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给孩子的最好恩惠,莫过于让他完全靠自己的脚走他自己的路。
——萨姐
作者:暖心
最近一部悬疑剧《消失的孩子》成了亲子教育的热议话题。
故事发生在一个冬日的清晨。
父亲杨远准备送儿子上学,等在单元楼下。
不曾想,儿子杨莫却消失在了楼道间。
父母敲遍了所有邻居的门,都没找到儿子,顷刻间一家人陷入了慌乱之中。
无奈之下,他们报了警。
就这样,以杨莫失踪为主线的调查,却牵扯出了三个被原生家庭“摧毁”的孩子。
图片来源于《消失的孩子》剧照
一个是被鸡娃教育压垮的熊孩子;
一个是被父母“抛弃”,而不断寻爱的乖孩子;
还有一个被妈妈的溺爱亲手“摧毁”的妈宝男。
三个孩子,因为教育的不同,最终有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01
“焦虑式”的父母,压垮孩子
男孩杨莫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成绩差得一塌糊涂,都上小学三年级了,还差着其他同学一大截。
父母焦虑不已。
爸爸总是想: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能那么懂事,小莫如果有别人一半的懂事,那真是谢天谢地了。
图片来源于《消失的孩子》剧照
妈妈焦虑儿子的成绩,不仅给他报了很多的辅导班,还将他的业余时间占得满满的。
她每天回家对儿子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去学习”。
因为杨莫有多动症,爸爸给他买了一条狗舒缓压力,妈妈想也不想就吼道:
多耽误学习,你知不知道,你就不能好好学习吗?
高频的压力和父母的“成绩论”把杨莫幸福的生活一点点的瓦解。
原本答应过杨莫放暑假一家人出去旅游,最后却用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填满他的暑假;
妈妈知道杨莫喜欢狗,但是却不顾他的意愿将狗送人。
图片来源于《消失的孩子》剧照
看似无私的父母,却打着“为你好”的幌子做着违背孩子意愿的事。
杨莫一方面不得不接受父母的管控,努力学习,不停地上辅导班;另一方面又对父母的做法感到抗拒,想逃离。
有一天,杨莫在鱼店第一次遇见袁午,这样对他说:
你说鱼缸对他们来说会不会太小了?
这个鱼缸就像我妈妈一样,什么都要管着我,不给我一点自由。
话里话外都在说妈妈管得他太严。
所以在邻居的姐姐为他策划了一场“消失”的戏码时,他就毫不犹豫地跟着去了。
这一对父母自始至终都将“成绩论”植入到教育中,不停地给孩子压力。
曾经看过一份调查:父母的期望与孩子的压力。
其中让孩子压力最大的是父母的“一定要优秀”。
有调查数据发现:
孩子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父母的期望,家长的期望越高,孩子的压力越大。
如果父母无休止地给予孩子压力,而忽视孩子的内心,表面上看孩子若无其事,其实是在慢慢吞噬他。
在《天空之城》中,一个学霸男孩却在高考前“报复”了他的母亲,他说:
我从7岁开始无休止的学习,就算生病了也要凌晨两点才回家,不得第一不能吃饭,成绩下滑了就去死。
他被妈妈给的压力压垮,内心对妈妈有了怨恨,因为不想让妈妈的愿望实现,放弃了高考,天天打游戏,在家睡大觉,过上了颓废的生活。
教育最大的失败是用爱变成孩子的怨。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恩赐,我们帮孩子成就的人生从来不是用成绩衡量。
有人说过:
如果健康、快乐,没有违背心意,让孩子做一个有价值、有温度、有情趣的普通人,才是父母最大的成功。
教育,最怕焦虑扰乱秩序,读懂孩子的心意,才能看到他的光芒。
02
“忽视型”的父母,让孩子严重缺爱
女孩怀恩,在外人眼里乖巧、懂事,实则是几个孩子中最可怜的那一个。
她童年极其不堪。
妈妈因为夫妻感情不顺,顺带着连她也不喜欢,常常不分理由打她。
在原著《海葵》中有一段描述怀恩的场景:
一个三岁的女孩坐在厨房里,脑袋歪倒在灶台上,张大嘴巴,像一条砧板上的鱼,路过的邻居看到,马上拍打窗户提醒孩子妈妈,满脸泪痕的妈妈从卧室里跑出来,把孩子送到医院,孩子捡回来一条命。
父母都将她当累赘,即使是离婚了也都不想要她。
后来,她被判给父亲。
父亲却从来都不管她,也没去过她一次家长会,有时候甚至一整天都没有机会和她说一句话,她经常一边写作业,一边在家门口等着父亲回来。
住在楼上的杨远一家人,因为同情怀恩,经常把她带到家里给她关爱。
在杨远家,她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图片来源于《消失的孩子》剧照
当她频繁地出入杨莫家时,被家庭温暖滋润的她开始渴望杨莫的父母来爱她。
她嫉妒杨莫有这么幸福的家庭。
她认为,杨远的父母很温暖,一定要配上她这样的孩子才完美。
再加上杨莫已经不止一次向她抱怨父母,这让怀恩产生了邪恶的念头,“让杨莫消失”。
图片来源于《消失的孩子》剧照
于是她为杨莫计划了一场“消失”的阴谋。
你说她坏吗?她只是缺爱而已。
生长在一个爹不疼娘不爱的家庭,让她既想要爱,又不懂爱,内心的“阴暗”只是因为想让别人来爱她。
临床心理学家乔尼斯·韦伯提出一个概念——「童年期情感忽视」,指的是一种由于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所造成的创伤。
“不被爱”的孩子就等同于被长期冷暴力对待,最后必定让孩子出现“问题”。
被忽视的孩子,最终会有两种结果:
一是,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在外面遇到稍微关心他的人,就毫不保留,甚至导致极端的心理变化,就如同怀恩一样;
二是,关上情绪开关,无法调动自己的情绪,也无法感知他人的情绪,不会爱别人,也抗拒别人的爱。
给孩子最绝望的情感就是“我在你身边,你却视而不见”。
知名心理学作家武志红老师曾说:
在亲子关系中,回应,像一缕光照亮了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感到被爱、被理解、被看见。
孩子的感情很纯粹:
父母对孩子的每一个善意,孩子都有拿出自己全部的慷慨;
父母对孩子的每一次忽视,孩子就会多一次绝望。
不要轻视孩子的情感,要用爱去建立孩子与父母紧密相连,“关注和陪伴”让孩子找到安全感。
03
“窒息式”的父母,养出低能的孩子
剧中的袁午是一个高材生,高考成绩695分,去了一所名牌大学。
但是当他步入大学,学霸的光环并没有眷顾他。
他不会社交,被嘲笑是个“傻子”;
他没有自理能力,什么都得依赖妈妈;
就连该怎么说话,都是妈妈提前帮他演练好,谁的性格特征,该怎么说话,你应该亲近谁,应该远离谁…
图片来源于《消失的孩子》剧照
为何学霸会变得如此?
因为他有一个“太爱”自己的母亲。
从小到大,母亲将他所有的路都铺好,他只需要听话照做就可以了。
妈妈认为除了学习,其他一切的事情都变得没有意义,因此袁午除了学习啥也不干;
妈妈认为,交朋友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他就听话地切断一切社交关系。
妈妈帮他挑选学校和专业,帮他梳理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他就像一个提线木偶一样,按照妈妈的指示来做。
在学习上,袁午从没让妈妈失望,他一直生活在学霸光环里,受尽大家的夸赞。
然而,老天对他的眷顾在妈妈突然离世那一刻消失殆尽。
不会社交导致工作被辞退,生存能力一塌糊涂,迷茫无措的他选择去赌博来逃避现实。
没想到赌博让他欠下巨债,不仅把老婆逼走了,还让父亲卖了两套房替他还债。
此时的他还没醒悟,继续依赖着父亲生活。
后来,父亲在一次酗酒中猝死,他却将父亲的尸体藏起来,继续领着父亲的退休金过日子。
为何学霸的光环会让他最后泯然众人?
因为母亲只培养了他单一的学习能力,切断学习以外的能力,让他在复杂的社会怎么应付?
美国作家赛德希尔在《稀缺》中提过一个词叫“过宽带”:
指的是一个人的心智容量,如果一个人对某事付出过多的注意力,这件事就会占据他绝大多数的心智带宽,使他在其他事情上缺乏前瞻力和执行力。
很多的父母心智都被“孩子必须好好学习”所占据,而忽略了孩子需要的社交能力和自我生存能力。
而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往往就是一个“巨婴”。
小时候被父母安排好一切,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用考虑;长大后,除了学习,其他什么都不会。
舞蹈家邓肯说:“你能给孩子的最好恩惠,莫过于让他完全靠自己的脚走他自己的路。”
每个孩子,不仅仅是好成绩一项能力,还需要与世界相处和自我成长的能力。
有了这些,才是孩子成功的垫脚石。
04
《小欢喜》中这样说:
孩子的人生是他们自己的,我们不能代替他们,该他们走的弯路一条也少不了,该他们撞的南墙挨个都得撞。
做父母不能100分,因为你要给他成长空间;但也不能低于60分,因为你还要继续爱他。
父母:只需要在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在孩子不需要我们时我们也能得体的退场。
多关注孩子的内心,别用“盲人”心态左右他的人生;
要让孩子去成长,也别忽视去爱他,别让他活在“不配”的自卑里;
少给孩子一点规划,让他学会自己用双手去探索成长。
教育就是:让孩子做他想做的事,而不做我们想做的事,让他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