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 值得你特意跑一趟余杭五常

电影快讯 1946℃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通讯员 陈栋 记者 章咪佳

“(画面)如少女肌肤般的细腻与顺滑。”同事看完120帧的《双子杀手》回来啧啧感叹。

虽然这个形容不怎么样,但是我们非常建议您,跑一趟五常的东影时代——对的,有点点远——去看一看120帧的影片。

10月18日上映的电影《双子杀手》(原定11月17下档)将会延期至12月17日下档。杭州唯一一家能够满足“4K+3D+120帧”的电影院东影时代,会根据排片每天至少安排2场,播放最高标准的《双子杀手》。

当然,除了不可言传只能胡说一通的视觉形容,我们从科学的角度详述:120帧是什么?为什么120帧的电影值得去专门的院线观看?

近视眼戴上了眼镜

李安这部电影的情节,并没有18岁少女那么新鲜,这也是《双子杀手》此前口碑差强人意的主要原因。

电影的剧本写于1997年——克隆人与本尊的故事,彼时,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克隆的人工动物“多利羊”刚刚诞生一年,克隆是个热闹词;但22年后的今天,概念早已经不新鲜了。

这部电影, 值得你特意跑一趟余杭五常 - 陆剧吧

但是坐在影院里戴上3D眼镜,才播放派拉蒙的片头,就已经有惊叹声出现了——看了无数次的片头,那个金闪闪的logo,头一回如此清晰地朝脸上砸过来,3D效果逼真至极。

就感觉之前的电影都是用一双有着一两百度的近视眼看的,这一次观影,终于带上了眼镜,纠正视力5.3。

到威尔·史密斯出现在面前,影厅里逐渐安静下来:这个威尔·史密斯实在太真了!真到让人感觉自己像是漂浮在威尔·史密斯身边的幽灵,“face to face”,在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而等影片的另一个噱头出来——特效团队花了两年时间造出来的年轻版的威尔·史密斯:小克,一个23岁的纯情又冷血的处男,真是要倒吸一口冷气,惊呼“amazing!”。

电影中,23岁的威尔·史密斯

真实中的青年威尔·史密斯。1993年,电影《六度分离》剧照,当时威尔·史密斯25岁

在120帧的加持下,电影里每一位演员的表演就像被放在360°无死角的放大镜下,每一个微表情,每一个眼神,都是纤毫毕现。这位不存在的演员,演技可以说是登峰造极。

蒙面打斗时从眼睛里迸射出来的寒光,就是一位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和假爸爸对话时的迷茫和无力,这不就是青春期的惶恐吗?

坐在弹药箱上拿着枪舔着冰淇淋时的天真,和我少年时吃冰棍的样子一模一样。

他的一举一动,比坐在我旁边位置的姑娘更清晰。以至于电影结束,摘下眼镜,望着周围,我觉得身边的人才是在演电影,一时间分不清真实与虚幻。

我总算能理解为什么3年过去了,同样是“4K+3D+120帧”《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扑街以后,李安还是要把120帧拿出来做为电影的最大卖点。

这种沉浸式的体验,的确是目前任何其他的电影都比不了的。

很多人都对“帧”的概念很模糊。最科学的解释是:在任何动态的影像中,一幅静止的画面就称为“帧”(Frame),帧即最小单位的单幅影像画面。说得简单点,帧就是一张照片,无数张照片组成了一部电影。

其实我们小时候就有过很直观的体验,科学老师为我们讲解电影动画的由来,有时候他们会拿出一本小册子,上面画着一个个动作近似的人物,然后他们迅速翻动册子,我们就能看到里面的人物动了起来。

可能老师还会用上走马灯。

这个发明于宋朝的玩意,灯壁上画着几张小人骑着马的画,当快速转动时,灯里的小人就会策马奔腾。

小册子上的一幅人物,走马灯上的一张画,都叫帧。

120帧

120帧,照字面意思应该是120张照片。

看上去有点没头没脑,这其实是在宣传上一种简略说法。完整的表达应该是120FPS——120Frame(帧) Per(每) Second(秒)。就是一秒钟时间内,屏幕上闪过了120张照片。

李安把120帧单独拿出来作为电影的噱头,是因为大多数主流电影,都是24帧的。

电影艺术,一直被称为“24格的真理”。

为什么是24帧?

首先,播放速度达到24帧的静态图片,人的眼球就会识别为这是一个视频。

在默片时代,电影工业还没有把24帧作为拍摄标准。

到了有声电影年代,引入了同期录音技术后,电影讲究声画同步,24帧能保持最高的声音清晰度。低于这个标准,就会有噪音。于是这个数字,就成为了电影拍摄的标准。

其次,24帧便宜。

彼得·杰克逊(著名导演、编剧和制片人。以《指环王:国王归来》斩获第7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和剧本改编)2011年在脸书上发过这么一句话:

“90多年来,我们一直采用24帧来拍摄和放映电影,不是因为它最好,而是因为它最便宜!”

换句话说,24帧的电影,成本最低,利润最高。

我们要能看到120帧的电影,不仅得有用120帧技术拍摄的电影,播放电影的屏幕,也要支持1秒钟闪过120张照片。

我们的电脑液晶屏幕,大多数能支持到1秒钟闪过60张照片,厂商们用单位赫兹(HZ)来统称这个概念。那么,高端点的屏幕,能支持144HZ,手机大多也是60HZ。

HZ这个单位是向下兼容的,即60HZ的屏幕能播放24帧、60帧的电影,但无法呈现完美120帧的效果。120帧的电影在60HZ的屏幕上播放,也只有60帧的效果。

其实,用手机就能体验不同帧数带来的不同体验,以iPhoneXR 为例:

在“设置-相机”里找到录制视频,我们会发现有很多选项,在同样是4K的条件下,手机相机提供了24帧,30帧和60帧的选择。

选24帧,切换到相机界面,挥动手

选30帧,切换到相机界面,挥动手

选60帧,切换到相机界面,再挥手

相信你已经能感受到高帧带来的差别了,24帧或许与30帧区别不大,但60帧和24帧,30帧比,已经是另一种观看体验了。

掌纹的脉络更清晰,手掌挥动时的残影也更少。

说到这里,还可以分享一个用手机就能观看120帧视频效果的小方法——当然得需要一点儿想象力:

再以我的苹果XR为例,在“设置-相机”里找录制慢动作视频一栏,设置成120fps,然后拍摄一个慢动作视频。

在相册里观看这个视频,通过相关技术,每秒120帧的视频会被放慢一倍,2秒120帧,即每秒60帧来呈现给你,因为手机最高只能支持60帧。

最后在脑海中想象把他加快1倍,就是电影院里120帧的效果。

我闭上眼试了试,觉得还是挺难得。

所以有机会去电影院欣赏一部120帧电影,千万别错过。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