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寄生虫》这个名字乍一听,会让人误以为是一部恐怖片,但实际上它讲述的是穷人通过“寄生”的方式生存下去的故事。这部电影是韩国影史上第一部获得金棕榈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其对韩国电影行业的意义不亚于当年《霸王别姬》之于中国电影。影片公开上映后,获得国内外一片赞誉声,豆瓣评分高达8.7分。
作家高晓松也对这部电影赞不绝口——好电影有两种,一种把人填满,另一种把人掏空。我明确的感受是,这部电影先把我填满,再把我掏空,然后反复填满又反复掏空,让我整个人一直在平静和爆炸中徘徊。
演员李现也直接用一个“respect”,表达了对电影《寄生虫》的敬重。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这部电影没有穷人撕心裂肺的呐喊,也没有富人为富不仁的压榨,影片结束后,给我的感觉是轻飘飘的——影片虽是悲剧的结局,却又说不出到底是富人的错误,还是穷人的问题,人性的复杂莫过于此。
寄生之路的开始,却是悲剧的结局
父亲金基泽,母亲忠淑,儿子金基宇和女儿金基婷他们一家四口都是无业游民。父亲失业前曾做过代驾、开过蛋糕店,母亲曾是获得过银牌的国家运动员,儿子基宇参加了四次高考也没有考上心仪的大学,因为家里没有钱,学美术的女儿基婷也没有钱去补习班。
他们生活在贫民区的一个半地下室中,窗外常常有醉汉撒尿,房间的至高点是抽水马桶,没有钱交电话费的他们只有在马桶附近可以搜到附近咖啡店的WiFi信号。
转折点是基宇的朋友敏赫送来了一块奇石,声称可以转运,同时,让基宇代替自己去一个富裕人家的女儿做家教。很快,基宇又给妹妹基婷编了一个假身份,推荐她成为朴社长小儿子的家教。在一家人的设计下,“成功”地赶走了原有的司机和佣人,父亲基泽和母亲忠淑取而代之,开始过上了“寄生上流”的生活,可谁知,这才是噩梦的开始……
有钱就会善良么?
在朴社长一家四口出去为小儿子庆生后,这一家人便“鸠占鹊巢”,在聊天时,他们说过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在评价朴夫人时,忠淑说:
“不是虽然有钱但却善良,而是因为有钱所以善良,如果这些钱全部都是我的,我肯定会更善良”,
“有钱人家的孩子也没有褶皱,钱就是熨斗,把褶皱全给烫平了”。
有钱真的会变得更善良吗?日常经验来说,有钱不一定善良,但根据心理学家阿比盖尔·马什的调研发现,财富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确实可以大幅提升对于陌生人的善意。
金基泽这一家人当他们由于工作摆脱了生活上的窘境,生活质量有所改善时,金基泽会思考,之前的司机怎么样了,有没有找到工作;当前佣人雯光来敲门时,忠淑在她恳请下也开了门,她也说过“忠淑姐本来真是个好人”这样的话;这些都可以看出,当生活质量改善后,会变得“善良”。
为什么贫穷的人会失去善良呢?有些经济无保障,或者生活上经历了巨大变故而生活质量降低的人们一方面自顾不暇,无法顾及到别人,所以会失去善良;另一方面,有些人会因为世界观扭曲,对人性失去信任而变得不愿意帮助别人。有些生活贫苦的人会对他人比较苛刻,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别人不值得信任,别人都是只关心自己的。
当发现前任女佣雯光在这所大房子的防空洞里,让她的丈夫蜗居在此四年时,偷听的金基泽一家过于震惊而暴露了身份,而这时朴社长一家由于大雨无法露营正在改回家时,忠淑害怕失去了这看上去美好的一切,一脚把雯光踹下了地下室的楼梯。当利益被涉及时,害怕再次回归贫穷的他们也失去了善良的底线,选择的是不择手段。
有钱让人变得有安全感,也愿意施舍多余的“善良”;而在贫苦线挣扎时,是心理的贫穷让他们失去了善良的底线。
最可怕的是心理贫穷
有些人虽然贫穷,但他们依然善良;有些人虽然富有,但他们为富不仁。物质上的贫穷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心理贫穷。
所谓心理贫穷,是指一种与外界物质条件相独立的心理状态,个体的心理需求更倾向于关注资源占有性或财产占有性,在情感上,个体对于金钱或金钱的等价物,更敏感地感受到不满足感、不安全感、焦虑感或恐慌感;在认知上,更倾向于物质主义的价值取向;在行为上,当遭遇趋避冲突时,个体更倾向于占有物质。
剧中的基宇,对未来步入上流社会充满了期待与幻想,但是他所做的,并不是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知名大学而奋斗,却是想着如何和自己的学生多惠在一起,成为大房子和上流社会的女婿。当他害怕自己的梦想磨灭,害怕雯光夫妇告密时,他捧着石头似乎想要去杀了他们。
如果是物质上的贫穷,可以通过努力而改变,即使没有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也可以成为中产阶级。包括四次高考没有通过,原因可能不仅仅是好的大学竞争压力大,更是心理贫穷让他无法成功。
我的一个朋友晓琪,曾经是一名某名牌大学的学生,她来自于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农民,家里还有好几个弟弟妹妹,生活尤为拮据,为了供晓琪上大学,把所有亲戚都借遍了,才凑齐学费。学校同寝室的华华,家里十分有钱,每天都穿不同款式的衣服,且都是晓琪不认识的名牌。晓琪越发的自卑了,平时寝室聚餐她也因为生活费不宽裕而选择拒绝,华华还带着同寝室的同学对她指指点点。
但小琪没有自暴自弃、认为自己就这样算了,也没有像很多大学生那样去借贷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她选择自己努力赚钱,从大一开始就去做家教,有时还会去做一些义工帮助福利院的孩子们,并且她对人友善,学习十分努力,年年获得奖学金,大四时被评为了优秀毕业大学生,在校招上,由于自己足够优秀,被某世界500强的公司选中,成为了刚毕业就年薪过万的白领。而一个寝室的华华,由于挂科太多,毕业证都没有拿到,父母正愁怎么解决呢。
晓琪的家里虽然不富裕,但她心理富裕,不与人攀比,认真刻苦,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了物质的贫穷。
朴社长之死——同理心的匮乏
朴社长最后死于金基泽的刀下,看似没有深仇大恨的两者,金基泽为什么做出如此冲动的行为呢?朴社长总是在贬低着金基泽,他其实压榨的,是人的自尊,他没有同理心去理解别人的心情与体会。
同理心是指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当事人的内心感受,且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
他不止一次的强调金基泽司机不要越界“这是工作”,安排事务几乎不考虑下属的需要,同时也嫌弃金司机身上有一种味道,并且他妻子也说过,妻子在坐车时捂住了鼻子,并且打开了车窗,但可笑的是她的脚却直接搭在了车前排的后座上。
电影高潮,雯光由于脑部失血过多而死,由于基宇打开了地下室,愤怒的丈夫用石头砸伤了基宇的头部,并且用刀刺伤了妹妹基婷,朴社长的小儿子多颂晕倒过去,在剧烈的争斗下,雯光丈夫被忠淑杀死。而这时的朴社长好似没有看到这些杀人争斗的过程,让金司机给他车钥匙送小儿子多颂去医院,就在他从地上捂着鼻子捡起车钥匙的那一刻,金司机的自尊彻底被朴社长瓦解了,于是,他拿起刀,刺杀了朴社长。
朴社长没有一刻考虑过金司机的感受,只是在不断的下达命令,让人去做和遵守罢了。没有同理心的做法,致使他丢了性命。
韩国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说法:
《寄生虫》对于韩国上流社会,是有些地方看不太懂的猎奇喜剧片;
对于韩国中产阶级,是令自己百感交集的悲喜剧;
对于收入不高的韩国平民百姓,则是凄惨而吓人的恐怖片。
一部分上层人物对朴社长之死感到惊骇和愤懑,首尔高等法院的一位法官就在推特上公开表示:“朴社长究竟做了什么?需要付出死亡的代价?”后来在网民反驳下不得不对推特内容做出修正。当全民感到这部电影写实时,这位作为上流人士的法官却表示无法理解朴社长有什么错误,他用同一种冷漠,相同的同理心的匮乏来阐释了电影中所表现的现实。
其实,不仅仅是朴社长,包括这位法官,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人都没有同理心,他们很少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做事情很少考虑到他人的感受;沟通时讲客套话,无法引起对方的共鸣,对方也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不愿意倾听……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同理心,就很难与他人建立深厚的感情。那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如何去做呢?
1.不要尝试着让他们理解你的感受
当你说到“你是否可以考虑考虑我的感受”这种话时,他们似乎会更生气,更愤怒,也不要尝试着让他们理解你,因为很难通过你一个人的行为来改变他长期的没有同理心的认知以及行为。
2.和他们讲述事实
和他们讨论自己情绪和感受时,他们可能无法理解到你的感受,甚至会批评你,所以尽量与他们谈论事实和你的想法,这样交流起来更为容易,也不会发生不必要的争端。
3.可以适当远离,减少与他们接触
面对这种人,可以适当远离,减少与他们的接触,通过保持比较肤浅的交流来避免深层次的交流而引发的争论。
文/玉兮之 燕园心理团队
你认为金钱与善良之间有关系吗?
你羡慕上流社会的生活吗?
▷私信我,获取9.9元专属你的心理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