合征等查不出实质性疾病,却又造成不适的症状,究其原因,在中医上都属于阳气虚弱。

《素问·四气调神论》中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便是“冬病夏治”的由来。“夏季,尤其是三伏天,属于一年之中阳气最旺盛时,人体在此期间的新陈代谢也最为旺盛,‘夏治’一来是对抗外邪入侵,另一方面是调理本身阳气不足的体质。”

肝俞、肾俞、脾俞、大椎、百会、足三里……梁永瑛随口报出一些耳熟能详的穴位,“这些都是提高免疫力的保健要穴,通过外用刺激的非药物疗法改善机体内循环之后,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功效。”她提到,“有些市民也有误区,觉得冬病夏治就能痊愈,其实不然。”一般来说,整个疗程需要3至5年,且治疗期间原本的药物不能停用,如抗过敏药物、类风湿关节炎药物等。此外,体质太弱、病情较重的患者也不适宜敷贴,“严重的糖尿病患者、皮肤过敏者也不宜此类治疗,因为药粉辛辣,恐引起发泡感染。”

夏日医疗体验系列:出梅即入伏,三伏天如何“冬病夏治” - 陆剧吧

循序渐进、完整治疗

记者也进行了首次敷贴尝试,当裹着药粉的药膏贴在足三里后,短短几分钟时间里,穴位就有了灼热感。“单次贴不要超过4小时,一般以两三个小时为宜,如果穴位上感到辣辣的,忍受不了的话,可以提早揭下。敷贴后4小时内不要洗澡,以免影响散寒通络的效果。”梁永瑛叮嘱道。

一天之中,什么时候治疗最好?“尽量在上午贴,按照头伏、中伏、末伏以10天为一个单位的计算方式,大多数患者前后需贴满10次,每周大约两次。如果来院路途较远需要奔波、容易体虚出汗的老年患者,我们也会建议他们在院内休息,待治疗完成后再回家。”梁永瑛说,一些讲究的患者会特意选择每年的头伏首日前来治疗,保证整个周期循序渐进、完整治疗。

今年的申城,出梅与入伏恰为同一天。从闷热潮湿中刚缓过神来,严阿姨就忙着前来调理。“腰痛的老毛病又犯了,晚上睡不好,严重起来腿脚走路都不便。”她捶了捶腿,“每年冬春季发作得厉害,夏天调理得好,就能舒服一段日子,除了敷贴,艾灸、针灸我也都很喜欢。”据悉,不少像严阿姨这样的老年患者,都对非口服疗法更青睐有加,“天热本身就胃口不好,这些体外治疗的手法让我觉得更安心,疗效也立竿见影。”

夏日医疗体验系列:出梅即入伏,三伏天如何“冬病夏治” - 陆剧吧

莫让“冬病”变“夏病”

梁永瑛说,三伏天虽然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但也有市民反而把“冬病”变成了“夏病”。前些日子,她接诊的徐先生就是典型病例,“贪图一时凉快,他把空调温度一直调得很低,还对着空调风口躺着、坐着。”几天之后,膝盖、腰椎都发出警报,徐先生不得不请假来看病。“高温、高湿环境中,毛孔张开,机体免疫力也会随之下降,‘风、寒、湿’三邪容易乘虚而入,累及关节,从而引发骨关节炎症状或旧疾复发。”为此,她也提醒市民,进入温度较低的空调间后,应适当增加衣物,如一条围巾、一个毯子,保护重要关节,防止寒气入侵;不要贪凉、过多进食冷饮,如遇到雨天淋湿衣物,也要尽快更换,防止湿邪入侵;大椎、神阙(肚脐)、涌泉(脚底)等穴位要防护好,不要将脖颈直接暴露于空调、风扇风口,不要穿露脐装,也不要赤脚在室内地板走路。

“除了关节病和颈肩腰腿疾病,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耳鼻喉科、儿科、阳虚型体质、免疫力低下易患感冒者、‘长新冠’人群等都可以利用好三伏天,通过中医药手段进行调理。”她最后带来居家保健提示,“如果有着凉的情况,可在早晨饮用生姜红糖茶,活血暖身驱寒;用电吹风吹大椎穴约5分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艾灸大椎穴,或在大椎穴、风池穴上涂抹风油精,祛邪外出;可食用羊肉,有助祛湿驱寒。”

标签: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