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央视出品的大剧,一直都是国剧的爆款。
有历史剧《觉醒年代》、有年代剧《人世间》、有扶贫剧《大山的女儿》.....
基本上任何一部剧,央视都能找到一个完美的切入点,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观感。
不过,央视每次都能抓住观众的“味蕾”,并非靠的是运气,而是接地气的质感。
最近,又有一部央视的大剧已经开播。
初看这部剧,它的底气还不小,有望成为爆款。
好故事、好演员、好角度,可能就是《那山那海》的底气所在。
作为一部扶贫剧,它既有《山海情》里的细腻,又有《大山的女儿》里的真实。
最重要的是,该剧继承了扶贫剧的优点,将个体命运与时代相连,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最难拍的扶贫剧,被央视拍出了新颖,而且十分讨喜
扶贫剧的难点在于,它的故事该如何展现从穷到富的过程。
剧集的开篇,通过一句台词,就瞬间让观众入戏。
“村里的老人说,大山收留了我们,我们是客,住进大山的客人,说的就是我们畲族人。”
整部剧依旧聚焦于个体,把视角对准了观风寨雷家三兄弟的身上。
大哥雷铨水(铁伟光 饰)是个老实人,做事勤勤恳恳。
老二雷恒水(杨铮 饰)脾气比较暴躁,浑身上下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
老三雷德水(张植绿 饰)是三兄弟中最聪明的一个,梦想考上大学改变命运。
故事的开篇,通过两个场景展现了这个地区的贫穷落后。
第一个场景,就是畲族人所居住的环境。
观风寨所处的地理位置偏僻,被大山环绕导致交通不便。
通往村里的唯一的一条山路非常危险,车子是开不进来的,只能靠人挑担子,将生活的物资运送进来。
据说,这条唯一的道路,是当年进京赶考的人,一步步走出来的。
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有路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的青壮年能够走出去,留下的都是一些老幼和贫困户。
另一个场景,就是村里人的现状。
三兄弟的父亲去世的早,全靠母亲一人将他们拉扯大。
一家四口每天只能好吃一顿饭,而且还是大米粥。
大哥和二哥为了让弟弟有力气学习,主动将自己碗里的粥倒一半给他。
而母亲更是拿出家里所剩无几的鸡蛋,炒了两个为他补充营养。
贫穷和落后,成为了扶贫的最大动因。
二、《那山那海》不是靠明星堆砌起来的剧,而是用故事打动人,用真情感动人
不可否认,《那山那海》的演员阵容颇具看点。
不仅有《亮剑》的“老搭档”张光北和何政军再度聚首,而且还有老戏骨杨立新、米学东的坐镇。
但是,该剧真正的看点还是在故事上。
相比以往的扶贫剧,《那山那海》没有带上滤镜,也没有浮夸和煽情,更没有故意去卖惨。
光是画面中,映入眼帘的破旧土房子,人物身上穿的破旧不堪的衣服,彻底改变了我的刻板印象。
特别是为弟弟雷德水筹集学费的情节,看得我心情复杂。
雷家本来穷得揭不开锅,但是令我没想到的是,他们连一块钱的学费都交不起。
在母亲的要求下,哥哥雷铨水只好端着一碗大米,跑到村里面去卖。
即使再困苦的生活,也挡不住一家人的温暖互助。
这一幕,无疑是令很多观众泪流满面。
所以,脱贫两个字说起来轻松,可能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却是要用一辈子去奋斗的梦想。
可想而知,这条路上,他们所要面对的困难,远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还要多。
不过,普通人的悲欢故事,往往最能引发观众的共情。
三、央视的用心,再次为国产剧市场,打入了一针强心剂。
众所周知,扶贫剧最难拍、也最不讨喜,稍微不慎就会无人问津。
但是,在《那山那海》里,却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那就是以人为本,通过塑造一个个普通的个体,来守好整部剧的质量。
“山”和“海”的寓意范围很大,但也很难去认真地讲清楚。
古有“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两个故事都在展现中华民族努力不懈,不畏艰难的宝贵精神品质。
“山海并进” 的两条线索,记录了畲族村的村民走向富裕的历程。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聚焦的“人”。
只要用我们的双手,就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自《那山那海》开播以来,就轻松拿下了黄金时段关注第一。
在收视率方面,成绩依然不容小觑,直逼第一。
我相信,这部剧可以继续看下去。
总的来说,《那山那海》用这样“朴素”的方法,守住了国产剧的内核。
央视也一次又一次用事实证明,只有用心才能真正去拍好一个故事。
那山,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那海,有值得托付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