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一部电影可以让男友哭晕

电影快讯 1510℃

提起青春片,似乎更多时候是女性观影群体的主战场。

从《匆匆那年》到《我的少女时代》,再到今年的《最好的我们》等一系列高质量青春片。

几乎都是以女性视角叙事,并收割了大批女性观众。

而一般作为陪看的男性,通常要么看看女演员,要么给旁边已经哭晕的女朋友适时的递上纸巾以表绅士,

也许偶尔还会偷偷和兄弟吐槽两句「我就不明白,这片里他俩到底有啥可吵的?几句话就说明白的事儿」……

终于有一部电影可以让男友哭晕 - 陆剧吧

其实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多数青春片选择以女性视角展开。

毕竟对于观众而言,类似题材的影片代入感对于其观影的感受尤为重要。

所以青春题材的电影作品中,无外乎讲述的也就是那些小悸动、小暧昧、小暗恋。

而今年的中秋档,有一部即将上映的影片有点不太一样,它在前期的宣传中,将搞笑与呆萌贯彻到底;

不仅如此,在故事内容上更是大胆的以男性视角展开,讲述一段和兄弟情有关的故事。

一起打篮球、一起偷喝酒说想谈恋爱、一起肆意骑行的三兄弟,有没有透露出一股浓浓的中二气息?

抱着「男性观众可能会更有共鸣」的预判,我参加了影片的首映礼。

不管是从影片前期宣传物料的内容或是三位主演的风格,都不难看出这部电影的喜剧设定。

所以在影片前半段时候,整个影厅都笼罩在平均每隔几分钟就会爆发出一阵欢快笑声的愉悦氛围中(当然了,时不时地也可以听到明显压低着声音的兴奋呼声「啊,彭彭/大勋/大陆好可爱!」)。

其中有几段更是笑到我旁边的姑娘直跺脚,基本没有出现我担心的「女性观众是否对于影片较难共情」的问题。

虽然大多数女生不怎么打篮球。

但谁的青春里没暗恋过一个篮球打得好的学长呢?

谁没有一群一起犯二的朋友呢?

又有谁没有假装学习和家长斗智斗勇呢?(这段简直太有共鸣了!编剧仿佛偷窥了我的学生时代)

如果你以为影片会在这样的欢声笑语里结束放映,那就太不了解导演田羽生的风格了。

被称为走心又走肾的年轻导演,这部电影怎么可能没有走心的环节。

至于泪点部分,为了防止剧透就不多说了。

影片从中段开始,就时不时的有泪点出现,安静的影厅里开始出现啜泣声和压着声音的哭声。

一直到影片结束灯光亮起,在片尾曲的旋律中,我竟然发现这当中抹眼泪的还有不少的男性观众,更有不少人眼圈通红。

走出电影院的路上,我听到很多男生在与一起来看的朋友讨论剧情。

那充满仪式感却又沙雕搞笑的泡面大法,还有和兄弟一起挨揍的曾经。

没有想到这部青春片在赢得了女性观众的泪水之后,竟然还会收割男性观众的眼泪。

等车的间隙,陆陆续续有散场的观众从身边经过。

他们有人拿起手机与电话那边的朋友一起笑骂回忆曾经;

也有人一言不发掏出一支烟默默吞云吐雾;

还有人一直在安慰着身旁始终啜泣的朋友。

此前也曾看到过言论说「这个电影女生无法产生共鸣」,那么我想此刻,我也许可以为《小小的愿望》「打抱不平」一下。

电影中徐浩和张正阳被设定为了两个沙雕且中二的少年。

遵循这种人设,二人笑料频出,但同时却做出来一些部分女生无法理解的行为。

比如:无脑且冲动的海边之行。

在后续与男生朋友讨论的过程中他表示:

男生之间这种「粗枝大叶」的友谊对于他们来说才是最令人怀念的。

在对待青春和友情的方式上,其实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没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他说出这些话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很多时候男女之间的差别可能来源于性格、处事方式等各种差异。

但其实这并不影响我们产生共鸣。

就像魏大勋饰演的张正阳剪坏心爱的球鞋的那一刹那,即便我看不懂那是什么型号,可丝毫不妨碍我瞬间泪目。

看到张正阳与徐浩为高远破釜沉舟。

父母老师为了高远操碎了心,就连素不相识的发廊小姐姐也成为三兄弟圆梦之路上的助力。

我也浑身起鸡皮疙瘩,几度落泪。

也许男女的情感表现不同,想法不同,经历不同。

但是伴随着我们青春开始萌芽,并逐渐成长为苍天大树,且剪不断理还乱的亲情、友情、爱情是相同的。

这部电影可以真正带你回到属于你最青涩中二的过去,

也可以唤醒你心底那些最温柔的触角,

想起那些专属于你青春岁月中的愿望小兄弟和小姐妹们。

现在想来,前期的中二与搞笑更衬得后期的温暖与成长无比珍贵。

笑多大声便会哭多大声,这大概就是好电影好故事的魅力吧。

如果你看完这部电影,也想掏出手机,给曾经一起犯过二、一起挨过揍、一起流过泪的小屁孩们打个电话。

那我想这就是这部片子最温暖人心的力量。

又或者,你可以带男朋友一起去看。

也许你会对他和兄弟们之间曾经让你不解的感情多一些理解,或者看看你是不是有机会递给他一张擦眼泪的纸巾。

嗨,那些我成长岁月里的小屁孩们,你们还好么?

我现在很好,你们,不要担心。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