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豆瓣9.3分的《放牛班的春天》谈孩子教育中的可能性

电影快讯 1505℃

2004年的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是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的处女作,却直接获得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在豆瓣电影上获得了779219人的评价,达到了9.3分的超高分,由此可见这部作品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观众,其中引人深思的就是对于这群“放牛班”学生的教育探索,每一位孩子都有无限可能,而未来之路如何铺就则与教育者和教育密不可分。

从豆瓣9.3分的《放牛班的春天》谈孩子教育中的可能性 - 陆剧吧

上面提到的教育者不仅仅限于老师,还包括家长、同学甚至其他与之接触的人,教育的过程就是家庭、老师、社会三者的合力,《放牛班的春天》探讨的就是未成年的孩子在未进入社会前,家庭关系缺失下,老师教育对于孩子未来可能性的探讨。

从豆瓣9.3分的《放牛班的春天》谈孩子教育中的可能性 - 陆剧吧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作”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学校,或者可以称为问题儿童收容机构,这里的孩子个性张扬、不停管教,每个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成长问题,这个先天条件决定了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有所缺失,随着学监克莱门特·马修的到来,孩子们问题逐渐地开始显露,作为直接的教育者,如何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成为摆在马修老师面前首要棘手的问题。

从豆瓣9.3分的《放牛班的春天》谈孩子教育中的可能性 - 陆剧吧

孩子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教育的首要核心就是培养一个健康人格。人格一词源于希腊语Persona,最早指代演员在表演时所戴的面具,与这一外在表现相对的,便是内心真实的自我,人格是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情感、思想、行为模式的总和,人格无法脱离身体而存在,它决定了一个人用何种方式存活于这个世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想要影响这些孩子的人格,首先要做的便是与孩子“打成一片”,其前提条件就是理解和尊重。很多家长会说“孩子就是孩子,永远长不大”,其实这正是基于长者思维,认为孩子在处理问题和思考方式上无法与成人相比,但其实孩子有自身的优势,比如发散性思维强、有童真,热爱生活等等,这些优势往往是家长不能比拟的,可拥有“上帝视角”的家长在心理上会有中居高临下的俯视感,因此很难尊重孩子,由于地位的不平等,所以并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倾听者,无法了解孩子们的诉求,所以很多情况下难以理解孩子的举动。

那么什么才是尊重呢?其实就是人格平等,他们可以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可以天马行空地表达,而找出他们的兴趣点,并深入挖掘才是教育者的重点,这样因材施教才有可能。马修老师其实就是典型的平等倾听者,他没有一味地责怪孩子们的各种恶作剧,甚至马桑老师因为孩子而受伤,他也为肇事者隐瞒了下来,但是他提出了一个条件,让这名孩子照顾受伤的马桑老师,这其实就是在尊重孩子的情况下去理解他们。

在赢得孩子们信任的情况下,马修老师开始了对于人格的培养,他做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习惯养成。而这种方式就是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一是为孩子们争取了必要的娱乐体育活动,比如踢足球,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毛振明教授就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儿童社会化最有效的途径便是运动,在运动中,孩子会逐渐理解责任感、合作团结、遵守规则、拼搏奋斗等等品质,虽然影片只是浮光掠影的展示,但对于化解孩子们的戾气却贡献良多。

另外就是马修老师的爱好:音乐。他不仅时刻站在孩子角度思考,连心爱的乐谱遭到孩子们戏弄都”忍气吞声“,更大胆开展了教育创新和实践活动,组成合唱班,根据每个孩子的嗓音为其指定声部,让每位孩子都能人尽其用,发挥最大特长,这也是对孩子们的尊重和理解。

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于是我们看到马修老师严格的管理,所有孩子不得因个人原因耽误合唱,即使在校长严令禁止合唱班继续教学的情况下,马修老师也未停止,这难道仅仅是因为他的爱好吗?用他的职业生涯来赌孩子们未来的可能性,这样的老师必定会得到孩子们真心的爱戴。

正如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到的”人是一种有智慧的动物,因而对心理食粮的需求几乎大于对物质食料的需求。”孩子们在满足温饱的同时,更应该培养他们精神的需求。由于家庭环境的缺失,马修老师扮演的正是一位充满父爱的家长式人物,有一项调查显示,孩子们心中的好父亲是“90%的笑脸和10%的严厉”,这10%的严厉就是影片中马修老师的严格管教,严厉的作用和每日的和颜悦色同样重要。

合唱习惯的养成只是一种外部约束,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真正的兴趣,他们是否真心喜欢歌唱,这将是他们未来职业发展最强大的动力。当马修老师认为孩子们做好准备之后,他偷偷地寄了一封信,希望得到有关部门领导的检阅,他的目的非常简单,那就是为孩子们建立信心。

孩子们对于成功的体验需要鼓励,这种鼓励是多方面的,当一位权威老师来视察孩子们时,他们会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一方面督促自己做的更好,另一方面也希望得到鼓励和赞美,所以领导的到来对于孩子们的信心培养至关重要,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阿德勒就曾讲过他的故事:他小时候数学非常差,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意外做出了一道难倒老师的题目,从此之后信心大增,从成绩垫底变得名列前茅。因此他认为:兴趣是心理功能发展中的最大因素,而自信和梦想能够给孩子带来无限的可能。

影片中,捣蛋鬼皮埃尔是差生的代表,但是回溯到他不爱学习的原因,那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离异,母亲独自生活,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母亲绝不会向孩子提及,正是因为这样,所以皮埃尔轻信流言蜚语,甚至把这种观点转嫁到马修老师的身上,开始拒绝合唱,这体现出家庭和睦的重要作用,也从皮埃尔的心态转变揭示了一个孩子身上教育的无限可能性。

马修老师没有因为他的偏见而放弃他,相反,他使用了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的理念:“孔子施教,各因其材。”,也就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对于皮埃尔来说,他并不是不喜欢歌唱,而是因为心中的执念无法放下偏见,只有让他自己体会到兴趣带来的喜悦,才能完成思想的转变,于是马修老师故意忽略掉他,可是我们惊奇地发现不让皮埃尔歌唱之后,皮埃尔反而自己偷偷练习,这其实就是习惯养成的标志。

当权威老师来视察时,马修老师一开始将皮埃尔排除在外,可是却在最后给了他独唱的机会,当悠扬婉转的歌声喷薄而出,余音绕梁时,那代表了一种精神的升华,放下偏见,表达真挚的情感,这其实就是解放天性的一种做法,也是创造力诞生的摇篮。

之所以教育如此重要,其实就是让每位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无限可能性,马修老师做的正是寻找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方式,而并非对于差生的一味否定,要知道,天下没有笨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影片的高潮部分在马修老师离开学校时从窗口中飘下的一封封纸飞机,那里面记载了孩子们对于老师教育的肯定以及忠心的祝福,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歌唱,而是应对未来挑战,创造无限可能的工具,对于孩子教育的可能性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