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将于12月16日-24日在上海再度开启。今年,全国各地共有90部剧目报名,经过评选,共有12部小剧场戏曲作品将在长江剧场红匣子、黑匣子和宛平剧院小剧场集中演出。此次展演涉及10个剧种,其中锡剧、闽剧、五音戏、沪剧都是首次亮相该展演。
据统计,今年的展演共收到申报的展演剧目涉及全国近40个剧种,其中闽剧、五音戏、柳腔、郧剧、耍孩儿、绍兴摊簧(鹦哥戏)、湘剧等剧种首次出现在申报名单中,其中,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和白玉兰奖的主创人员达十余位。
经过专家评委的多轮遴选,最终入围“2023年中国小剧场展演”的12部作品,个性独特、风格多样,且都是全新创作品,无论是编导演还是演员,都展现了当下戏曲的年轻力量。
在传承戏曲艺术的基础上,青年主创通过小剧场戏曲的多样化、多角度创新探索,在叙述结构、思想立意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力求全新突破。
其中,来自江苏省昆的昆曲《索衣·访戴》秉持南昆风度一贯的典雅、细腻、精致的表演风格,新戏如旧。更有施夏明等昆剧中生代名家领衔,以南昆风度演绎魏晋风骨。另一部昆山当代昆剧院的昆剧《描朱记》讲述了苏轼与王氏姐妹一生的情感纠缠,在传统中注入当代审美,古事新说,关照当代青年的情感和成长。
实验沪剧《假如我是状元郎》在保留沪剧特色的同时融入不少“现代梗”,用创意做出与时俱进的轻喜剧。
川剧《离恨天·审》是一部有荒诞感的“悲剧喜演”作品,承袭川剧传统,结合传统戏精华,赋予作品新的时代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
梨园戏《大闷·赛博朋克》则将典雅的梨园戏古韵与新潮的赛博朋克机械风融合演绎,体现了梨园戏可以“最古典也可以最现代”的新空间演绎。闽剧《银筝断》首次把几乎被历史湮没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寒门才子林旭和爱国才女沈鹊应的故事搬上舞台,从两人生死爱情经历中表现“戊戌变法”。
锡剧《红豆》通过昭明太子萧统和女尼慧如的悲欢离合,追求清雅静美、诗意空灵的艺术风格,探索小剧场锡剧的创排风格。
吕剧《山伯》则是对传统吕剧的一次革新,对梁祝的故事有了全新演绎,并且借助小剧场形式让剧情表现更为有趣。
首次来到上海的五音戏来自山东淄博,有着近四百年的历史,是国家稀有剧种之一。以其优美动听的唱腔,生动风趣的语言,朴实细腻的表演,在地方戏中独树一帜。《长生》根据聊斋故事《水莽草》改编,由年轻一代演员演出,从中能看到五音戏的传承和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参加展演的剧目中,有三部是“上海原创”的作品,且都是首次亮相。
其中,上海京剧院的京剧《鹿鸣》以京剧独有的艺术语汇和虚实相生的舞台呈现,对敦煌莫高窟《鹿王本生图》所蕴含的善恶有报的故事,进行重新解读与创作。编剧章楚吟表示,“小剧场戏曲展演的场所虽‘小’,但这个平台其实是包容万象的,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引入‘亲子共赏’的概念,从而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少年人乃至儿童走进小剧场,了解戏曲、喜爱戏曲。”
昆剧《东海波臣》以全新叙事方式,通过塑造茅元仪形象折射出明末历史。全剧由倪徐浩、贾喆、袁佳、张前仓等上昆年轻一代演绎,以其文武双全、刚柔并济的表演、展现小剧场昆剧的新创思考。导演俞鳗文9年来带着4部作品参加了小剧场展演,她说,“这个平台为我们提供了极佳的实践机会。从‘变’的角度来看,小剧场戏曲展演见证了自我探索的过程。从‘不变’的角度来看,我们始终保持真实、扎实、踏实的创作状态,这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本质。”
上海越剧院的越剧《假如我不是嵇康》借由嵇康的故事,引发对知识分子性格命运和人生价值的思考,悲喜交织、为传统越剧注入更现代的形和神。由王柔桑、吴佳燕、陈慧迪、蔡燕、孙嘉蔚等共同主演。
据悉,“2023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文汇报社共同主办,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社协办。
在演出之外,此次评选出的展演期间还将举办专题研讨会,专家学者与院团主创共同探讨中国小剧场戏曲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有着浓烈的青春色彩,为大批青年戏曲人才带来‘闯一闯’、‘探一探’的舞台。”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谷好好表示,实验先锋的戏曲作品需要在演出中发掘生命力,而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正是提供了这样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