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开国大典》等即将重映, 4K修复让经典影片重生

电影快讯 1694℃

“我对这次《开国大典》4K修复后的效果非常满意!”9月28日下午,在中国电影博物馆4K放映厅结束修复版的《开国大典》放映后,导演李前宽激动地告诉本报记者,虽然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已经看了多遍自己执导的这部作品,但每回看都会落泪,“不管是画面的清晰度还是声音的空间感,都要比原来胶片版的强。”

《海上钢琴师》《开国大典》等即将重映, 4K修复让经典影片重生 - 陆剧吧

李前宽

近段时间,有关“4K修复”的话题不断出现。《决胜时刻》最后4分钟彩色的4K修复的“开国大典”视频,就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中央档案馆公布的12分钟的开国大典彩色视频也被网友们热议;前几天,意大利导演托纳多雷执导的1998年公映的《海上钢琴师》确认引进国内重映,也是打着“4K修复”的旗号。相信修复版《开国大典》在10月18日的重映,会开启经典影片修复后重映的热潮。

4K修复的工作量是2K的5倍

成立于2015年的三维六度公司是目前国内4K修复最大的公司,公司首席技术官周苏岳是一个技术控,“我在2012年的时候就在国内宣传4K修复技术了,当时大家关注的焦点还是3D。”周苏岳2009年开始,从好莱坞的“数字技术公司”带回了两项重要的技术,一项是“无压缩数字制作和技术工艺”,2010年张艺谋拍摄的《山楂树之恋》,就是中国第一个用2K无压缩格式记录的开山之作,周苏岳负责整个技术部分;另一个就是4K技术,国内4K拍摄的第一次实践是张艺谋导演的《归来》,是用真正的4K摄影机拍摄的,拍摄流程也是周苏岳负责的。“在国内的数字视频制作领域,我可以算是祖师爷了。”他很自信地说。

“从7月15日开始,这两个半月对于我来讲,都是做梦的过程,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周苏岳回忆,公司最初拿到《开国大典》的三个版本,一个是翻正片,另一个是翻底片,还有一个拷贝。他的第一感觉想到用翻底片去做修复,因为是翻底片不能放映,所以损坏少,而拷贝已经放过了。但是把这三个版本数字化扫描后发现,只有拷贝的画面质量最好,颜色、通透度也最饱满,“如果用翻底片修复,工作量要下降一半。因为拷贝已经放过,上面有手印、油污和断裂。”但为了保证画面的质量,公司最后决定,还是用拷贝来做4K修复。

李思是三维六度的首席修复师,这位90后年轻人告诉记者,老电影的4K修复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物理修复和数字修复。修复师们首先要对电影胶片进行物理清洁,之后通过胶片扫描仪对胶片进行胶转数处理,再进入到4K修复环节。在4K修复环节中,修复师会对胶片存在的脏点、划痕、霉斑、抖动、撕裂等问题进行4K修复,之后进入到画面调色,最终输出4K分辨率、HFR60格/秒高帧率、HDR高动态范围的画面镜头。“经过4K修复过的影片可以永久保存,不再担心丢失和损毁。”

《开国大典》跟一般电影不同,时长有171分钟,几乎相当于两部电影的长度,24万7千帧的画面、1082个镜头的修复工作是个巨大挑战。在一个半月里,包括李思在内的40多位工作人员几乎无休地进行修复工作。“我们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两三点钟,然后在公司休息区简单休息。平均一个人每天干4天的活,每天就睡三四个小时。我们40人40天相当于干了160人的活。”最紧张时,动用的工作人员高达600多位。

4K修复的难度有多大?周苏岳解释,现在最好的显示器是2.5K、32寸的,要想做4K,意味着一个画面在这样的屏幕上修5次才能修完。就是说,4K修复的工作量相当于2K工作量的5倍。“2K在一个显示器上就解决了,4K需要分成5次来修复。”

最难修的镜头修复师一天只能修一秒

周苏岳

周苏岳告诉记者,这次片子修复能够及时完成,除了修复师技术好,公司有很好的人工智能软件辅助外,还跟优秀的团队管理体系有关。公司最好的修复师一天能够修2000格画面,差不多100秒。像李思就是最好的修复师之一,已经修复了3年,从内心热爱这件事。

三维六度也是国内第一家把好莱坞修复流程带到国内的公司,在修复前,先把把电影镜头分成5级难度,然后把修复师的能力分成五个等级。根据难度,由周苏岳每天给每个人修复师分配要修复的镜头,有些镜头可能要做3天,有时候一个镜头只需要10分钟;修复师的等级则决定了相应的基本工资。一般来说,光线充足的镜头很容易修复。难修的是夜戏、雨戏、烟雾戏、特效戏。“文戏好修,武戏难修;日景好修,夜景难修;普通镜头好修,转场难修。”尤其是过去的转场镜头,都是两条胶片叠加在一起的,里面有很多脏点,很难处理。《开国大典》中有百分之六的资料片,是1949年之前由战地记者拍摄的,经过多次的翻印,质量已经很差,上面有大量的划痕。这样的镜头,一个高级修复师,一天只能修一秒。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镜头都要靠手工修复,如果是白天拍摄的光线充足的戏,三维六度公司使用的人工智能修复软件,“可以解决百分之九十的工作,剩下的修复师只需要简单地检查一下”。周苏岳说,三维六度拥有32套修复系统,加上各种硬件,总投资2000多万元,占了国内全部修复设备的半壁江山。

虽然这次《开国大典》最终输出的是4K分辨率、5.1声道、HFR60格/秒高帧率、HDR高动态范围的画面镜头。但并不意味着普通的观众随便走进一家电影院就能享受到这样的体验。比如,目前国内能够放映HFR60格/秒高帧率的影厅,全中国加在一起,不超过40个。中国98%的影厅只能放2K,24格/秒帧率的格式。“如果纯粹从稳妥的角度,最好做2K、24格/秒帧率的版本。但我们为什么坚持要做高版本的4K修复,因为总得要有人走在前头去做这件事。否则大家都向后兼容,技术就不会发展了。”周苏岳说。

在数字修复领域,中国电影资料馆也是国内起步比较早的单位。胡晓彬是一名修复工程师,2011年到中国电影资料馆工作,他告诉记者,相比2K修复,4K修复需要更多的电脑内存、更专业的设备,也需要修复人员更加有耐心。目前资料馆共有20人的修复团队,都是一些90后的年轻人,很多都是学动画和设计专业的,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资料馆最近4K修复的影片包括张艺谋的《红高粱》和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等影片,前者将在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亮相。

请导演摄影师一起修复才能保证完美

虽然4K修复是一个技术活儿,但并不意味着修复师可以单独把这个活干好。“只要被修复影片的导演和摄影师还在的话,我们都会把他们请来,沟通商量,这样才能修复出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的影片。”周苏岳说,胶片在存放中的劣化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劣化就是其中的蓝色会最先丢失,所有的老胶片数字化扫描后会发现画面偏红。因此在校色的时候,一种方法是完全按照颜色的科学来调校,这样看似准确,但未必有艺术效果,因为颜色中很多都是主观的东西,每个摄影师都希望有自己的影像风格,“像有一个摄影师就跟我说,我要加5度的蓝进去”。镜头调色时就需要跟导演沟通确认。

在《黄土地》修复时 ,因为张艺谋是这部影片的摄影师,他有自己的颜色感觉。让周苏岳意外的是,过了几十年,张艺谋自己的颜色感觉也改变了,“为什么叫重生?因为这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旧,而是在其中加入修复师的感觉、调色师的感觉、现在导演的艺术感觉和摄影师的颜色感觉,当然还包括我这个执行制片人的味道。”这样的碰撞才能修复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周苏岳记得,即便是像马丁·西科塞斯这样的电影大师,在修复《出租车司机》这部作品时,也赶来跟修复师们一起沟通调色,“这些作品就像是他们的亲生儿子,一点马虎不得。”值得一提的是,《出租车司机》的4K修复工作百分之七十都是在国内完成的,这也是周苏岳带进来的业务。

胡晓彬记得,在修复《盗马贼》这部影片时,摄影师侯咏特意过来跟修复师一起调色,因为用底片修复,所以没有调光,片中有一场盗马的戏,修复师以为是白天的戏,但侯咏指出,这是在白天用滤镜拍的夜戏,“要不是摄影师来,我们一定给调错了。”

4K修复的经典影片重映正迎来最好时机

包括李思在内,三维六度的大多数修复师都是90后甚至95后。“就《开国大典》而言,影片1989年上映的时候我们都还没出生,但是这部电影的历史意义我们都是知道的,这对我们来说是在重温历史。”李思说道。

对于4K修复的前景,周苏岳非常看好,他认为,在未来5年,那些经过4K修复后重映的经典影片可能会形成一股热潮,“这是经典影片迎来在市场上重映的最好时机,因为我们开始追求我们的文化自信,观众对于经典影片的热情也在不断高涨”。他透露,三维六度在未来两年有20部电影修复计划,其中包括李前宽导演的六部电影作品。而谢晋导演的《芙蓉镇》和李前宽导演的《黄河之滨》是他个人最想修复的作品。

胡晓彬也持同样的观点,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的“修复单元”展映中,侯孝贤导演的《海上花》、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等修复后的影片一票难求,这些经典影片在修复后重新绽放出夺目的光彩。之前国内经过4K修复的作品大部分都用于交流和电影节上的展映,但随国内观众观影多样化需求的形成,发行方也开始关注到这个现象,“修复后的经典影片重映正成为一种流行的选择,不少片方已经闻风而动了。”

作者:王金跃 实习记者 张雪

摄影:王金跃(李前宽导演和周苏岳照片)

监制:周南焱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