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国产现实剧,连续霸屏热搜。
说的,是一场承载无数中国家庭的心酸与悲喜的生死之战。
口碑,炸了,豆瓣8.2,月度国剧第一。
收视,跟着炸,开播不久就双台破一,包揽卫视收视前两名,逆袭速度更胜前作《小别离》。
只是国内炸不算炸。该剧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开播首周总流量高达169.8万,位列YouTube同期首播现代华语剧集均流量第一。
没有“现男友”,没有上亿制作,一部现实剧,收视、话题、口碑,全有了,凭什么?
演员,都是实力派。黄磊和海清再度合体,延续《小别离》人设,除了孩子从张子枫这样的学霸变学渣,角色名字都没换。
导演还是《小别离》的导演汪俊,拍完《如懿传》,又回到他最擅长的现实剧。
公认的好演员王砚辉,在《烈日灼心》和《李米的猜想》里的表演把人吓个半死。
这次演除了儿子对谁都慈眉善目的区长。“老婆”是柏林影后咏梅。
息影多年的金鸡影后陶虹,一出手就演上了热搜。
有这阵容在,观众放心看就是,演技绝对合格认证。
但,剧集炸裂靠四个字:太过真实。
多真?
台词,魔音绕梁——“我是为你好”
“别叫我妈,我不是你妈”。
中国的娃,谁没听过这几句经典语录?
主题,开门见山——高考。
在中国,这场战役几乎所有家庭都要经历,不光要打,而且要赢。
感受——焦虑到令人窒息,又感同身受到令人流泪。
这样的国剧,怎么能不炸?
“孩子的高三,就是家长的高三”
小欢喜,没欢喜。
如前文所说的,故事的时间是在高三。
回想起那段人生中的窒息岁月,最焦虑的是谁?
不是学生,而是家长。
就像《小欢喜》里的台词:
“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
考场如战场,前线的累到来不及焦虑,后勤保障的焦虑到没时间喊累。
正是在这个高考的情境下,中国所有的亲子关系问题、教育问题加倍煎熬。
剧中三个家庭,三个孩子,不同的苦恼,同样的焦虑。
一号家庭:中产之家,父慈母刚。
父亲方圆人到中年,面临失业。
母亲童文洁是易燃易爆炸的职业女性,人前人后要拼,对儿子的期许是养儿防老。
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儿子方一凡活泼机灵、情商高讲义气,样样都好,就是学习不好。
高二期末成绩太差,她被老师请到学校说要“蹲班”,气得她上演穿着高跟鞋满校园追打儿子的名场面。
二号家庭:离异家庭,富爸虎妈。
在这里,女儿简直就是父母战争的砝码。
陶虹饰演的宋倩,为了让乔英子一骑当先考上清华北大,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每天除了把清华北大说八百遍,就是给乔英子补课,用中药熬汤。
女儿倒是争气,经常能拿到第一。
完美吗?一点都不。当英子考了第二,战战兢兢怕挨骂的时候,她先压住火安慰两句。
结果一转头,立马翻书包。
虎妈太过分?《小欢喜》的好,是还能拍出父母的愁。
沙溢饰演的前夫是大老板,有钱,还三天两头往闺女这儿跑。和虎妈不同,送给乔英子的生日礼物,是女儿最喜欢的乐高积木。
一转眼,乐高积木便被虎妈发现,原地捣毁。
虎妈在愁什么?表面是愁学习,其实,是不是更怕在这场抢女儿大战中,自己会输?
三号家庭:空降家庭,严父慈母。
爸爸季胜利是区长,口头禅是:“没超标吧”。母亲刘静温柔贤惠,说话细声细语,从不着急红脸。
儿子很小夫妻就到外地去了。这么多年,儿子一直寄养在开赛车场的舅舅家里。到高三父母调回北京工作,一家三口终于重新生活在一起。
从此一家和和美美?不可能的事。
《小欢喜》的好,在于还能拍出父母的弱。
父亲和儿子完全不在一个频道,每天见面就想吵。
为缓解父子关系,妻子借丈夫的名义买了心愿气球,结果区长担心环保问题写了心愿不给放,妻子接过气球,说拴在栏杆上,然后手一抖就放气球上天,回头还悄悄给了儿子一个wink。
父母,也有服软的时候。
《小欢喜》最妙的地方,就在于通过三个家庭折射出中国的成千上万家庭,那个残酷又无奈的真相:
高考,从来不止是孩子的战场,更是属于父母的战役。
想不打也不行,因为成绩单的数字,往往是孩子父母的教养、学识、教育投入和亲子关系的总和。
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下,做父母的总会以孩子分数的成败,作为自己人生成败的一部分,高考就变成一场孩子输不起,父母不能输的硬战。
高压之下,孩子变成了快要被压力挤爆的柿子。
其实,家长也是。
“我这都是为你好”
《小欢喜》和过往同类剧的不同,在于既拍给孩子重压的父母,也拍重压下的孩子。
它要说的不是狗血,不是对抗,而是呈现出一个巨大的中国家庭困境,然后在困境里为父母孩子一起找出路。
就说一号家庭的儿子方一凡,随爹爱玩儿,年纪不大,已是几个孩子中最有主见的一个。
他会有理有据跟母亲来场奇葩说大辩论:我情商高,同学们都喜欢,“是不是这样的我不会成功?”
结果呢,海清的一番回应连海外网友都有共鸣——“以为我妈在教育我”“编剧很懂生活”。
生活是什么?
生活是一团麻,是解不开的结,是海清口中的“高考是你人生最关键的一场战役。爸爸妈妈没有任何背景,我们也没有任何关系,我们就只能为你提供一个好的条件,让你跨过这个门槛。”
可怜天下父母心。
学渣不好搞,学霸女儿也不省心。
乔英子爱好天文,誓师大会上,学校组织学生写下自己的人生愿景。
她立马写下了“中国国家航天局”。
结果老妈宋倩直接抢过笔改成了“清华北大取其一”。
乔英子怒了:“那是你的心愿不是我的心愿,要写你自己写。”
两人你推我搡。代表梦想的气球,爆了。
英子没自己的梦想吗?有。但长期生活在妈妈的阴晴不定里,满满的无奈。
一个引发广大网友共鸣的情节是:宋倩每天早起给女儿熬药膳,每天安排她空腹生吃一个海参。
顿时令无数前高考考生们回忆起,那段被各种奇奇怪怪营养品支配过的日子。
学霸就不逃课?逃。
趁着生病旷课,溜去老爸为她置办的乐高屋玩乐高放松。重回学校的路上,不小心被老妈遇到,结果一连串谎言被连锅端。
面对妈妈的紧追不放,学霸爆发了,飙出一句:我讨厌你!
话一出,一巴掌,被打的脸发烫,打人的心如刀割。
这哪像母女?就如陶虹自己形容的那样,这就是一种“恋爱式母女”。
情侣吵架了怎么收场?只要妈妈一哭,女儿立马服软。
接着就是母女俩抱头痛哭。
再加上一句母亲经典语录:你可是妈妈的一切啊!
最难消受父母恩。
学渣学霸都不好办,韩寒式逆子又如何?
三个家庭中最嚣张的是季杨杨。
一开场开着跑车进学校的就是他。
除了穷,中国六千万留守儿童身上常见的问题,季杨杨大部分都有。
学习成绩差,行事冲动、怨恨父母……
但,他也有他的追求。
有一天季杨杨很晚回家,季胜利跟他吵了一架。
他说为了能像韩寒一样,成为优秀的赛车手。
季胜利一脸怒火骂道——“韩寒个屁!全国就一个韩寒!”
这是父母不爱孩子?错,所有父母都是爱孩子的。
但如何表达爱,尤其是在高考的极端压力环境下爱孩子,却是所有中国家庭共同的难题,而孩子如何在高考岁月中成长,又是所有孩子做不完的思考题。
一个说,“我都是为你好”,一个说“我知道你是为我好”。
道理都懂,为何说不通?因为人间小欢喜,实在不容易。
“考上还是考不上,小小欢喜才是好”
比起暑期档另外几部大热的圈层剧,《小欢喜》反倒成为最大众的慢热剧。
什么意思?你跟父母说王一博肖战美好的社会主义兄弟情,说“现男友”,说大唐十二时辰,许多父母一脸懵。
但说到高考,一大家都有共鸣。
于是微博、朋友圈,到处都在传这部剧的台词截图。
说到底,现实题材剧但最让观众扎心的,还是现实。
剧中的三个家庭各有特色,又从不同角度把中国亲子关系中的矛盾放进高考这个大熔炉里,它并不是虚构的戏剧,而是每一个情节每一个角色,几乎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
考过高考的观众说,高考太难太难了,
家长说,想要兼顾事业和家庭,太难太难了。
当我们对号入座,谁能回忆起那灼心的焦虑。
但我觉得剧集最了不起的,不是呈现这份焦虑本身,正在于对这份焦虑的理解。
父母把孩子逼到透不过气,他们自己就好受吗?
海清每天忙着工作,早上4点起床给老公催便,忙着跟儿子斗智斗勇。还要睁睁看着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年轻下属上位成功,变成了自己的领导。
中年女人,要不要体面?
陶虹为女儿付出一切,却比不上老公投其所好,最后老公和女朋友带着女儿过三人世界,自己被划到外边儿。
当妈妈的,要不要爱?
人到中年,亲子、夫妻、职场,生活就像被埋着定时炸弹,谁都无法幸免,而《小欢喜》从一开始就把炸弹放火上烤,把焦虑点燃、引爆。
所以,剧集就只有焦虑?
让我心安的,也是该剧最不一样的地方,是没有只给焦虑,也给了答案的参考答案。
怎么说?
重点都在总编剧黄磊自己饰演的角色上——角色叫方圆,什么叫“方圆”?外圆内方,中国人的处世之道。
前文提过的高三誓师大会,别的家长个个抢气球抢到爆,唯独方圆写的是——“考上还是考不上,小小欢喜才是好”。
这一刻,没有抓马,没有撕逼,没有狗血。
只有谅解、理解、包容。
说到底,很多家庭矛盾,并非真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只是双方都放不下。可是孩子真的想过父母吗?
《脱口秀大会》里王建国说过一段话:“如果做父母是一份正式工作的话,谁愿意干这破活儿?”
但真接了这破活儿,哪个家长不是拼了命干。
给了孩子一切,孩子还抱怨你,怎么办?
像季胜利这样的爸,在中国比例不小,传统、老派、说不出我爱你。
但就是这样的父亲,愿意挺着大肚子钻进明显不合适的赛车服,感受孩子的“速度与激情”。
有用吗?未必有用。
但这样的情节却说出一个道理:高考考的分数,但其实高考也是一次成长的学习,需要学习的不仅是孩子,也是家长。
《小欢喜》的好,在于小欢喜的“小”,不谈大道理,就说说高考中三个家庭的小日子,却引发了无数家长们的大讨论。
导演汪俊说:“我们希望《小欢喜》的故事能够缓解焦虑,抚慰人心。”
能缓解焦虑吗?反正我是更焦虑了,因为看了这么多别人的故事,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找不到自己的答案。
但,我们还是需要《小欢喜》。
因为好的艺术作品,不是给出答案,而是提出问题。
对,直面现实的国产剧,配得上艺术作品这四个字。
终于有一部国产剧,拍出了中国家长和孩子们的高考战役,也戳中了无数中国家长的心。
祝所有的家长和孩子们,终有一日,找到你们各自的小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