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作为一部主旋律剧,迅速出圈,在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中引发共鸣和振动,让我对这部剧刮目相看。
终于抽出时间认认真真刷过之后,只想说一句,《觉醒年代》,值得拥有。
①这是一部没有“水”的电视剧
首先得说,这部剧编得相当扎实,这是对观众最起码的尊重。
纵观当今影视剧,甭管是职场剧、年代剧都会不由自主地演变为言情剧,至于架空玄幻穿越一类的剧,就更不用说,全是披着古装,演着言情,忽悠着涉世未深的青少年。
所谓“专业不够,爱情来凑”,是当今影视剧最大的“病”。这种病透露出影视行业的浮躁和对观众的不尊重。
而这种“病”在《觉醒年代》中得到了充分的治愈。
43集看下来,我不忍错过任何一个镜头,全是干货啊!其他电视剧我需要拉着快进看,同样一部四十多集的电视剧,挤干水份也就二十多集吧。是《觉醒年代》又燃起了我对中国电视剧的热情,激发了我对影视从业人员的敬意。
举个例子,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后,激起了守旧派的反对,于是在胡适的一场关于白话文的演讲中,守旧派代表黄侃直接发难。
黄侃说,文言文言简意赅,是白话文不可比拟的。他举例如下,如果要发电报说“你妻子死了,快回来吧”需要九个字,而文言文表达同样的意思只需要四个字——妻丧速归。
白话文有什么好呢?就连发电报也要多花钱。
不可谓不尖锐,胡适要如何应对呢?换成一般电视剧,此处只会略去,顾左右而言他,因为编剧实在也不知道怎么应对。
《觉醒年代》里,胡适直接亮剑。他说,黄侃先生电报中的白话文字数多,是因为他不会恰当地使用白话文。
假如有一个朋友邀请我去做官,我不想去,需要给朋友回电报,请黄侃先生与我同拟电文,看谁的字数少。
这下有好戏看了!黄侃运筹片刻,说道“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共十二个字,不可谓不妙,胡适的电文是什么呢?
“干不了,谢谢”五个字,完胜黄侃。
黄侃又说,你这字数虽少,但意思表达得不到位。胡适说,“干不了”包含了“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之意,而“谢谢”,又表达了我对友人的感谢之意。
这五个字准确地表达了我的意思,请问哪里不如文言文了?
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电视机前的我也想鼓掌。真是一次酣畅淋漓的思想交锋!
而这种交锋在《觉醒年代》中俯拾皆是,正是一次次思想交锋,让国人在混沌中看到了希望之光,看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价值,看到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为积重难返的中国找到了合适的药方。
这是《觉醒年代》的魅力所在,它抽丝剥茧般地展现了中华民族觉醒的过程,让我们重新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不再是历史课本中一个冷冰冰的事件,而是一场由文化精英发起,先在青年学生中引起震动进而蔓延到全国各层民众中的运动,它排山倒海,天翻地覆,彻底涤荡了国民性。
它让一个垂垂老矣的国度焕发了青春,让东方雄师真正觉醒!
一部主旋律剧摆脱教条生硬,为观众再现了那个启蒙年代中,种种思潮的冲突,国人的迷茫、探索和发现真理的喜悦。
这得益于编剧的“硬核”,每一处迷茫,每一处交锋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丝毫不搪塞观众,为观众上演了一场思想的饕餮盛宴。
这样的编剧值得尊重,这样的电视剧值得追捧。
剧中也并非没有感情戏,但是相当节制,因了这份节制,所呈现的感情反而越发打动人心,令人难忘。
在游行示威蔓延到全国,新文化运动已然呈燎原之势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骨干最忙压力最大的时候。李大钊先生因为忙于组织学生运动,几天都没回家,妻子赵纫兰挺着大肚子带着食物去学校看他。
那天下着雨,李大钊动情地说,自己对得起学生,对得起人民,对得起这个国家,唯独对不起妻子。
他畅想有一天,革命取得胜利,他坐在阳光明媚的教室里,一笔一划地教妻子写字,直到她能给自己写一封信。而当妻子转过身,大钊先生已然泪目。
当陈独秀下定决心走社会主义道理与统治阶级彻底决裂时,他就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凶险,他知道自己可能要对不起家人了。
那是一个晚上,妻子准备了火锅,他却郑重其事地罚酒三杯,表达对家人的歉意。
剧中对青年人的感情也有呈现,但是都恰到好处,展现了一代青年自由开阔的精神风貌。
比如女学生易群先,她大胆表白,得知对方对自己无意后,她大方地说,你不喜欢我是你的事,这和我对你的感情没关系。这不就是“我爱你,与你无关”的前身吗?
柳眉在陈延年去法国前夕,表达了对陈延年的感情,但陈延年因为自己坚定的信仰,拒绝了这份感情,柳眉表达祝福后,消失在镜头深处。这个处理真的做到了“哀而不伤”。
《觉醒年代》中所有的感情戏都是为主旋律服务的,起到了推进剧情,展现人物内心情感,丰富人物形象的作用,没有一丝拖泥带水,更无滥竽充数之嫌。
仅此一点,堪为典范。
②《觉醒年代》的核心——爱国
如果说扎实的编剧是对观众的基本尊重,《觉醒年代》所传达出的核心理念——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才是它迅速出圈的根本原因。
一百多年前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事情,能让今日的年轻人心潮澎湃,就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理念——爱国。
某度上对“家国情怀”的解释之一是:近代特殊社会历史的思想产物,士大夫的人文精神不断下移,是士大夫精神在整个民族遭受苦难之后精神的重构,千锤百炼,浴火重生,带有很强的积极,正面意义。
《觉醒年代》展现的就是“家国情怀”的下移和重构。
在传统的叙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就是对家国情怀最好的表述,这种情怀在知识分子中流传上千年,融入到民族的血液中。
从1840年算起,到陈独秀版《新青年》的1915年,中华民族经历了七十多年的屈辱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文化精英的家国情怀成为这个国家最后的火种。
陈独秀、李大钊之流就在家国情怀的驱使下,不断尝试,为积重难返的中国“找药方”,甚至不惜舍生取义,做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
陈独秀曾说,他办报十年,定会让中国人的思想为之一变,打造出全新的国民。
其实他只用了三年,中国人就被唤醒,爱国热情从学生中蔓延到社会各阶层,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启蒙大师固然功不可没,但是深藏在中国文化中的爱国基因,也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客观条件。这种基因一旦被激活,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在近代,这股能量摧枯拉朽,推翻了一个旧社会, 建立了一个新中国;
在现代,这股力量生机勃勃,一往无前,建设了一个具有全产业链的工业化强国;
在当下,这股力量吹响了迈向高端产业链的号角,尽管有各种围追堵截,但中国人从不言弃;这股力量在与病毒的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比拟的作用。
我们能与一百年前的人共鸣,是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并深深地爱着这个国家。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③文化自信从哪来
要说到文化自信,就不得不提辜鸿铭,他堪称中国文化自信第一人。
在中国积贫积弱跌倒谷底时,他依然能发现中国文化的闪光点,能看到欧洲文明的弱点。而他所言,现在一一应验,这需要怎样的阅历和洞察力?
《觉醒年代》对辜鸿铭进行了先抑后扬的展现,他从一个保守顽固的老头变成了一个超级文化自信的可爱老头,很多人被辜鸿铭先生圈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落后,一般人实难自信,只有辜鸿铭这种自幼游历欧洲,又对国学有深刻造诣的人才能洞见中西文化之优劣,从而建立不以GDP为基础的自信。我们应该对这种自信点赞。
辜鸿铭先生说,中国人最大的特点是温良,温良不是温顺和懦弱,而是一种源于同情的力量。
以“同情心”为基础,衍生出了士大夫“拯救苍生”的家国情怀,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再扩大下移,就是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爱国主义进一步扩大,就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因特那雄奈尔就一定会实现。
所以说温良是中华民族永葆青春的秘密。也只有中国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这是列强们永远不能理解的,在他们的概念中,掠夺、侵略、奴役、压迫才是发展之道。
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文化自信。但因为国家落后,尽管中国几十年来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们依然是不自信的,其实要不是这次新冠疫情撕掉了发达国家的遮羞布,很多中国人仍然不会平视这个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倒是要感谢这次疫情。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国家的制度优势,文化优势,从而更加坚定自信。
我们该平视这个世界了。
放眼全球,发达国家只有21个,总人口不到十亿,以欧美国家为主。这些国家大多赶上了工业革命的早班车,早早完成了工业革命,继而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掠夺,为自己积累财富。
而后发国家想走这条路,无疑被堵死,只能沦为发达国家的掠夺对象。
广大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大多被美帝等发达国家隐性殖民,要么被制裁,要么沦为商品倾销地,国内毫无工业体系,甚至农业也被击溃,好一点的做点低端制造业,吃点发达国家的残羹冷饭。
这就是发达国家想要的全球格局。让后发国家永远为发达国家打工。
当其他国家被美帝按在地上狠狠摩擦时,中国偏要说“不”!中国要走自己的路,绝不按发达国家的剧本走!
凭什么是中国?就凭我们的爱国心!
十四亿人的爱国心是这个地球上谁也无法撼动的力量。这是我们自信的源泉,是国家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