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烟花, 照亮新中国电影70年

电影快讯 1807℃
盛世烟花, 照亮新中国电影70年 - 陆剧吧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烟花组成的29个脚印在北京中轴线,从15公里以外准确无误地两秒一步走入鸟巢,象征29届奥运会走向中国,走向北京。

北京上空绽放的烟花再次让全国人民为之瞩目,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烟花预演活动。从昨夜到今天凌晨,北京的夜空被盛大而绚丽的烟火照亮。好一个美轮美奂,好一个尽善尽美。

微博网友评论,白天,被一句:“这盛世,如您所愿”,感动一天。夜晚,因“烟花盛放,美轮夜晚奂”,兴奋一夜。

时光飞逝,岁月荏苒。回首新中国70年走过的历程,我们见证了大国崛起,感悟生活变迁,也看到了新中国电影汲取七十年奋斗的勇气与力量,砥砺前行,抒写新的华彩篇章。

“十七年电影”露天电影的美好记忆

2018年,全年生产各类影片1082部,但新中国成立之初,年均量大概在70部左右,却也不乏意义非凡的作品,《桥》《白毛女》《我这一辈子》《甲午风云》《早春二月》《舞台姐妹》《三毛流浪记》等影片都是新中国电影起步阶段的代表之作。

业内称这一时期的电影为“十七年电影”,特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66年"文 革"前这一段时期大陆的电影。在这一时期,我国电影总计发行影片1213部,其中故事片600多部。

谢晋导演

这一时期的代表导演包括谢晋、谢铁骊、凌子风、崔嵬、成荫、水华、郭维、鲁韧、王炎等,他们几乎是在白手起家的情况下,拓荒前行,不断超越。

在内容上,这些电影确立了“人民电影”的服务对象、叙事构架、历史视角和美学范式,并有着明显的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着重表现工农兵人物、农村人物、革命历史人物。

新中国上映的第一部故事片《桥》的主人公就是铁路工人们,该片由电影制片厂摄制,是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人公的电影;第一部体现执政党知识分子政策的电影;第一部“反现代的现代性电影”。

农村题材最具代表性之一的作品是鲁韧导演执导的《李双双》,片中的李双双是一位爽直、泼辣、敢与自私现象作斗争新时代农村妇女。她的文化水平十分有限,但坚信“妇女能顶半边天”,男人能做的事情,她也能做,并主动加入到生产一线,最终团结一批志同道合的姐妹一起开进了修渠工地并取得骄人成绩。

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不得不提的是《中华女儿》,该片最大特点是纪实性/纪录方法拍摄,并于原始森林取景,讲述的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冷云、胡秀之等抗联女战士为抵抗侵略者献出宝贵生命的故事。

《中华女儿》是新中国建立后拍摄的第一部抗日题材影片,也是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50年获得捷克斯洛伐克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

此外,动画电影也给这一时期增添了不少色彩。在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提倡下,出现了像《祖国的花朵》《鸡毛信》《小铃铛》《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等优秀影片。其中,1961年万籁鸣和唐澄执导的彩《大闹天宫》在二十年间斩获多个国际大奖,深受国内外观众极为热烈的欢迎和赞扬。

无论是题材创新,还是艺术表达、拍摄手法,这一时期的电影都是中国影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学术界,对“十七年”电影始终是一大热点,大量著作、博士论文、科研项目都以此为研究的对象。

对于许多出生在农村的80、90后的观众而言,这一时间的电影也是他们抹不去的一道珍贵记忆。

《三毛流浪记》《红色娘子军》《铁道游击队》《刘三姐》《英雄儿女》《林则徐》《小兵张嘎》等影片都是当年村里露天电影的热门,小时候最喜欢的人是电影放映员,最期待的事情在微风不燥的傍晚,拿上小板凳,占一个好位置,与要好的小伙伴一起看场露天电影。

“中国电影新时期”第5代导演的全盛时代

1966年-1976年是中国电影事业最艰难的时期。粉碎四人帮后,电影事业生产开始全面复苏。在大量优秀作品的刺激下,观众的观影需求迅速提高。据统计,1979年创下了全民平均观看电影达28次、全国观众达293亿人次的空前纪录。1980~1984年平均年产量达120部左右,每年观众人次平均在250亿左右。

1978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改革开放初期,不同代际的导演先后拍出了《庐山恋》《城南旧事》《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少林寺》等轰动一时的电影。

《庐山恋》

1980年,由黄祖模执导的《庐山恋》在银幕上完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吻”,女主角张瑜凭借本片当选第一届金鸡奖和同年百花奖的“双料影后”;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用一人一毛钱的票价,创造了1.6亿元的票房神话。

1983年5月,广西电影制片厂召开大会,破格批准以张军钊、张艺谋、肖风、何群这四个应届毕业生为主体,成立全国第一个“青年摄制组”,下达生产令投产《一个和八个》。

这部电影被称为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们的开山之作,中国电影最辉煌的一代由此拉开序幕。代表人物有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霍建起、顾长卫、吴子牛、黄建新、李少红、冯小宁等。

1985年,由陈凯歌指导,张艺谋担任摄影的《黄土地》革新了中国电影叙事语言,标志着第五代导演真正崛起;1988年,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获得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前身)最佳影片金熊奖,成为中国影史上第一部在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中获得最高奖的作品。

为什么说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代表着新中国电影史上耀眼的时刻?除了在国内获得影片艺术与市场的双丰收,也得到国际影坛的高度认可。

侯孝贤导演的《悲情城市》(金狮奖,1989)、张艺谋导演的《秋菊打官司》(金狮奖,1992)、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金棕榈奖,1993)、谢飞导演的《香魂女》(金熊奖,1993)、李安导演的《喜宴》(金熊奖,1993)等影片先后在三大国际电影节斩获最高奖。

此外,《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喜宴》和《饮食男女》)在这一时期先后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演员方面,张曼玉凭借《阮玲玉》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影后,成为中国影史上首位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佳演员、巩俐凭借《秋菊打官司》一举摘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影后、葛优凭借《活着》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影帝、夏雨凭借《阳光灿烂的日子》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影帝,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威尼斯影帝、萧芳芳凭借《女人四十》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影后。

可以说,第五代导演所造成的国际影响跨越性地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地位。

在商业层面,当时的中国电影市场也达到了一个小高峰。《阳光灿烂的日子》《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不见不散》等影片在当时有着不错的票房表现。其中,冯小刚执导的贺岁喜剧片《不见不散》在1999年以4300万的成绩摘得年度票房冠军。

而从1994年开始,每年有10部好莱坞、香港“大片”以分账形式进入内地影院。1995年,施瓦辛格主演的《真实的谎言》、1996年,成龙主演的《简单任务》、1997年,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侏罗纪公园2》、1998年,卡梅隆执导的《泰坦尼克号》,这些影片都曾在中国内地获得年度票房冠军。

电影强国、电影大国的故事仍在续写

进入到新千年,张艺谋执导的《英雄》正式拉开中国商业大片的帷幕,这部划时代的电影在全球票房共拿到1.77亿美元(约合14亿元人民币),其中内地票房达2.5亿元,成为当时首部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

《英雄》大获成功之后,古装历史、武侠动作、奇幻神话等题材开始大量出现。《功夫》《十面埋伏》《无极》《神话》《七剑》《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投名状》《画皮》《龙门飞甲》……这些电影的口碑有好有坏,但都稳居国内票房前列。

在这些电影的作用之下,中国电影市场的天花板日渐推高。2006年,我国年票房只有26.2亿,到了2018年,年度票房已经突破600亿,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

数据飙升的背后,除了几代电影人的共同努力,也有着政策的作用。

2003年开始,中国电影全面进入产业化时期,《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等政策举措出台,鼓励和支持非公资本进入电影产业,允许民营公司独立出品、独立发行电影,允许民营企业建电影院等。

数量方面,原来每年拍摄几十部电影,到2018年生产故事片1082部,有上千个投资主体介入影片拍摄中。影院建设方面,2018年底,我国银幕数达60079块,稳居世界第一。

当然,新中国电影70年所取得的成就不只体现在数据里,更潜藏在一部部优质的作品中,特别是从2017年以来,《战狼2》《我不是药神》《红海行动》《流浪地球》《哪吒》等创造票房奇迹的影片,无一不是在类型创新、题材拓展中不断探索,全部都是用硬实力说话。

回顾70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电影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拍了大半辈子的谢飞导演曾说,70年来,中国电影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商业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电影不断改进和克服困难,才能够在今天成为世界电影的第二大市场。

而中国电影走向电影强国和电影大国的故事,仍在续写。

参考资料 豆瓣电影,Doris-peach,《新中国电影70年》 中国电影报,郑中砥,《最全梳理:新中国70年电影创作简史》

整理 / 湖南猪血丸子

标签: 电影快讯